原标题: 你我贷成“收割利器”?年化利率超60%、暴力催收频发
嘉银科技旗下知名金融科技平台"你我贷"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通过梳理黑猫投诉平台数百起案例、多位借款用户及业内人士发现,这家以"普惠金融"为标榜的上市公司,其贷款业务实际年化利率普遍高达36%-60%,远超国家法定标准;通过拆分担保费、服务费等名目变相收取高息;采用威胁恐吓等暴力催收手段;更有多位借款人反映平台不提供贷款合同、隐藏真实利率,涉嫌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
在监管三令五申规范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你我贷的商业模式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监管套利?本文将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揭开这家"买楼豪掷13亿"的金融科技公司背后的暴利真相。
变相高利贷:年化利率超60%的"利率魔术"
你我贷平台的高利率问题已成为投诉的"重灾区"。多位借款人提供的还款明细显示,平台通过拆分利息、担保费、服务费等多项收费,实际年化利率远超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一年期LPR的4倍,目前约为15%)。
投诉人"正义喵"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其在你我贷借款3800元,分12期偿还,首2期每期还款786.79元,后10期每期359.29元,总还款额达5166.48元。经IRR(内部收益率)公式计算,该笔贷款实际年化利率高达54.3%,是法定上限的3倍多。更令人震惊的是,"正义喵"在2025年1月的另一投诉中指出,结清的6笔借款共计47400元,最终还款总额达64356元,综合年化利率竟高达60.6%。
你我贷实现超高利率的"秘诀"在于费用拆分。"洞察喵"的案例显示,借款12400元分12期偿还,每期还款中包含"本金、利息、担保费、咨询费"四项,其中担保费和咨询费占总还款额的15%以上。类似地,"勇敢喵"反映,借款40700元被收取两期"贷后服务费"共计9157.5元,即使不算其他费用,仅此一项就使年化利率增加22.5个百分点。
这种收费模式涉嫌违反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明确"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而你我贷通过拆分费用规避利率监管的做法,与监管打击的"砍头息"本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你我贷的资方合作模式为其高利率提供了"保护伞"。平台资金多来源于亿联银行、众邦银行等民营银行,这些银行作为持牌机构适用24%的利率上限,但通过与你我贷合作收取"服务费",实际借款成本远超此限。如"机灵喵"的案例中,亿联银行作为资方,借款人每期还款额比合同约定多出80余元,疑似平台与银行联手抬高综合费率。
暴力催收与"消失的合同":消费者权益遭系统性侵害
除高利率问题外,你我贷的贷后管理同样乱象丛生。本调查组统计黑猫投诉平台数据发现,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间,针对你我贷"暴力催收"的投诉达137条,占同期该平台投诉量的23%。
"洞察喵"的遭遇令人震惊:因产后收入中断申请延期还款,催收方不仅拒绝协商,还每日拨打6-7个电话威胁"上诉",甚至使用侮辱性语言。当其质疑还款金额与承诺不符时,不同催收人员互相推诿,最终导致其精神高度紧张。同样,"勇敢喵"反映在按时还款的情况下,仍被收取高额"贷后服务费",质疑后遭催收恐吓"不处理就上诉"。
更严重的是,多位借款人反映你我贷平台不提供完整贷款合同,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黄姓用户向媒体提供的截图显示,其在平台借款4500元,分12期偿还,但"贷款页面没有显示明确的贷款年利率,没有显示贷款合同"。当其向客服索要时,竟被告知"合同涉及隐私平台没有留存"。金融监管部门向记者证实,"此前接到过很多相关投诉,合同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不显示"。
这种系统性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多项法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贷款人应向借款人充分披露贷款主体、年化利率、还款方式等关键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明码标价,不得收取未标明的费用";《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明确禁止"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
"科技外衣"下的暴利生意:13亿买楼背后的商业逻辑
你我贷母公司嘉银科技的财报揭示了这场"高利贷盛宴"的惊人利润。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从4.68亿元飙升至12.98亿元,三年增长177%。2024年前三季度再赚7.8亿元,同年末更豪掷13.5亿元购买陆家嘴商业地产作为总部。如此阔绰的资本运作,与众多借款人"偿还高息不堪重负"的困境形成刺眼对比。
深入分析你我贷商业模式,其暴利源于三重"套路":
1. 资金端低成本:通过与亿联银行、众邦银行等中小银行合作,获得低成本机构资金,资金成本约6-8%;
2. 资产端高收益:通过拆分收费项目,实际向借款人收取36-60%的综合费率,利差高达30-50个百分点;
3. 风险外包:将催收工作外包给第三方,通过暴力手段提高回款率,同时规避法律风险。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对监管套利的极致利用。作为"助贷机构",你我贷不直接放贷,因此不受金融监管部门对贷款利率的严格限制;而合作的持牌银行则声称只收取"合规利息",将高额服务费推给助贷平台。二者联手打造了一条规避监管的"灰色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你我贷的运营主体多次变更,从早期的"上海你我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到现在的"极融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均为嘉银控股。通过复杂的VIE架构(Geerong (HK) Limited控股极融云科),既规避了外资准入限制,又实现了资本跨境流动。这种安排为其在面临监管压力时提供了腾挪空间。
监管盲区与维权困境:消费者如何打破"高利贷陷阱"
面对你我贷的系统性侵权,借款人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本调查组分析投诉案例发现,消费者主要面临三大障碍:
证据缺失问题突出。"洞察喵"等多名投诉人反映,平台不提供完整合同,还款明细中费用项目混杂,难以计算真实利率。即便通过银行流水追溯,也因资金经过多个账户而难以认定责任主体。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坦言:"投诉双方说法不一致",暗示取证困难。
管辖权争议是另一障碍。你我贷用户协议规定争议由"上海仲裁委员会"管辖,而仲裁的高额费用(通常按争议金额4%收取)将多数小额借款人拒之门外。如借款5万元的仲裁费约2000元,远超一般人的维权预算。
更值得警惕的是法律适用争议。你我贷声称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认为持牌机构不受4倍LPR限制。但2023年发布的《金融审判会议纪要》明确要求"金融借款利率应显著低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这一观点正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强化。
对于已陷入"高利贷陷阱"的借款人,金融法律专家建议采取以下维权步骤:
一是证据固定,立即对APP界面、还款记录、催收通话等进行全流程公证;二是投诉举报,同时向银保监会、地方金融监管局、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多渠道投诉;三是司法救济,对于年化利率超过36%的部分,可依据《民法典》第680条主张无效,要求返还;四是集体维权通过律师发起集体诉讼,降低个体维权成本。
监管部门也应正视助贷行业的监管盲区。当前,对"银行+助贷"合作模式的监管存在三方面不足:利率监管分割,银行部分适用24%上限,助贷收费无明确限制;责任认定模糊,违规催收、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跨境监管真空,VIE架构下的外资实控人规避了国内监管。
行业反思:普惠金融如何不走样?
你我贷案例折射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科技确实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另一方面,监管滞后导致"普惠"变"普害"。在嘉银科技买楼的13亿元背后,是多少借款人的"高息血汗钱"?
真正的普惠金融应具备三个要素:价格可负担,利率水平与借款人还款能力匹配;信息透明,合同条款清晰,无隐藏费用;催收文明,尊重借款人基本人格尊严。
当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制定《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拟将助贷机构纳入统一监管。
金融科技的初衷是解决融资难,而非制造"难偿还"。当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需要靠年化60%的利率维持13亿的买楼豪举时,行业是时候回归"科技赋能金融"的本质了。监管利剑出鞘之日,或许就是这种"伪创新"模式终结之时。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