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众安贷深陷高利贷与暴力催收漩涡:金融创新外衣下的监管套利困局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众安贷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旗下的借贷平台,本应成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却因频发的高利贷争议、暴力催收乱象及捆绑销售保险等问题,深陷舆论风暴中心。
本文基于大量用户投诉与监管公开信息,系统梳理众安贷商业模式中的违规操作,剖析其"保证保险+助贷"模式下的监管套利本质,揭示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激进扩张中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并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考。调查发现,众安贷通过复杂的费用结构设计,使实际综合年化利率逼近甚至超过法定上限,而其外包催收团队的过激行为更对借款人造成严重身心伤害,这些乱象不仅折射出企业风控与合规管理的重大缺陷,也暴露出当前金融监管在创新业务领域的盲区与挑战。
高利率迷局:年化32.9%背后的费用陷阱
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收费结构和难以察觉的利率陷阱。众安贷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旗下的借贷平台,本应在利率合规方面做出表率,然而大量用户投诉和财务分析却揭示出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该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收费体系,使实际借款成本逼近甚至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涉嫌变相高利贷。
利率合规性争议已成为众安贷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024年7月,一位借款人在黑猫投诉平台详细披露了自己的借款经历:其在众安贷贷款5000元,使用三个月后总支付费用达411.5元,折合年化利率高达32.92%。这笔看似普通的借贷包含了多项隐蔽收费——99元会员费、每月73.93元的保费(两个月共147.86元)以及25.32元的利息。根据银保监会规定,任何民间借贷关系(包括网贷)除利息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然而众安贷却通过拆分收费项目的方式规避监管对利率上限的规定。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收费模式并非个别案例,而是系统性地存在于众安贷的业务操作中。2024年6月另一位借款人投诉称,其在"众安贷"APP借款46700元分36期偿还,除利息外还被捆绑了高额保险费,经计算仅保险费就高达一万多元。该借款人强调:"实际到账46700元,结果第一期还款时才发现除利息以外,竟然有产生额外的保险费"。这种在借款流程中刻意淡化或隐藏关键收费信息的做法,明显违背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
保费捆绑的商业模式是众安贷抬高实际借款成本的核心手段。多位借款人反映,众安贷在贷款过程中强制或诱导搭售保险产品,且保费金额常常超过利息本身。2025年3月一位借款人质疑:"我在众安贷申请的6000元贷款,还款过程中,居然发现对方居然有保险费。我想请问一下,这个保险费是干什么用,我该还的本金和利息,都在正常还。每个92.36的保费是干什么的,恶意收取利息嘛!"。类似的投诉在各大平台层出不穷,反映出保费捆绑已成为众安贷系统性违规的显著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众安贷的利率误导与诱导借贷行为同样严重。2024年12月一位借款人控诉,众安贷业务员以"提额降息"为诱饵,诱导其借出47100元,声称"第二天还掉就行,利息也就十几块钱",然而实际操作中借款人不仅无法次日还款,最终支付的利息高达2722.47元,远高于最初承诺。这种通过虚假承诺诱导借款的行为,已涉嫌构成金融欺诈。
从法律视角看,众安贷的收费模式触及了多条监管红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当前约15%左右)。尽管持牌金融机构理论上不受此限制,而适用24%的法定上限,但众安贷通过拆分收费项目使实际成本超过30%的做法,明显违背了监管部门"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涉嫌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面对如此高企的借款成本,不禁让人质疑:众安贷究竟是普惠金融的提供者,还是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高利贷平台?当技术的外衣被剥去,留下的却是与传统高利贷无本质差异的暴利模式,这不得不引发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乱象的深刻反思。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创新与合规、效率与公平,成为摆在监管者和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暴力催收生态链:外包团队的"恐怖统治"
当借款人陷入还款困境时,本应通过合理协商寻找解决方案,然而众安贷的催收方式却演变成了一场对借款人及其社交圈的"恐怖统治"。调查发现,众安贷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这些机构为达成业绩,普遍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极端手段,形成了系统性的暴力催收生态链,严重侵犯借款人合法权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身心伤害。
通讯录轰炸成为众安贷催收的最常见手段,这种方式不仅针对借款人本人,还肆意骚扰其亲朋好友,完全无视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2025年3月一位借款人描述了自己的遭遇:"众安贷暴力催收我本人,不断打电话和发短信骚扰我,造成我每天工作和生活精神恍惚,不断处于焦虑中。还给我朋友和家人发短信和打电话,严重泄露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这种将借款人的债务问题公开给其社交圈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对借款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关系损害。
更为恶劣的是,众安贷的催收人员常常使用人格侮辱与心理胁迫手段。2024年一位借款人控诉:"催收人员态度恶劣,言语粗鲁,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说我三十几岁没有能力还要到网上借钱"。2025年另一位借款人也遭遇类似情况:"众安保险贷款已经逾期,2025年3月12上午打电话从中透露侵犯我的个人隐私,还包括我家人信息,污蔑我、诋毁我"。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催收方式,已超出正常债务追讨的范畴,演变为对借款人人格尊严的系统性伤害。
虚假法律威胁是众安贷催收中的另一项常见策略。2024年7月一位用户反映:“众安贷对我进行了催收...在7月25日频繁的联系我的父亲和家人,向他们告知我的情况并发短信威胁我父亲,会将他放入失信人名单中”。催收人员常常冒充法律权威,虚构不还款的法律后果,如"坐牢"、"上失信名单"、"影响子女前途"等,利用普通民众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进行恐吓。2024年一位借款人指出,催收人员"威胁我如果不能在她规定的时间内还款继续拨打其他电话让他们督促我还款",甚至"打村委会成员电话"。这种滥用"社会羞辱"机制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债务催收的伦理底线。
从时间维度看,众安贷的催收行为呈现出“即时性与高频性”特征,往往在逾期第一天就开始"狂轰滥炸"。一位借款人描述:"我就是逾期了一天就各种打电话和发短信骚扰我...客服语气还极其恶劣嚣张!问我想怎么样,还叫我今天必须把欠款一次性结清!"。更有借款人反映,催收人员"每天打我十几个电话",即使在明确表示工作期间不便接听的情况下,仍然持续不断地骚扰。这种不间断的催收压力,往往使借款人陷入持续焦虑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家庭与健康威胁是众安贷暴力催收造成的最严重后果。2024年一位借款人痛苦地陈述:"最重要的是催收人员违规催收我家里人...向我父亲泄露本人借款信息,说不把钱还上要让本人去坐牢...本人父亲身体状况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因众安贷催收人员的暴力催收致使本人父亲心脏病复发,入院治疗"。当催收行为直接危及借款人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时,已完全背离了金融服务的初衷,沦为社会公害。
从监管角度看,众安贷的暴力催收行为已明显违反多项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众安贷催收过程中肆意泄露借款人信息、骚扰无关第三方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同时,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催收人员不得对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使用威胁、恐吓、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众安贷的外包催收团队却系统性地违反了这些规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一家与保险公司关联的金融平台,众安贷本应更加重视风险管理与合规经营,但其催收行为却展现出一种"风险转嫁"逻辑——通过外包将催收的合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同时通过高额收费来覆盖由此产生的坏账成本。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监管套利",利用当前催收监管的执行漏洞,将经营成本外部化给借款人和社会承担。
面对如此严重的暴力催收问题,监管部门和司法机构亟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仅要处罚违规金融机构,更应追究其管理责任,并建立催收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这一危害社会稳定的金融乱象。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认识到,暴力催收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提升回款率,但长期来看必将损害品牌价值和行业生态,最终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商业模式解构:保证保险+助贷的监管套利
众安贷高利率与暴力催收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通过"保证保险+助贷"的架构,在合规外衣下实现了监管套利与风险转嫁。深入分析这一商业逻辑,不仅能够揭示众安贷乱象的根源,也能为理解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困境提供关键视角。调查发现,众安贷并非直接提供资金,而是作为中介平台连接银行与借款人,并通过捆绑销售保险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模式虽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扩张,却埋下了法律隐患与金融风险。
资金流转迷宫是众安贷商业模式的首要特征。多位借款人投诉表示,他们在众安贷APP上借款,但资金方实际为合作银行,结清证明也由银行开具。2025年1月一位借款人披露:"结清后我和平台要求开具结清证明,发现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具的'结清证明');这一点可以看出资金方根本不是平台"。这种模式下,众安贷并不直接承担信用风险,而是作为信息中介和技术服务方,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赚取服务费用。2024年另一位借款人更明确指出:"众安贷app借款多次,平台自己不提供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发放贷款捆绑收费"。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降低了平台的资本压力,却也削弱了其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导致其更倾向于通过提高收费和强硬催收来管控风险。
保证保险机制构成了这一商业模式的核心环节。众安贷巧妙利用其关联公司众安在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险牌照,在贷款过程中强制或诱导借款人购买保证保险。2025年1月一位借款人控诉:"'众安在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保证人,上报征信前没有告知于我,也未经我本人同意,并且在我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我征信上报了债转代偿记录"。这种保险名义上是为银行提供风险保障,实际上却成为抬高借款成本的隐蔽渠道。数据显示,众安财险2023年财报显示,消费金融生态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19.9个百分点至68.4%,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至73.8%,表明这一业务的真实风险已远超预期。
从法律关系看,众安贷模式存在明显的权责失衡问题。一方面,平台在宣传中强调自身的技术能力和风控优势,诱导借款人产生信任;另一方面,当出现争议时,平台又以"仅提供中介服务"为由推卸责任。2024年7月一位借款人投诉称,其被众安贷业务员诱导借款后,平台客服表示"联系我的是催还款人员,不是平台人员",暴露出平台对合作方管理的严重缺失。这种"有利时强调参与,有责时强调分离"的操作手法,使得借款人在权益受损时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
风险定价扭曲是这一商业模式的内在缺陷。理论上,保证保险的保费应当与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相匹配,但众安贷的保费收取却呈现出固定化和高额化的特征。2025年3月一位借款人质疑:"我在众安贷APP平台上申请了多笔贷款,每申请一笔都有开通一个99块钱的会员,而且每一笔贷款要保费,比利息都高"。这种与风险脱钩的收费模式,实际上是将保险产品异化为抬高利率的合规工具,违背了保险原理和金融公平原则。
监管套利本质是这一商业模式得以运行的关键。众安贷通过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规避了网络小贷公司在注册资本、杠杆率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据公开资料,《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小贷公司注册资本提至50亿元,而众安贷注册资本仅10.2亿元。这种借助不同金融牌照间的监管差异进行套利的做法,虽然短期内扩大了业务规模,却积累了系统性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合作银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失职行为,2025年一位借款人投诉指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作为资金方,不应该联合不合法的第三方违规平台进行合作,银行机构联合三方非法机构共同放贷属于违法行为"。
场景依赖脆弱性是这一商业模式的另一软肋。众安贷高度依赖翼支付等场景入口获取客户,2024年翼支付的退出给其带来致命打击。数据显示,作为众安贷最大的场景入口,翼支付曾贡献其41%的流量来源,随着2024年7月翼支付以"业务瘦身"为由清仓众安贷股权,众安贷单月新增贷款规模骤降53%。这种过度依赖外部场景的获客模式,暴露出平台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也迫使其转向风险更高的客群,进一步恶化了资产质量。
从行业视角看,众安贷的商业模式折射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普遍困境——在流量红利消退、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平台不得不在合规与盈利之间走钢丝。一方面,过度的利率限制可能使平台无法覆盖高风险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拆分收费项目抬高实际利率的做法又损害了金融公平。解决这一困境,不仅需要加强监管执法,更需要从根本上重构消费金融的风险定价机制和商业伦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真正满足普惠金融的需求。
监管重拳与司法困境:罚单频发背后的执行难题
随着众安贷违规操作和消费者投诉的持续累积,金融监管部门终于挥出重拳,一系列行政处罚和监管措施接连出台。然而,深入分析监管行动的实际效果却发现,面对众安贷复杂的商业模式和巧妙的监管规避策略,传统监管工具显得力不从心,形成了"罚单频发却乱象依旧"的尴尬局面。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金融创新对监管体系的挑战,也揭示了当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存在的协调难题与执法瓶颈。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