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年之内“首位高管落马”,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改革成果打问号

3月23日,四川省纪委监委发布通报,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一消息迅速在金融圈引发震动。作为西部首家、全国第四家农商联合银行的“创始副行长”,刘杰上任尚不足一年便落马,成为该行挂牌成立以来首位被查的高管,引发外界对这家资产规模高达2.48万亿元银行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高度关注。

一年之内“首位高管落马”,改革成果打问号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成立于2024年1月,是由原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而来。改制之初,外界曾寄予厚望,认为其可借助统一平台、集中管理、市场化选聘机制推进治理现代化。然而,刘杰的突然落马,再次暴露了旧体制“人治思维”未被根除的现实。

事实上,刘杰并非“孤例”。2023年以来,原四川省联社已有包括一级资深专家王德平、徐林,以及副主任杨超、刘兴明等多名高管接连被查,暴露出该系统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依赖”、“放贷寻租”、“权力过度集中”等问题。

严监管之下,腐败为何仍频现?

尽管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后迅速设立纪检监察组,并召开多次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但从2023年至今的实际效果来看,腐败治理依旧乏力。江油农商行实名举报、违规拍卖抵押大楼、数十笔放贷成坏账等丑闻持续发酵,显示地方行权力依然过度集中,缺乏有效制衡。

四川省纪委监委尽管“重拳出击”,但金融腐败案件已呈现“系统性塌陷”趋势。据悉,部分违规行为早在2015年已有苗头,却长期未被纠偏,暴露出监管体系在地方金融控股集团、银保监机构间的“多头治理”困局。

数字化转型按下“暂停键”,智慧银行建设陷信任危机

当前,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该行大力推进“蜀信云”、分布式数据中心等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试图打造智慧银行体系。然而,刘杰作为主管副行长之一突然被查,使“数字转型”的战略可信度遭受重创。

“智慧银行的本质是流程与风控数字化,但如果制度仍靠人治,系统再先进也难以防范道德风险。”有业内人士直言。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已启动面向社会的大规模科技人才招聘计划,尚未构建成熟的选人用人风控体系便贸然扩张,可能带来新一轮系统性管理漏洞。

农商联模式掣肘重重,“上参下控”权责难明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采取“上参下控”模式,由联合银行参股下辖61家地方农商行,保留法人独立性。这种“双层法人”结构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效率与治理协调的巨大矛盾。地方银行经营自负盈亏,管理又受制于联合银行,形成了制度性灰色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四川农商联合银行高管主要来源于原省联社系统,股东则多为地方国资平台,存在较强的地方派系背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风险,导致监督体系形同虚设。

利润第一,风控靠后?

近年来,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实现年均百亿利润,存贷款规模全省第一。然而,伴随高利润增长的却是层出不穷的风险事件。权钱交易、虚假抵押、违规放贷、财产流失等频频曝光,说明该行在利润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已逐渐失控。

“以增长掩盖腐败,以指标掩盖漏洞”,在缺乏有效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背景下,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可能正滑向“形象繁荣、实质失序”的治理陷阱。

刘杰落马不仅是个人的终点,也敲响了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警钟。对于一家资产规模超过2.4万亿元的金融巨擘来说,高管腐败不再是孤立事件,而可能是制度性病灶的外显。若不彻底改革治理结构,强化科技风控、引入独立董事与第三方审计,该行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金融”或沦为形式主义的空壳。

曾被视为农村金融改革“样板间”的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如今正站在一道十字路口。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