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来源于华夏健康网健康领域专栏创作者《健康之声》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2025年3月18日,卓正医疗再度向港交所递表,试图借助“中高端家庭医疗”的增长神话,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尽管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私立医疗集团在过去三年实现了42.3%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并在2024年首度扭亏为盈,但细读招股书我们发现,这一切光鲜数字的背后,是令人不安的财务“化妆术”、高悬的债务危机,以及逐渐暴露的管理与服务短板。

盈利的“海市蜃楼”:真实利润仍为负数

卓正医疗宣称2024年实现净利润8022.7万元,标志着其首次实现“由亏转盈”。但华夏健康网梳理招股书发现,若剔除1.29亿元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纸面收益”,公司实际经营亏损仍高达4925万元,所谓的“盈利转正”不过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而非业务基本面的改善。

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亏损2.51亿元、2.22亿元和3.53亿元,经调整后仍累计亏损8.26亿元,而截至2024年末,卓正医疗的流动负债净额已高达22.21亿元,现金流连年紧绷。若未来资本市场不买账,其持续经营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重资产扩张,高负债运营“走钢丝”

作为中国第三大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卓正医疗在过去两年大举扩张:在中国11个核心城市及新加坡拥有20家医疗机构,同时通过收购武汉神龙天下医院切入住院服务。但规模扩大的同时,其租赁负债也随之飙升至3.39亿元,租赁物业总面积高达5.27万平方米,成为典型的“重资产连锁”样本。

然而2024年公司投资与融资活动净流出资金达6.5亿元,远超当年1.71亿元的经营现金流入。若融资渠道收紧或租金压力继续加剧,卓正医疗的现金流链条将极为脆弱。

“高端医疗”定位失焦,线上转型失败

卓正医疗的目标客户群是“人均年收入超20万元”的大众富裕阶层,但其业务结构与公立社区医疗高度重叠。加之医生多为专科出身,无法完全承接“全科家庭医生”服务职责,导致服务错位。加之儿科医生用药受限、诊疗利润低、科室效益差等问题,长期拖累整体盈利。

线上医疗则更是战略短板。2022年至2024年,卓正医疗的线上收入占比从4.5%一路下滑至2.4%,线上单次就诊费用三连降,显示其在数字医疗时代的掉队。相比平安好医生等平台,卓正医疗缺乏技术和流量基因,在互联网医疗浪潮中处于边缘地位。

消费者投诉不断,会员机制遭质疑

通过调查发现,卓正医疗的会员制度频频引发消费者不满。多名用户反映,购买会员卡后预约不到指定医生或服务,甚至遭遇“私自扣款”“不合理退费”等行为。一位用户表示:“交了钱却约不上医生,想退卡还要扣除费用,根本没享受任何服务。”

此外,多地医疗机构也因合规问题遭监管处罚。深圳诊所使用未注册医师、北京分部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等违规行为,暴露其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漏洞,对品牌信任造成极大伤害。

“增长神话”难掩财务风险

虽然卓正医疗靠收购带动营收翻倍,2024年收入达到9.59亿元,但其增长模式更多依赖外延并购和资本驱动,而非内生盈利能力的提升。以武汉神龙天下医院为例,虽然带动收入暴涨400%,但也产生1.34亿元的商誉风险,若整合失败,业绩可能再度陷入负增长。

单位成本方面,卓正医疗的次均费用三年仅微增3.7%,客单价增长停滞不前,说明其议价能力和服务溢价空间受限。

资本光环下,卓正医疗能否撑起未来?

面对中高端医疗市场客群有限、监管趋严、线上转型不畅、负债高企等多重挑战,卓正医疗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钢索上。若无法通过核心竞争力实现真实盈利、改善服务口碑、稳健财务结构,其所谓的“增长故事”恐将成为泡影。

资本市场不会永远为“高增长叙事”买单,卓正医疗接下来的“闯关”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