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原创作者:吴静
乙巳年三月中旬的一天,我与亲友去参观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听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在附近,我们预约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预约成功了。我们按照预约乘车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周围是青山绿水,学校门前一块巨石横幅“中国美术学院”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个打造中国美术人才高地的地方,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象山校区外观设计与别的高校不同,传统瓦片与玻璃幕墙融为一体,楼房不是追求高大潇洒或西洋曲线,而是朴素无华。校园院墙不高,有几个地方爬上了藤萝。走进校园,林林木木到处都是。林子里有一组艺术家雕像,仿佛在向来访者讲述美术教育工作者亲历亲为的往事。雕像背后是一块横幅式巨石,上面写“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园落成纪念(篆体)”的字样。从这里开始,有两条道路,从左侧道走,走完可以回到右侧道,从右侧道走,走完可以回到左侧道,有一个回字形或者说环形道路的寓意。我们沿其中一侧道路沿途游览校园。
我们沿林木大道参观了"民艺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外似平房内部结构其实是两至三层的楼房。馆的外观采用大量传统瓦片与玻璃幕墙相敬相融的手法,展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审美倾向。馆内的展示空间则通过精心设计,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如竹编制品,柳编制品,布线编织品等,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手工艺品,还能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民艺博物馆出来,我们沿林木大道继续前行。一位亲友告诉我,前面是水岸山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王澍教授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专家楼。它背靠山坡、临河而建,有中式依山傍水之风格,也有西式城堡式的坚固与内敛之风。建筑内设茶室、餐厅与客房。走廊呈半开放半观景墙式的,与主体建筑合为一体。水岸山居给人产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建筑印象。
在沿林木大道或林间小道欣赏校园风景时,我们无意间发现路边一个长长的枕木式的平面休息椅,其中间有一段文字。大意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从1928年创立算起,时至今日,中国美术学院已走过九十多个春秋。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在其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不管怎样称呼,我们从相关资料得知,中国美术学院秉承“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德艺双馨的人才环境,先后造就了林风眠、朱德群、吴冠中、赵无极、潘天寿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大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倡导"中西融合"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开眼看世界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以潘天寿为代表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主张"传统出新"的思想,同样影响了一大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他们彼此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创新、人文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校园有一大片田地。此时,田地里的油莱花正在盛开。油菜花是农耕文明的一个代表,它能唤起我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油菜花生于旷野之地,抱起团来片片金黄;它无意绣户名堂,却自带芬芳。
在水岸山居与校园大餐厅之间有一片一片的树林,在树林与树林之间有梅林小径、桃林梨林李树林小径,花时不同花间林木也不同。此时红梅还未谢去,桃花正待开放。它似乎告诉参访者,四季有轮回,春去春又回。在林与林之间,小径一侧有一个火车头停在短程铁路上。大家知道,火车头是工业文明开启的一个标志。蒸汽机与火车头它让人想起,科学并非遥远,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生活里。
游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它好看。它不单有江南园林的共性,更有杭州园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园林的个性。它集雅趣,野趣,幽趣,静趣,史趣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设计者认为,重造自然,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且是人文环境选择的问题。一个人在人文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艺术人才。而对于参观者来说,重造自然,讲求山水园林湖草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
回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它耐看。它像一个回字,回字结构寓意回家,回到精神家园。大学重拾致良知。立德树人,培育人的良知和行为。回到博学,笃行,注重知行合一。回字还有一个寓意,四季轮回,看校园草草木木,花谢花开,春去春归,游览者或美术教育工作者从中悟出尊重规律,顺其自然,脑中自然而然的会萌发出协调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作者系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 商城县总工会四级调研员 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2025年4月6日

冰溪洋
冰溪洋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