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烟雨氤氲的四月,中国山水被洇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当柳枝蘸着雨水在宣纸般的天空写下新绿,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意的清明,便裹着艾草的清香悄然降临。这个游走在仲春与暮春之间的节日,恰似中国文化精心编织的绳结,将慎终追远的人伦温度与万物生长的自然律动,绾合成超越时空的生命诗学。
孟云飞书法
时序:天地清明的隐喻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以星象丈量时光,北斗柄端的微妙偏移,在黄河流域掀起温润的东南风。这种被称作"清明风"的气息,拂过《诗经》中"维叶萋萋"的卷耳草,穿过王羲之笔下"天朗气清"的会稽山,最终沉淀为民族集体记忆里的节气基因。不同于西方历法对太阳运行的精确认知,中国先民更擅长将天文现象转化为生命体验:清明不仅是太阳黄经的客观刻度,更是草木吐纳、蛰虫苏醒的生命仪式。
在江南,采茶女指尖翻飞的嫩芽沾着晨露;到塞北,解冻的河水裹挟着冰凌叮咚作响。农人观察桐树始华,虹始见,田鼠化为鴽的自然密码,在土地深处埋下希望的种子。这种将人类活动嵌入自然韵律的智慧,让清明节超越了简单的农事节点,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具象。当杜牧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他捕捉的不仅是自然气候,更是整个文明对生命律动的细腻感知。
祭扫:生死对话的镜像
细雨中,人们沿着湿润的山径拾级而上。那些被苔藓浸染的墓碑,此刻成了连接幽冥与人间的驿站。擦拭碑文的动作,恍若拂去时光的尘埃;摆放的青团与鲜果,在香烛明灭间氤氲着超越生死的温度。这种"事死者如事生"的仪式,恰似庄子"鼓盆而歌"的东方注解——死亡不是冰冷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生者的世界。
在山西平遥,家族祠堂的供桌上总要多摆一副碗筷;在徽州古村,飘散的纸灰会特意留些在供品周围。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死亡美学。不同于古希腊悲剧对命运的抗争,亦迥异于基督教对彼岸世界的凝视,我们的祖先选择用温情的日常对话消解死亡的恐惧。当苏轼在十年后梦见亡妻"小轩窗,正梳妆",当归有光望着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思念祖母,那些穿越生死的凝视,都闪耀着此岸关怀的人性光辉。
踏青:生命更新的寓言
扫墓归来的孩童,折柳成笛吹奏春的讯息。这看似不经意的民俗,暗含着深邃的文化密码:《岁时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柔韧的柳条既是驱邪的法器,更是新生的隐喻。寒食禁火后以榆柳取火的古老习俗,将毁灭与重生编织成永恒的辩证。春阳下的纸鸢载着先人祝福翱翔天际,秋千架上翻飞的裙裾丈量着生命的高度。
当代都市人驱车前往郊野,在钢筋森林外寻找春的踪迹。草坪上支起的帐篷,烧烤架升起的炊烟,手机镜头里绽放的樱花,构成了传统节俗的现代变奏。这些看似背离古意的场景,何尝不是"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精神延续?当年轻父母教孩子辨认野菜,当游子视频连线遥祭祖茔,文化记忆正以新的形态完成代际传递。清明节俗的嬗变,恰似老树新枝,在时代风雨中伸展出更丰富的年轮。
暮色四合时,山间飘起星星点点的河灯。那些顺流而下的光明,让人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想起《楚辞》中"魂兮归来"的招唤。在这个被现代性割裂的时代,清明节如同文化的脐带,将我们与古老的精神母体紧紧相连。当清明雨年复一年浸润华夏大地,我们终于懂得:对死亡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礼赞,本就是同一枚铜币的两面,在时光长河中永远流转,永远清明。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河南文苑
河南文苑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