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瀚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就是各种银行的电话推销突然增加了,与之前推荐办卡截然不同,最近银行的电话推销几乎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就是消费贷,甚至有媒体曝出四千家银行大战消费贷的话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四千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据知名财经自媒体吴晓波频道的消息,这段时间以来,短视频、朋友圈、电销和短信,类似的贷款广告就像狗皮膏药,刷屏了整个互联网。

额度极高,利率极低,罕见。但这些消费贷广告并非来自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平台,而是正儿八经的大银行。

4000多家银行,如今颇有“百行大战消费贷”的氛围。江苏银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产品;招商银行闪电贷利率从去年的3.4%降低至2.58%,最高额度也提升至30万元。宁波银行放出了“大杀器”,该行的某贷款业务叠加优惠券后,利率低至年化2.49%。

3月21日,媒体披露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的具体内容。《通知》的第二条提到,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

对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过去的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贷款金额从上限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如有长期消费需求,贷款期限也可从过去的5年延长至7年。

普通老百姓能办理的贷款额度,更高了,借款时间也更长了。除了“提额延期”等措施外,消费者最为敏感的消费贷利率,也出现了“内卷狂潮”。

目前,无论是股份制有限银行,国有四大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最低消费利率都已降低至“2时代”,而部分金融机构的利率价格战,更是如火如荼。

二、为啥银行都盯上了消费贷?

众多银行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消费贷业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我们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首先,早年间,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里,机构业务占据着主导地位,个人业务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彼时,银行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为企业、政府机构等大型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如大额贷款、项目融资、资金托管等业务。这种业务重心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企业在扩张、投资新项目时,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银行通过服务机构客户,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资金投放与回收,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而且,机构客户相对个人客户而言,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更易于评估,风险相对集中且便于管理。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个人业务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攀升。居民个人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储蓄业务。从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到日常的教育、旅游、医疗等消费场景,都催生出对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个人客户群体庞大,其金融需求的总量不容小觑。

其次,相比于其他的个人金融业务,消费贷业务由于其利润水平更高而更受银行关注。消费贷的利率通常高于存款利率,且由于消费贷的期限较短,银行能够更快地回收资金并重新投入市场,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消费贷业务还能够为银行带来一系列中间业务收入,如手续费、咨询费等。具体来说,消费贷的利率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央行货币政策、银行自身风险偏好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由于资金供给相对充裕,消费贷的利率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即使如此,消费贷的利率仍然远高于存款利率,为银行提供了可观的利差收入。

第三,当前市场正在利率水平较低的状态,各家商业银行也有动力用低价优势来抢占市场。一方面,低利率环境降低了居民的借贷成本,刺激了消费信贷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银行通过降低消费贷利率来吸引客户,提高市场份额,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优质客户,银行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和营销活动,如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提供免息期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银行的客户粘性,还促进了消费贷业务的快速增长。

第四,当前正值以旧换新和促消费的风口,消费贷无疑是恰逢其时,也给了商业银行更多的机会。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消费信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给予财政补贴等。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成本,还提高了消费信贷的可获得性。因此,当前银行都在大力推动消费贷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