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支AI创作国风歌曲,《我是伶伦》有古韵又好听,建议出一版微信彩铃”“3D横屏的网上拜祖太有现场感了,云拜祖也是非常完美的安排”“Ai技术越来越成熟了,‘黄帝天团’小故事制作精良,还可以自动生成祈福语,云拜祖,AI了,爱了”……
凭借AI技术与3D沉浸式体验的双重创新,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云拜祖”,迅速引发海内外华人的参与热潮。
截至3月31日18时,在乙巳年“云拜祖”平台参与拜祖祈福的网友已超7695万人次;
网友的互动量明显提升,完成献花、上香和生成祈福海报累计总计达到了3877万次;
MV《我是伶伦——DNA里的旋律》全网累计播放量超3100万;
视频掀起了线下播放与演奏热潮;有熊系列小游戏互动量达到了1211万次;
游戏排行榜被不断刷新,“姓氏连连看”最高积分已达1791.9万。
不断刷新的数字背后,展现出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线上传播的核心载体,“云拜祖”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出圈”传播,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
AI赋能,黄帝文化“潮”起来
乙巳年云拜祖,以“黄帝天团”全阵容高燃登场开启。两位关键人物九天玄女与风后的加入,壮大天团阵容,而全流程AI辅助创作,将传统文化与科技潮流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云拜祖”的内容,也为黄帝文化注入了年轻活力。
据统计,中原网AI创意工作室已累计为“云拜祖”平台创作了50多件AI作品,“黄帝天团”成员们的故事被生动地展现在了网友眼前。通过AI赋能,嫘祖随着旋律舞动,有熊练起了功夫,岐伯为打工人开出了药方,指出了“世界终归属于身体好、活得久的人”的养生真谛,仓颉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秘籍,鼓励网友们用读书治愈内卷;
在AI的加持下,拜祖广场的静态浮雕也“动”了起来,黄帝指南车的轮毂开始缓缓转动,嫘祖手中的蚕丝化作流动的银线;
通过AI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仓颉与岐伯穿越到了现代社会,做起了汉字和中医文化的传播使者;
AI动漫绘本,以Q版萌态的语言讲述了嫘祖养蚕缫丝、岐伯论养生、风后巧退敌、仓颉创造文字、九天玄女救黄帝等故事;
这些碎片化、轻量化的内容,激活文化传承的多元场景,让网友穿越时空,聆听黄帝故事的生动讲述,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尤其是MV《我是伶伦——DNA里的旋律》,由AI全链创作,基于伶伦造乐故事生成的歌词和现代感的旋律相结合,形成了“时空碰撞”的听觉冲击。
MV一经推出就惊艳了全网,在抖音、微博和微信等融媒体平台持续热播,仿佛一场线上演唱会。商都评论指出,《我是伶伦》MV的出圈,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交融,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新的尝试,更是文化传播的最新案例。
MV在海外平台发布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参赞点赞推荐,中国日报网等国际平台转发并配文“今年云拜祖科技味儿太浓了,解锁传播黄帝文化的无限可能。”
文化共振,云端到街巷的双向奔赴
《我是伶伦》MV在线上掀起的热潮还刮到了线下。在郑州市第十九中学的音乐教室里,星空合唱团的学生们用天籁般的嗓音完成了这首AI创作MV的线下落地;音乐教师何瑶用小提琴演奏出MV的旋律,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在郑州磨街的一家咖啡馆内,MV的前奏响起时,一位正在点单的女生举着手机想进行识别,当她得知这是AI创作的旋律时,不禁感叹“真的想不到,太好听了”。
这些视频又被上传到网上,迎来了许多网友的赞叹与转发,MV的旋律产生了从“云端”到“街巷”的文化共振。
“黄帝宝鼎”雕塑下的有熊,在AI技术的加持下,做起了鬼脸,引来了网友对黄帝故里景区的强烈兴趣。非遗项目河洛剪纸的传承人曹慧贞拿起剪刀,剪出了“黄帝天团”8名成员的形象。
线上线下的双向奔赴,让“云拜祖”的相关话题持续成为网络热点。在微博平台,有关“云拜祖”与“黄帝天团”话题已登上热搜榜20余次。“云拜祖”让古老文明以可听、可视、可感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了“黄帝文化”的“出圈”传播。
“云拜祖”的推广视频在郑州各大商圈的电子屏持续热播,并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100余家媒体及海外社交平台实现全球覆盖。沉浸式的拜祖体验,增强了网上拜祖场景的感染力与代入感,为海内外华人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拜祖祈福之旅,许多网友赞叹,“自我感受堪比亲临现场”,实现了“线上拜祖、线下共鸣、裂变传播”的效果。
“姓氏连连看”小游戏,进一步增强了“云拜祖”的互动性与参与感,让人点点点,根本停不下来。无数网友通过指尖的触动,持续破解着姓氏文化的“源代码”,一遍遍刷新的游戏排行榜,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海内外华人对文明源流的深层认同。
数字时代,为黄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从AI创作的旋律到沉浸式拜祖场景,从姓氏游戏到国潮动画,“云拜祖”就像一份邀请函,使黄帝文化以更为轻巧、简单的方式,拉近海内外华人的心灵距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宁 袁连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