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时代,微粒贷作为微众银行旗下的小额信贷产品,本应成为便捷金融服务的典范。然而,近年来,微粒贷却频频陷入负面事件的漩涡,其品牌形象与用户信任度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微粒贷官方多次重申,该产品目前并无独立APP,用户只能通过手机QQ钱包及微信服务中访问。然而,这一声明似乎并未能有效遏制假冒APP的肆虐。违法分子通过注册假冒商标、制作相似标识等手段,上架虚假APP,诱导用户下载并输入个人信息,严重威胁到用户的信息与财产安全。

尽管微众银行已采取多种措施,联合合作伙伴与相关部门进行打击,但假冒现象依旧层出不穷。据透露,2024年微众银行处置的仿冒微粒贷APP安装包和风险链接超过180例,自2016年以来累计打击下架的虚假APP更是超过700个。然而,这些努力似乎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户仍面临巨大的诈骗风险。

在福建等地,冒充“微粒贷客服”的电诈案件更是高发。不法分子以“不关闭微粒贷业务将影响个人征信”等理由,诱导受害者安装指定软件共享手机屏幕,或向指定银行卡转账,导致大量用户上当受骗。这些假冒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微粒贷的品牌形象,更让用户的个人财产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根据晋江经济报报道和福建地方政府网站披露,泉州市的江先生接到冒充中国银联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微粒贷利率太高需下调并关闭,否则影响征信。江先生按照对方指示,从抖音放心贷贷款70,000元并转账,之后又被诱导通过支付宝花呗扫码付款,最终被骗。同一天,曾先生也接到自称“微信客服”的电话,以微粒贷利息高需清除数据、关闭账户为由,骗走其从微粒贷借出的18,000元。

除了假冒APP的泛滥,微粒贷在各大互联网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微粒贷相关投诉量从1.67万条激增至超过3万条,而2024年仅上半年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相关投诉量就已超过1.2万条。截至2025年3月,其累计投诉量更是突破了4万条大关。

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与隐私泄露等方面。有用户反映,在逾期后仅三天就遭到了频繁的威胁和骚扰,恐吓信息每小时一条,甚至凌晨都不间断,骚扰电话更是无数。更有用户称微粒贷平台泄露其个人隐私,不仅对其本人进行骚扰,还联系其家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极端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如用户反映的“被冒名贷款”“工资卡被私自划扣”等。

另据正观新闻报道显示,在2024年10月,有用户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天接30通骚扰电话”的截图,引发大量关注和骂声。微众银行紧急声明称系“中介冒用名义”,但用户对其信息泄露渠道仍存质疑。

这些投诉不仅暴露了微粒贷在用户权益保障方面的严重不足,更引发了用户对其信任度的崩塌。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微粒贷的负面言论此起彼伏,其品牌形象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外,微粒贷的运营主体微众银行也频繁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2024年9月30日,微众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客户身份识别等五项反洗钱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警告并罚款1387万元,5名时任高管合计被罚24.75万元。该罚单涉及反洗钱核心环节,包括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未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等,这暴露出微众银行风控体系存在重大漏洞。

事实上,这并非微众银行首次因违规行为受罚。2023年,其因汽车贷款业务违规被罚3次,累计金额近640万元。此外,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任职超10年、常务副行长黄黎明任期超8年,均违反了监管要求的7年轮岗制度,这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公司治理的隐忧。

综上所述,微粒贷正深陷假冒APP泛滥、用户投诉潮以及合规问题频发的泥潭之中。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其品牌形象与用户信任度,更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微粒贷及微众银行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品牌保护、提升用户权益保障水平并强化合规经营意识,以重塑其市场形象并赢得用户的信任。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