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系统阐述睡眠健康科学知识,提出全生命周期睡眠管理建议。这是我国首次以权威机构名义发布睡眠健康领域的系统性指导文件。

文件从睡眠功能、时长标准、健康危害、改善方法、重点人群管理、疾病识别等八大维度构建知识体系:

生理功能认知

明确睡眠具有消除疲劳、促进生长发育、提升认知能力等五大核心作用,强调其受昼夜节律调控的生理特性。

分段睡眠标准

制定分年龄段睡眠时长指南:婴儿 13-18 小时(0-3 月龄)、青少年 8-10 小时、成年人 7-8 小时、老年人 6-7 小时。特别提出睡眠质量评估标准,包括 30 分钟内入睡、夜间觉醒≤3 次且可快速复睡等指标。

健康风险警示

揭示长期睡眠障碍可能引发的多系统损害:认知功能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情绪障碍(焦虑抑郁风险增加 30%)、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提升 50%)及慢性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2 倍)。

科学干预指南

提出 "规律作息 + 环境优化 + 心理调节" 三维策略:建议成年人 22-23 点入睡,保持卧室 20-24℃、40-60% 湿度的环境标准;强调睡前避免蓝光暴露、过量饮食等七大禁忌。

重点人群管理

针对儿童青少年(学业压力 + 电子设备依赖)、职业人群(加班文化)、老年人(睡眠维持能力下降)三类高危群体,分别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建立睡前仪式、职场健康促进、慢性病协同管理等措施。

疾病识别体系

明确失眠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90 余种睡眠障碍的典型症状,建立 "入睡困难 > 30 分钟"" 日间嗜睡 ""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等预警指标,倡导 "出现持续 2 周以上睡眠问题应及时就医"。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