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 

硬环境和软环境同向共进

城与人双向奔赴的“郑引力”

一座城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宜居,干净宜人的院落,无缝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优质均衡的教育医疗供给;在于宜游,焕新出彩的老厂房老街区,活力迸发的摩登建筑,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厚重璀璨的历史遗迹;在于宜业,迭代升级的产业布局,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引人留人育人的就业创业环境。

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代表委员聚焦养老产业布局、厚植就业沃土、提升城市吸引力等关键词,建言献策,共同描绘郑州、河南更加出彩的美好未来。

治理效能+科技赋能,让高品质生活“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升级改造后的中原区桐柏路191号,院灰墙红顶的苏式建筑和高耸入云的杨树交映成辉,七彩跑道上,孩子们如同跳跃的音符,蹦蹦跳跳奏响春的序曲,亭台内,明暗相间的光落在说笑的老人脸上,是幸福的样子。

中午时分,廖阿姨走进社区助老食堂,60岁以上老人,10块钱,两荤两素,专门为老年人定制的菜品,成为周边老人中午用餐的优选。

与食堂相对而立的是社区医院,院子里的居民足不出院,就可以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在这里,‘医’食无忧”。

这是个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60%的院落,单元入口的坡道和扶手栏杆、院子里的晾晒区,细微之处展现的是老旧小区改造后细心贴心的温暖。

安居,既要有硬件上的硬核支撑,也要有软件上的润物无声。

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建议,持续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提质扩面,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设高品质的便民惠民服务圈,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社区治理,不断提升社区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科研顾问郭永军从康养产业发展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扩容康养供给,对银发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实施分级分类的精准供给;加大产业培育,统筹规划,多点布局康养中心,通过资金扶持、税收减免、闲置资产回收等政策组合拳,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康养体系建设;优化设施布局,以康养中心为圆点,构建“15分钟二级医院+30分钟三级医院”医疗网络,打造心脑血管疾病黄金救治圈;强化科技赋能,加大对健康机器人、适老化健康建筑、智能穿戴设备等智慧养老产业扶持力度,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

打造就业创业沃土,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宜业,是一座城市活力四射的原动力。

留学归来后,杨璐瑾入职UU跑腿,任职公共事务部政务经理,2025年年初,她搬进了福元美寓人才公寓。

人才公寓的租金比周边同等级别的出租房价格要低30%左右,杨璐瑾申请的房子,面积40多平方米,洗衣机、热水器一应俱全,拎包即可入住。

为打造就业创业沃土,郑州10年4次升级人才政策,建立健全配套设施,打造引才留才育才“郑磁场”——招引院士等顶尖人才15人、总数达96人,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1566人;最近三年累计来郑留郑大学生超67万人。

朱林云清晰记得第一次入住人才驿站的场景:饮用水、纸巾、充电宝,还有各类书籍可以随时“充电”;房间内,日常家电、免费网络、郑州市人才政策解读资料“五脏俱全”。

郑州已建成青年人才驿站42家,累计服务来郑青年人才5662人次,人才驿站见证着青年人就业创业的追梦故事,也为郑州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宜业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龙门实验室院士工作室主任羊毅说,河南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大幅提升,中原加速隆起创新高地。

“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从就业的源头——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更多动能,让“技能之光”点亮中原大地。

深化旅游产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水区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47米红砖烟囱耸入云天,“郑州记忆”4个大字吸引着“年轻力”如潮般涌向这里,工业风、国潮风、未来风风起云涌,市集、餐饮、小剧场交相辉映。

登封市观星台生态文化公园,古老的建筑镶嵌在园林之间、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渐次展开、互动体验项目带你仰望星空,历史正在以一种年轻的方式款款而来。

…………

城市更新,重塑着工业旧厂、遗址遗存、老旧小区的气质和容颜。

2024年,郑州397个在库项目完成投资1520亿元,中原超级总部基地、金岱科创城等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阜民里开业运营,磨街、二砂文创园等“网红打卡地”热潮涌动。

“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认为。

徐晓建议从完善基础设施与优化服务、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驱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全方位深化文旅人才培育与引进、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的大河之南、天地之中春潮涌动生机勃发,从老旧小区的焕新升级到公共交通的日趋完善,从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人才政策的持续优化,这片沃土之上,人与城“双向奔赴”的故事“郑”在上演。

本报记者 王战龙 董艳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