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历史遗存
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 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面,总面积 2 万平方米。遗址出土春秋时期郑国青铜礼乐器坑 17 座、殉马坑 44 座 , 及一批战国牛肋骨墨书文字等,对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古乐器学、乐律史、音乐史和科学技术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战国文字和仓廪管理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该遗址被评为 199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荥阳娘娘寨遗址 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为一座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古城址。该城址的发现,是郑州地区西周城址考古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地区西周文化遗存几近空白的缺憾,为研究西周时期筑城方法、城墙结构、功能布局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对寻找两周之际发生的郑桓公东迁其民于虢、郐间提供了重要线索。该遗址被评为 200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荥阳娘娘寨遗址
新郑胡庄墓地 位于新郑市城关镇。发现有春秋时期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中、小型墓葬及两座特大型战国墓。两座大型战国墓,是韩国王侯级大墓棺椁完整形态的首次发现,填补了韩国陵园空白。墓葬内出土的 90 件铜器上发现刻铭 , 其中有多组“王后”、“王后官”和“太后”刻铭,与“少府”、“左库”等韩国官署名称,可以确定这是一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该遗址被评为 200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州东赵遗址 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办事处东赵村南侧一处台地上,从二里头、商、西周一直沿续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赵遗址的发现为郑州地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遗址被评为 201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东赵遗址发掘现场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 , 位于新郑市区周围。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 19 公里 , 城内面积 16 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 40-60 米,高 15-18 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 ,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发现城门遗址4 处, 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 12 处。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 , 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该遗址被评为 201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密国故城 位于新密市东南 17.5 公里大隗乡大隗村。密国,是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周王室同姓贵族。周宣王继位,励精图治,对趁周王室衰落而反抗的诸侯进行讨伐并灭国,密国为其中之一。公元前 769 年,郑国灭郐国,将原密国故城命名为新密邑。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前 827- 前 206)长达 600 余年,均沿用此名。城东西长 1500 米,南北宽 500 米,现仅存城墙一段,俗称“擂鼓台”,台高约 7 米,台顶面积约 100 平方米。地面有西周至汉代文化遗存。2009年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郐国故城 位于新密市东 26 公里曲梁乡大樊庄东部。郐国,坛姓,为火正祝融之后。周夷王、厉王时,郐公不务政事,进谏不从,大夫去之,郐国逐渐衰败。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郐国故城现有城墙高约 5-7 米,下层 2-4 米。城呈长方形,东墙长 330 米,西墙濒临溱水,长 336 米,南墙长 435 米,北墙长 442 米。除西墙被溱水冲毁 180 米外,其余城墙保存较好。城墙系夯筑而成,城下压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据调查,郐国故城下有大块板筑城墙,时代为龙山文化时期。由此,此城始建可推至龙山时期。 1986 年 11 月 21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索城遗址 位于荥阳市北约 1 公里的索河北岸,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城垣东西长860 米,南北宽660 米,城墙底部宽约24 米,地面残存最高处达5 米余。城墙夯层均匀,每层厚约 10 厘米,夯窝密集,均为圆底平夯。城内散布大量绳纹板瓦、筒瓦及陶片,还有铁制生产工具等。城内西南角沿河断崖上暴露出厚约 3-8米的陶片堆积层和残破陶窑。器形有罐、盆、瓮、碗、豆等,部分瓮、罐的肩部、盆的上腹部、豆盘内底部印有陶文,陶文多系使用圆形印章,在陶坯尚湿时捺印上的。个别器物上发现使用方形印章和刻划符号。陶文有“格氏”“格氏左司空”“格氏右司空”等字样。小索城周长 3000 多米,在北墙外均约 500 米处,还有 4 个间距各 200 米的夯土台基,高约 8 米,可能是阙的基础。大、小索城之名应始于秦汉之前,从现场对城墙夯层、夯窝及出土遗物观察,修筑年代应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仍继续使用。该遗址是研究古代城廓建筑及有关历史的重要资料。 2009 年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京城城址 位于荥阳市东南约 10 公里的京襄城村四周,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京城。郑庄公封弟叔段于此,号称京城大叔。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 1772米,东西宽 1481 米,周长约 6300 米。今地面尚存城墙 8 段,长约 1000 多米,其中东南城角一段长约 60 多米,高约 10 米;东北城角长约 200 余米,高约 6 米,墙基宽约 25 米;西城墙尚有一段保留,高 5 米,城上夯层、木棍架孔清晰可见。夯层中为圆形夯窝,直径约 8 厘米,夯层较薄,一般厚 5 -12 厘米,土质非常坚硬。南墙与东墙外有深沟。城门在地面已荡然无存。京城春秋属郑,战国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汉代在这里置京县。公元前 636 年,郑文公迎周襄王居于京,故亦称“襄城”,后世又合称为“京襄城”。2013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祭伯城址 位于郑州东北祭城镇祭城村,东周时周公第五子祭伯的封地,后该城并于郑,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采邑。《括地志》载:“故祭城在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城址东西长约 1380 米,南北宽约 1000 米,高低不一,最高处约 5 米。
华阳故城 位于新郑市区北 20 公里华阳寨村。华阳故城原是华阳国的都城,简称“华”或“莘”。郑国东迁后,灭掉华国,成为郑国重要城邑之一。故城遗址为平面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周长约 3 公里。城墙除西南、东南两部分破坏比较严重外,其余基本完整。城墙高 4-8 米,基宽 15-30 米,顶宽 1-3 米,城墙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均筑有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华阳城,后世曾多次加修。据考古调查,华阳城内分布许多台基、墓葬、灰坑、水井等古代文化遗存。2013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长城遗址 位于新密市西北 10 公里,西北从荥、密交界的香炉山起,经蜡烛山、沙岗、风门口、五岭,南到茶庵村北,长 5.8 公里,墙基宽 2.5 米,现存城墙最高处为 2.5 米,依山而筑横穿许多地势险要的山口。墙垣为青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史记·苏秦传》载“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即指此长城。魏国将都城自安邑迁都大梁后,为防御西邻秦国入侵,于公元前 256 年,由今黄河北的原阳县,经过郑州 西郊,南到密县,修了一条约 100 余公里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这条长城始废弃。新密市、荥阳市、巩义市浮戏山现存魏长城遗址,是唯一保存在地面上的一段。 2006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 1772 米,东西宽 1481 米,周长约 6300 米。
魏长城遗址
蟠虺纹鼎 1923 年新郑县城关李锐菜园郑公大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春秋。通高 65.3、口径 65.5 厘米。圆形。敞口,方唇,微束颈,颈下附有曲耳一对,深腹,圜底,蹄足。器表用蟠虺纹、窃曲纹,三角纹以及绹索纹装饰,腹部前后各附一牛首形纽。该鼎出自新郑李家菜园,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青铜器百余件,其中不仅有大型的列鼎、编钟,还有方壶、方炉等礼器,是我国 20 世纪初期的一次重要的发现。后经多次辗转,这批青铜器现分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等处。
蟠虺纹鼎
莲鹤方壶 1923 年新郑县城关李锐菜园郑公大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春秋。通高 117、口长 30.5、口宽 24.9 厘米。壶上有两层仰莲花冠,冠上有平盖,盖为长方形板状,中间铸一展翅欲飞的立鹤。壶体呈椭方形,长颈,颈两侧各饰一顾首的龙耳,内套活环,鼓腹下垂,平底,圈足。腹部满饰蟠龙纹,还有四只翼兽,头戴花冠曲体回首,攀附于腹部四隅,圈足下有两个侧首的怪兽,以背承器。该壶形体魁伟,铸造工艺精湛,尤其是壶的造型与装饰艺术令人惊叹。它以写实的手法,将植物与动物融合于一体,使展翅欲飞的仙鹤立于盛开的莲瓣之中。让带冠顾首的怪兽沿壁攀附,突破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神秘、静止的格调,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充分反映了春秋时期金属工艺的新风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的创新精神。1992 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莲鹤方壶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中的国宝级文物。
莲鹤方壶
蟠虺纹鼎 1998 年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 15 号铜器坑,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春秋。列鼎,一组 9 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通高 54.8-47.5,口径 53-45.5 厘米,重 13.7-9.7 公斤,圆形,方唇,平沿,口沿上两立耳外撇,垂腹,圜底近平,三兽蹄形足,足高与腹深基本相同。腹中部六道扉棱将腹部花纹分成六等份。腹中央饰一道突起的绹索纹,上下各饰一周蟠虺纹,有 5 件鼎腹下层蟠虺纹下另加饰一周 S 形双首虺龙纹。耳外侧饰粗壮的变形虺龙纹。鼎腿上部饰形似浮雕的兽面纹。同出的还有铜鬲、铜簋、铜壶、铜鉴等。
蟠虺纹编钟 1998 年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 4 号铜器坑,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春秋。包括镈钟 4 件和纽钟 20 件。镈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通高 30.5-27、中长 24.5-17.2、铣宽 20.4-18.9 厘米,重 4.8-3.6 公斤。为双龙首凸字形纽,平舞,合瓦体,微平于,钲两侧各有螺形枚 3 排,每排 3 个。纽身饰2 周阴线纹,舞左右各施减地蟠虺纹,纹饰没有边框。枚、篆、钲各部分用宽粗的阴线框相分隔。篆饰变形简体虺纹,钲部素面,正鼓部饰对称变形龙纹。篆与正鼓部纹饰均为粗体减地。于口内沿凸起呈三角形,上有 4-9 个深浅大小不等的调音槽。钟口内壁有 4 条凸起的音脊,在内壁侧鼓部两两相对。纽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为两套,每套 10 件,大小两两相对。 A 组纽钟通高 26.6-14.4、中长 20.7-11.4、铣宽 15.4-5.4、鼓间 9.1-3.7 厘米,重 2.2-0.7 公斤。B 组纽钟通高 26.1-14.2、中长 20.6-10.6、铣宽 13.9-8.1、鼓间 9.7-4.4 厘米,重 2.16-0.6公斤。纽为长梯形,顶端薄窄,下部宽厚。平舞,合瓦体,侈铣,微凹于口。钲两侧各有 3 排螺形枚,每排 3 个。枚、篆、钲均有阴线框相分隔,装饰花纹均用阴线纹。篆饰云纹,鼓部有双线近似凸字形框,内填 3—4 层三角纹和云纹。内壁均铸有微凸起的 4 道音脊。多数纽钟于内口铸有棱形内唇,仅 5 件小型钟的内唇不明显。有的钟有 4-6 个调音槽,有的则不见。
蟠虺纹编钟
郑伯公子子耳鼎 1995 年登封市告成春秋贵族墓地出土。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通高 29、口径 37 厘米,重 9.5 公斤。口微敛,宽沿,双附耳,深腹,圜底,下有三兽蹄足。腹内壁铸铭文“郑伯公子子耳,作盂鼎,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4 行 23 字。两附耳微向外撇,并饰重环纹及乳钉纹。腹上部饰一周窃曲纹,下腹部饰垂鳞纹一周,腹中线为最大直径,并有一道突出的箍形圈饰。蹄足短而粗大。该壶制作工整,且铸有郑伯公子等铭文,是目前发现郑国铜器中铭文最多的器物,对研究郑国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制度与冶金铸造技术有重要价值。
四年郑令戈 1971 年 9 月新郑县白庙范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兵器窖藏,河南省博物馆清理,现藏河南博物院。战国。通长27.4、援长16.8、内长10.6 厘米。狭援扬起,长胡,平内。胡部三穿,内部一穿,内尾铸铭文 3 行 19 字:四年郑令赵司寇张朱武库工币弗冶造。这批窖藏铜兵器大部分都刻、铸有铭文,并带有纪年、地名、人名等。这对于研究兵器的发展、青铜冶炼、历史地理及古文字的发展和演变都提供了新的资料。
楚王戈 1980 年12 月27 日,在新郑县车站乡能庄大队采集。现藏河南博物院。战国。长 22.5、援长 13.5、胡长 9 厘米,重 300 克。直内,援部较短而宽,有脊,后部上端为一半月形穿,并镌刻阴线铭文“楚王”2 字。胡上有 3 个长方形穿,镌刻阴线铭文“之用”4 字,直内,长方形板状,两面镌刻阴线鸟篆图案,并有一横长方形穿。刃部有残缺。此戈在郑韩故城出土,据铭文可知,属楚王使用的兵器,对研究楚国与韩国的交往及战争有重要价值。
错金镶嵌绿松石带钩 1977 年在新郑县烈江坡采集,现藏河南博物院。战国。长 25.5、横 3.3 厘米。体呈弓背形,正面错金,并镶嵌绿松石,缺钩,部分脱石。此带钩系采用错金和镶嵌绿松石工艺制成。其花纹繁缛而秀丽。由于错金和镶嵌工艺的运用,使得其外观色彩斑斓,同时又有很强的层次感。
亚其父乙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西周早期。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出土。高 30.2、口径 21.0 厘米。圆口微敛,折沿内倾,沿上对称矗立两半环形耳;鼎身呈深釜状,圜底,腹微弧外侈,底承三柱足;口沿下饰一周带状云雷纹,腹部满饰三组兽面纹,分别以浅扉棱为中轴,兽目圆凸,威严毕现。鼎腹内壁铸铭“亚其父乙”,阴文。
鲁侯壶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通高 57、盖高 9.4、口径 14.6-20.9、腹径 24.7-31.6 厘米。1995 年登封袁窑M1 出土。扁方体,圆角,微束颈,垂腹外鼓,圈足外侈。两耳作兽首衔环,阔耳直立,长鼻上卷,鼻端似鸭首。造型端庄大方、体形魁伟,做工精良。壶腹四壁饰界栏状十字绊带纹,将器腹分为八区,每区素面无饰。壶盖顶面饰有目窃曲纹,盖缘与壶颈饰顾首凤纹,圈足表饰垂鳞纹。口沿内壁及壶盖均铸竖行铭文“鲁侯作壶”。
鲁侯壶
九鼎八簋九鬲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鼎通高 47.2-54.5 厘米,簋通高 21.9-23.1 厘米,鬲通高 10.8-12.0 厘米。九鼎形制相同,纹饰相近,大小、轻重依次错递,具有列鼎性质;铜鼎皆为圆形,口上两立耳外撇,方唇,平沿,垂腹,圜底近平,三蹄状足;鼎腹偏上部环饰绹索纹,上下有蟠虺纹,皆颈绕交错,细密布于鼎腹,鼎身有六条扉棱将装饰纹饰均匀等分;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兽鼻呈扉棱状。
八簋形制亦同,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溜肩,鼓腹;八簋为子母口,口内敛,圆形圈足,下承三扁小足,腹两侧各饰一龙首形半环耳;盖、体口沿处饰“S”形蟠虺纹,盖身与器身下腹部饰三道瓦棱纹,圈足饰变形蝉纹,底足饰鳞状纹。
九鬲形制、大小均相近,方唇,平沿,束颈,微鼓腹,平裆,兽蹄形足,腹饰三组变形虺龙纹,其间以扉棱相隔。整组器物造型规整,纹饰华美,组合有序,俨然透露出王者之气。这组青铜器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与其一同出土的还包括方壶、圆壶、鉴、豆等共 31 件青铜礼器。
九鼎八簋九鬲
蟠虺纹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通高 54.5、口径53.1 厘米,重 13.3 千克。
蟠虺纹簋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通高 23.1、口径20.6 厘米,重 3.8 千克。
蟠虺纹鬲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通高 12.0、口径19.8 厘米,重 1.2 千克。
蟠龙纹方壶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通高 65.5 厘米。方壶呈近圆角的瘦长方体形,上为束腰杯形盖,壶颈颀长,两侧各饰衔环兽耳,鼓腹下垂,下承方圈足底座。盖顶饰蟠虺纹,下缘饰带目窃曲纹,盖束腰及壶圈足均饰变形蝉纹,上下呼应。壶颈部饰宽带波曲纹,贯穿两侧兽耳。腹部四周饰数组蟠龙纹浅浮雕,皆一首双身,头部居中,躯体向两翼展开,状若环带,呈对称之形相互交缠环绕,变化出复杂的交龙形象,呈现刚柔相济的流动之美。整器造型雄浑端庄,纹饰流畅自如且富于变化,表现出春秋时期公室礼器庄重活泼的时代气息。方壶作为庙堂礼器,原本是从宗周地区发展起来的,春秋时期郑国的方壶秉承西周以来的传统风格,在纹饰特征上更注重装饰性,在整体器物上呈现出一种自由轻快、生动活泼的新风格,与风靡各诸侯国的郑国音乐“郑声”一样,代表着开创一代新风的象征。
蟠虺纹圆壶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高 39.8、口径13.5 厘米。圆壶带盖,盖呈圆杯状,敞冠,弧壁,子口 ;壶体敞口,长束颈,鼓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有兽首形半环耳,耳上带环。盖冠顶外围饰蟠虺纹,内圈饰涡纹;盖冠侧壁纹饰自上至下依次为变形蝉纹、双首虺龙纹和重环纹,均呈带状分布一周。颈醅部主体纹饰为波带纹和单目虺龙纹,其间饰一周圈点纹为界;腹上部纹饰为虺龙纹,其上下均为三周瓦棱纹,腹下部素面;圈足处亦饰有方形圆角重环纹及剑首纹。
蟠虺纹豆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高 19.5、口径 22.5厘米。方唇,平沿,直壁,平底,柄为粗喇叭形座。盘外壁饰横“S”形双首蟠虺纹,柄上下各饰一周波带状变形。
钮钟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通高 21.0 厘米。
镈钟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通高 28.5 厘米。
蟠螭纹带盖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春秋。荥阳王村出土。高 42.0、口径 35.0厘米。鼎带盖,子母口。鼎口微敛,口沿附两立耳,深腹,腹壁呈弧形,平底,下附三足,盖上部较平,边沿处等距离立三个环形钮。鼎腹上部有一道弦纹,腹与盖上皆饰带状蟠螭纹,纹饰精细繁密。此鼎体态硕大,铸造精良,是研究春秋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重要古籍著作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中期,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 305 篇,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反映郑州地区的《郑风》21 篇,《郐风》4 篇,其篇章描写生动 , 语言朴素优美 , 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尚书》 亦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夏、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为研究郑州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上古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参考。
《列子》 相传战国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 篇,早佚。今本《列子》8 篇,多取先秦及汉代人的言论,并杂两晋的佛教思想和佛教神话,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魏晋时人托名伪作。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唐天宝元年(742)号《列子》为《冲虚真经》,成为道教经典之一。
《韩非子》 集先秦法家韩非子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人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
(原载于2024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

志说商都
“志说商都”是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打造的宣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