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 | 为明教育旗下学校乱象丛生:高价收费、生源争夺与师德失范引质疑
近日,成都一些民办高中已经开始打响了新一年的招生宣传战,各种“名校直通”、“清北免费”口号铺天盖地,有些民办学校为了抢夺优质生源不惜花大价钱、下血本购买优质生源,而这些学校为了填充这部分优质生源的免费甚至还倒给钱的“窟窿”,他们又各种忽悠一些本该去职校的生源来为其买单,其中一些成都为明学校因家长投诉“乱收费”、“高价买生源”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而深挖其背后,为明教育集团旗下学校更被曝出高价购买生源、教师性骚扰学生、强制研学牟利、学生跳楼事件处理争议等多重乱象,暴露出民办教育监管的深层漏洞。
网上公开信息显示成都为明学校是为明教育集团旗下的学校,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从事基础教育领域投资和管理的专业机构,董事长为林浩。学校源自北大附中,依托北京大学和国内外著名教育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传承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贯彻北大附中“四重一主”的教育教学原则,以领航中国民办基础教育为目标,坚持“家长满意成绩,孩子快乐成长,教师稳定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办学模式,为中国孩子提供高品质、国际化的基础教育服务。集团公司现在深圳、广州、成都、青岛、重庆、武汉、贵阳、天津等地,相继创办了多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国际化项目于一体的实体学校,在北京、天津、深圳、广州、重庆等地,创办了数十所实体幼儿园。集团总部和遍布全国的所属学校和幼儿园(简称教育实体)始终是一个整体,为明教育集团已发展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机构之一。
目前在成都有新津为明学校和青白江为明学校,都隶属于为明集团,其中青白江为明学校创办于2004年,新津为明学校创办于2008年,两所学校前期都依附冠名北大附中,后都独立办学。
生源争夺乱象:高价“买学生”冲击名校榜单
值得关注的是,为明教育被指为冲击升学率不惜重金“购买优质生源”。据家长及知情人士透露,成都青白江和新津两所为明学校为抢夺生源,以5万至50万元/人的价格招揽高分复读生,甚至通过“签约清华北大班”重奖及全免费吸引家长。然而,高价招入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待遇悬殊较大,部分班级存在“重点培养”与“边缘化”的分化现象,与招生时承诺的“公平教育”背道而驰,更有甚者他们在南充、遂宁等全省范围内高价购买初升高学生,开价更是高达30万元,民办学校是盈利性单位,那么为明学校招收的免费生和奖励生这部分“窟窿”又怎么办呢?为此他们不惜大力宣传招收大量本该去职校的生源来填充这个“窟窿”,可惜结果这些学生三年后还是只能参加高职单招。另据网上公开信息显示成都为明学校曾因为违规招生被全市通报处罚。
师德失范:刑满释放人员混入教师队伍
2022年底至2023年2月,新津为明学校教师王某(化名)被曝长期向本班一些女生发送挑逗、淫秽信息,最终被警方行政拘留10日。令人震惊的是,王某竟为刑满释放人员。事件引发公众对学校教师背景审查机制的强烈质疑。为此,新津某法制单位还向其学校发函建议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另外王某还涉嫌私吞学生教辅资料费,暴露出学校财务监管的缺失。
强制研学与违规操作:利益链下的教育异化
一些家长和网友反映,为明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参与高价研学活动,与外部公司合作牟利。根据成都市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研学不得出市,高中不得出省,但为明学校小学部多次组织跨省研学,收费动辄数千元。有家长质疑:“研学变成旅游公司项目,学校究竟是在育人还是做生意?” 更有家长反映屡次投诉给新津和清白江教育主管部门毫无用处,那怕是疫情年也照样进行,这明显的是一种利益驱使下的教育异化。
悲剧背后:学生跳楼事件与校方责任争议
2019年,青白江为明学校学生张某跳楼身亡,校方被指消极应对,仅赔偿20余万元了事。家长控诉学校“在生命面前冷漠”,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学校为招揽复读生冲击清北榜单,单名学生投入高达50万元。这种“重商业利益、轻生命安全”的态度引发公众愤慨。
家长投诉:放学时间“任性”、高价托管引争议
成都市民李女士公在网上更是公开质疑青白江区为明学校的管理问题。据其反映,学校周五中午取消午休,要求学生在13:40放学,导致双职工家庭接送困难;同时,学校推出“特色课程托管”,每节课收费近百元,被指远超市场价,“变相逼迫家长交钱”。此外,学校要求周日晚上返校,不住校学生仅有两小时返校时间,低龄学生家长疲于奔波。
青白江区教育局回应称,调整放学时间是为疫情防控错峰管理,托管服务“自愿参与”“仅收成本费”。然而,家长对“自愿”提出质疑,称学校利用时间安排制造矛盾,变相诱导消费。
专家呼吁:民办教育监管亟待加强
教育学者指出,为明教育的系列乱象折射出部分民办学校在资本驱动下背离教育初心,将学生视为“商业资源”,甚至为升学率不择手段。高价买生源、违规研学、师德失范等问题,亟需教育部门介入彻查,完善民办校财务审计、师资审查及安全管理机制。
从乱收费到生源争夺,从师德红线失守到安全责任漠,为明教育旗下学校的争议绝非个案。民办教育本应是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若放任资本逐利凌驾于教育本质之上,最终损害的将是无数家庭与学生的未来。如何守住教育底线,还需监管亮剑、社会监督同行。(来源于:商业晨刊)

共工财经局
共工财经局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