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州

周代在历史上分为两段,一是西周,一是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是中国奴隶制最鼎盛的时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许多创造,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周初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活动,仅在郑州附近,就建立了近二十个邦国。这些邦国建立之初,确实强化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但到了东周时期,却导致了诸侯的争霸和兼并,处在争霸中心位置的是郑国和韩国。

重要历史人物

管叔 管是商代后期出现的一个地名,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郑州市内。武王伐纣胜利后把弟弟姬鲜分封在这里,建立了管国,姬鲜被称为管叔。周武王灭商后,殷商的百姓仍由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武王派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督武庚,在历史上被称为“三监”。于是,管国城也就成了周人在东方监管殷遗民的最大的政治、军事中心。武王去世,继位的成王年纪很小,政事全由周公旦操劳。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叛乱被平息。管叔被处死,管国西南部疆土划归郐国,东北地域则为祭国所有。管国历史虽然短暂,但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州自西周以来,长期以管城命名,直到今天还有“管城区”这一建制。

郑武公  姬掘突(?—前 744),郑桓公长子。周平王东迁洛阳,郑武公迁郑于京。他为人贤明,文韬武略,深受臣民拥戴。平王二年(前 769),武公灭郐,平王四年(前 767)灭东虢,接着,鄢、历、补、华、丹、蔽、依等八个诸侯小国归顺郑国,史称“武公之略”。平王二十七年(前 744),武公卒,葬于嚣山(今荥阳三皇山)之原。

郑庄公  姬寤生( 前 757- 前 701),郑武公长子。周平王二十七年( 前 744),武公卒,寤生袭任郑国国君和周平王卿士,史称郑庄公。郑国除作周卿士、挟天子以令诸侯外,还有着在春秋各诸侯国中比较发达的经济、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因而列国争雄的序幕首由郑国拉开。郑与宋近,又是势均力敌,郑国在庄公时代采取了远交齐、鲁,近攻宋、卫的政策;宋也常常联合卫、陈、蔡以敌郑,但多为郑国所败。郑国在几次胜利中声威大振,齐、鲁两国听从了它的指挥,宋国归服之后不久,卫国也来讲和,于是郑庄公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周桓王十九年(前 701),庄公卒,葬于郐。

弦高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秦穆公派兵袭郑,中途为弦高所见,遂称奉郑伯之命,以十二头牛犒劳秦师;并使人急告郑,秦师见郑有备,遂退兵。

子产 (前 582 -前 522)春秋时代郑国的著名政治家,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作为郑穆公的孙子,所以又叫公孙侨。

新郑陉山子产墓(高畅 摄)

子产所处在春秋晚期,诸候兼并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小国,虽然在春秋初年,有郑庄公小霸的光辉历史,但这时因为长期的内乱,已经沦为一个常常受到晋国和楚国欺负的弱国。据史书记载,春秋中后期,郑国国境之上,常有晋、楚两家问罪之师。

因此,子产执政后,首要任务就是与晋、楚周旋,不至于亡国;其次就是加强改革,振兴郑国实力。他针对国内宗族势力强的国情,采取打击和安抚并用的政策。刚上任,他就推行“作封洫”的改革措施。所谓“作封洫”就是改革田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挖掘沟渠,整编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税赋,取消土地定期分配的井田制。在当时,这样的改革方案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它直接动摇了贵族们赖以生存的旧土地制度—井田制,所以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子产差一点被贵族们杀害。

然而,自从按田亩纳税以后,那些下层平民辛勤开垦的私田也因此具有了合法性,他们的经济利益反而得到了保护和加强,这样,一部分下层的平民就成为中小地主,一部分原来的奴隶则成了自耕农。随着新法的贯彻实施,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逐渐认识到新法确实符合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对子产的改革转而大加赞扬。

在“作封洫”的基础上,子产又推行了与“作封洫”配套的“作丘赋”政策。所谓“丘赋”,就是以“丘”为单位出军赋。一“丘”是128户,每年需要交马一匹,牛三头,用于战争需要。

经过子产的一番治理,郑国上下井然有序,军事力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所以当时的老百姓歌颂子产说:“我的子弟你教诲,使他有了好教养;我的田地你指导,使我有了好年光;你千万不能离开我们啊,你若离开我们,我们会怎么样?”

公元前 536 年,子产为了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决定把“作封洫”“作丘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他把内容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内容大致有:“鼓励开垦荒地,新开垦的荒地属开垦者私有,不准他人任意侵占。国家的军赋,按丘、按亩向土地私有者征收等。”子产把新法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子产执政郑国二十年,政治、经济都取得不小进步,所以后人的谚语里说:“郑国有子产,受福四十年。”

列御寇  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的有《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和道德修养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皮的情况下,埋头搞学问。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后,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御寇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拜谢说:无功不受禄。使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释道:子阳并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

列子青年时代求道十分执着认真,起初从师壶丘子,后又问道于老子的亲传弟子关尹子,还曾拜老商氏为师。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当他潜心修道时,能够“御风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风穴”。这些记载虽然夸张,但也间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学问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

申不害 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申不害特别指出君主要暗中用“术”,不让臣子知道,这实际上成了一种权术。这种权术保证了君主的权威,不至于旁落。但是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法治制约,那么臣下也可以运用权术来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大臣也变得老奸巨猾起来。

但总体上来说,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史记》上说: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没有人敢侵略韩国。在战国时期,申不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改革家。

韩非 (约前 280—前 233)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口吃,但文章出众,李斯也自叹不如。

作为韩国贵族,韩非目睹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情况,多次上书韩王,依法治国,但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退而著书,写出了十万余字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治国思想。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为秦始皇所赏识,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要求韩王让韩非到秦国效力。

韩非在秦国备受重视,引起了他的同学李斯的妒忌。李斯诬陷韩非,先把他投入监狱,后逼他自杀。但韩非死后,秦始皇、李斯却把他的思想付诸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所以他被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两人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两人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没有达到极点。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用术探查奸邪方面有了发展。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严刑”“重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律不阿附权贵的思想,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

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如果是平民,连三个人都治不了,桀不是天子也不可能乱天下的观点,所以他特别强调,君主治国既要重法,又要重权势。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韩非还提出了社会不断进步的进化论思想,“守株待兔”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他还第一次提出“矛盾”的概念,“矛与盾”的故事至今还家喻户晓。

韩非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观点包含了深刻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

苏秦 (?—前284)字季子,战国东周洛阳人,故里在今巩义市鲁庄镇苏家庄。师事鬼谷子,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燕文侯,为燕所用,出使赵、韩、魏、齐、楚五国,说服六国合纵。六国以苏秦为相,举之为合纵长。六国合纵,使秦国十余年不敢出函谷关,有效地抑制了秦欲兼并六国的野心。苏秦死,归葬故里,其墓今存,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 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水利专家。公元前246年,郑国奉韩王密令前往秦国,劝说秦兴修水利工程。郑国兴修水利,表面上是为帮助秦国图强,而真正意图则是让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没有精力和时间攻打韩国。开始,秦不知是计,就采纳了郑国建议,并于当年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欲杀郑国。郑国临危不惧,向秦始皇奏明修渠引水将使关中地区土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给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秦始皇认为说得有理,就让他继续修渠。三年后,渠道建成,关中四万余顷土地得到了改良和灌溉,收成大幅度增加。从此以后,关中沃野千里,秦国也因此更加富强,并最终统一了中国。为纪念郑国的功绩,当时的人们就把这条渠叫郑国渠。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载于2024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