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商都:选址

文/图 知新营造

关于郑州商代都城为什么选址在这里,并没有过多文献明确的提及,但从地理环境角度,辅以历史、文献的支撑,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无疑,宏观地势格局、水环境变迁、微观地形等地理环境是商代都城选址于此,并保持延续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

要素1:宏观地势格局——山河汇聚,造就了早期农业发展的温床

山脉塑造多样地貌。嵩山位于中国第二级和三级地貌分界区域,由于西北-东南向老鸦陈断裂的作用,郑州地形地势形成了以今京广铁路为界、东西明显差异的两种地形地势。郑州位于嵩山东麓,整体地形由西南部的嵩山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地丘陵。

中国地势、地貌分布图

河流孕育冲积平原。黄河从嵩山北麓的广武山桃花峪口向东不断流淌、冲积,形成了土质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为郑州地区农业起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早期聚落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黄河中、下游冲积扇平原

山河汇聚得天独厚。早期古代聚落、城址择址多处于嵩山前的冲积平原、黄河古阶地与近代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郑州地处嵩山之北,黄河以南,其“……西望太室,东临巨薮,梅峰峙其南,大河环其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郑州商城的选址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郑州周边山水地理环境分布图

要素2:宏观水环境变迁——水文变迁,促使郑州地区聚落中心转移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气候变化、水环境变迁对先民的生活影响深远,也是影响郑州商城选址的另一个要素。

气候变冷水文变迁。裴李岗时期至夏商时期(距今约8000年-4000年),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干冷转变,区域的水位逐步下降、水域面积逐渐减少,为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早期先民开始寻觅高程较低、距离水域较近的平原台地聚居生活。

北半球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气候变化记录——温度变化示意图(依据《定量重建的北半球全新世温度变化(Marcott 等,2013)》绘制)

逐水而居走向平原。约4万~1万年前,黄河支津或汊流在广武山东、西两端形成东路和西路两大黄河泛道,形成荥阳-广武夹槽。随着黄河汊道的消亡,西部荥阳-广武夹槽湖沼群,东部圃田湖沼群的逐渐形成。 

 黄河泛道及湖沼群分布示意图(黄河岔道引自《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M].科学出版社,徐海亮著,2015.》湖沼群引自《郑州地区湖泊水系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M].科学出版社,于革,2016.》)

后期荥阳-广武夹槽湖沼群的消亡,东部圃田湖沼群的稳定,使得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嵩山东北麓,有近水之利又可以避免水淹之患,为古人的迁徙提供了完美的过渡场所。从嵩山地区“裴李岗时期-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夏商时期”早期遗址的分布变化中,更能直观展现出早期聚落逐步由山区向平原地带迁徙的过程。

旧石器时代,郑州地区水位较高,遗址聚集,分布在黄河汊道以西的嵩山东麓丘陵台地区。裴李岗时期,水位开始下降,早期聚落中心在嵩山东南双洎河上游集聚。仰韶、龙山时期,随着荥阳-广武夹槽湖沼群逐步缩小,仰韶时期早期聚落集聚中心在嵩山东北贾鲁河上游、索须河中游,龙山时期早期聚落集聚中心在双洎河中游。夏商时期,早期聚落中心逐渐向东部圃田湖沼群集聚,夏代在索须河中游区域及贾鲁河上游区域形成集聚中心。商代,由于区域水位降低,聚落遗址进一步向东靠近湖沼群。

郑州地区早期聚落遗址核密度分布与山、水环境叠加图

要素3:微观地形选择——东湖西岗,锚定郑州商城的选址

近水岗地择址建设使然。聚焦于微观尺度层面,从郑州商城考古勘探、文献研究、地形分析来看,印证了郑州商城选址于东湖西岗的特征。

从考古勘探来看,郑州商城外郭城东侧大体自南部凤凰台向北经棉麻厂至白家庄一线以东,发现有大范围的淤积。在郑州商城东北、今花园路以东区域,考古钻探发现地下水位显著上升,且地势也有明显下降,显然也是一处积水区域,即郑州商城东侧分布的规模较大的古代湖泊。

郑州商城平面图(依据《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2004(3)》绘制)

从文献记载来看,郑州商城的东侧有“浦田(浦田泽)”地名。《民国郑县志》中记载的“城湖、螺蛳湖、圃田泽、梁家湖”等这些地名印证了郑州商城东侧则是水域较为丰富的地区。

郑州周边河湖文献记载(引自刘瑞璘《民国郑县志》)

从地形分析来看,郑州商城选址于西南高、东北低(东部为古湖泊)的台地上,商城城内宫殿区、铭功路制陶作坊、紫荆山北铸铜遗址、紫荆山北制骨遗址等重要功能区均选址于地势相对高昂的岗地之上。

地形与郑州商城布局叠加分析图

郑州商城外郭城墙所经凤凰台、二里岗、野鸡岗、老坟岗、岗杜等地名均反映了郑州商城外郭城墙主要沿西南丘陵岗地分布。

历史地名与郑州商城外郭城墙布局分析图

郑州商城选址于这片独特的土地,其地势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宛如自然与历史精心雕琢的杰作。从宏观的山川河流塑造,到微观的地形与水域分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选址的智慧。

历经岁月的洗礼,郑州商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后续的朝代更迭中持续发展,延续3600年来“城址不移、文脉不断、烟火不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大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内容来源:《郑州地情活页》(2025年第一期)

《郑州地情活页》作为“志说商都”宣传品牌的重要载体,是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编印的连续性内部资料,自2011年批准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秉承“传承华夏文明、记录郑州跃升、服务都市建设、走进基层百姓”的宗旨理念,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能作用。为更好体现《郑州地情活页》作为交流学习平台的作用,为郑州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现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稿件。

一、稿件范围

记述郑州市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气候、水文、建筑、物产、风俗、居住、饮食、方言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各类稿件,不限体裁、不限篇幅。

二、投稿须知

1.稿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时效性和创新性,能够起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爱乡情怀的重要作用。

2.来稿应为原创性文章,如曾公开发表,应注明详细发表情况。如为基金项目成果,应标明基金项目来源及批准号。

3.严格遵守著作权法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学术规范,严禁剽窃、抄袭等行为。如引用他人成果应予注明,引文须出自公开出版的最新版本或权威版本,引文出处一律采用文末“参考文献”的形式。

4.审稿周期最长为1个月,如在1个月内未接到相关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一经采用,我单位有权进行必要删改。如作者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时作特殊说明。

5.稿件一经采用,将按相关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不收取版面费、编校费等任何形式的费用。凡采用作品,我单位享有出版权与转载权,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媒体、出版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物、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介载体。

6.来稿请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位、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箱以及发放稿费必须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账号及开户行信息。

三、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663711323

联系地址:郑州市中原区中原中路26号(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中原路院区312室)

投稿邮箱:zzsdfsyj@163.com

从远古到现代,从宏观蓝图到微观视角,不管是部门、行业、企业发展历程,还是村镇、社区、小区等历史故事,只要能展现郑州市行政区域内任一方面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情况,我们都应该记录和保存,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参与进来,一起为郑州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自信,让市民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为真实、立体、全面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的精彩故事贡献更多力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