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时期的郑州

商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了商朝。成汤建商后,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四方征伐,把疆土扩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区。

商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一共存在了554年。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汤创立商朝后,将亳作为国都,亳都就在今天的郑州。商汤之后的9个商王都以亳为国都,这样郑州作为亳都约150年之久。商代的第11和第12任国王,也曾经以郑州邙山南面的小双桥为都,不少史学家认为,那里就是商代的隞都,隞都的历史大约有40多年。

在近200年的时间里,郑州作为商代的早期都城,一直是商王朝的统治中心,经济文化发展居于全国之首。青铜器已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酒具和礼器大量涌现,并出现了大型青铜礼器甚至青铜建筑构件,青铜铸造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盘庚迁殷后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要历史人物

汤 亦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名履。商朝建立者。建都于亳(今郑州)。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仲虺为辅佐,陆续攻灭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东北),夏的联盟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等国,经十一次出征,成为当时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伊尹 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传为家奴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任以国政,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君。仲壬死后,太甲即位,因不遵汤法,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接回复位。至沃丁时卒。一说仲壬死后,太甲当立,他纂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归,杀之。

重要历史事件

《汤誓》 是汤灭夏时的战争动员令。《史记·殷本纪》:“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以告令师,作《汤誓》。”说明了伐桀灭夏的原因,汤打着“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旗号,揭露了夏桀的暴政,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反抗加剧,造成夏朝统治分崩离析的情况,商汤乘机起兵,最终取而代之。同时篇中还透露了汤的军队尚未完全脱离农业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当时的军事制度有重要意义。

《汤诰》 商王成汤灭夏后返回,到达亳邑(今郑州),大告天下四方。汤告诫天下诸侯要像大禹、皋陶、后稷那样勤力办事,有功于民,否则就会失国。汤王说:“夏王桀灭绝道德,制作威刑,以此对你们天下四方的民众实施暴政。你们天下四方的民众遭受他凶恶的残害,不能忍受毒害之苦,不断向天地神灵申诉自己的无辜。上天的法则是给善良的人赐福,惩罚邪恶淫乱者。给夏朝降下灾祸,就是要揭露夏桀的罪过。现在我奉上天的命令公开惩罚夏桀,不敢宽宥。”“凡是归顺于我商朝的诸侯方国,不能非法无度,不要放纵享乐,各自遵守你们的常法,以承受上天赐予的福命。”

重要历史遗存

郑州商代遗址 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带,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遗址面积约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区、手工作坊遗址、窖藏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长约7千米的(内城)城垣遗址和分布范围巨大的宫殿区遗址保留最为完整,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郑州商城遗址三重城池和宫殿区的整体形制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三座窖藏坑内出土的大批王室青铜礼器为郑州商城使用的下限年代、商王室的祭祀礼制、青铜重器的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遗址的发现对认识商代前期历史、对商文化研究和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州商代遗址

小双桥商代遗址 位于郑州市石佛办事处小双桥村,遗址发现城墙夯土建筑基址、祭祀坑等文化遗迹和石磬、原始瓷尊、石圭等重要遗物。特别是发现的青铜建筑饰件,造型独特,纹饰繁缛,为国内首次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建筑的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发现的朱书陶文,与殷墟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小双桥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惟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是夏商周考古学上的一个新突破。该遗址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荥阳关帝庙遗址 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南300米,该遗址是一处大型商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商代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人文状况以及郑州西部地区商文化分布面貌提供了资料,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该遗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青釉瓷尊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十四中出土。高27.0、口径27.0厘米。尊口部外撇,颈部内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内凹陷,造型不甚规整,朴实稳重。尊口沿内侧有清晰的轮制留下的旋纹,肩部拍印有席纹,腹部装饰以条纹,纹饰清晰。器物表面和内壁施有光亮晶莹的黄绿色釉,釉面均匀,并留有釉滴。尊质地坚实致密,叩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科学检测显示,这件青釉瓷尊是以高岭土做胎,胎骨为黄灰色,表面涂有釉料,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胎釉结合牢固,吸水率低。它与后代的瓷器相比,虽带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青釉瓷尊的发现,使人们对烧制瓷器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青釉瓷尊的出土,将我国开始烧制瓷器的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极大地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青釉瓷尊

绳纹灰陶尊 1952年郑州市二里岗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35、口径31.5厘米。灰陶胎,轮制而成。大口外侈,卷唇,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圜底内凹。颈部饰弦纹,肩部饰堆绳纹,腹部饰绳纹和弦纹。此尊是商代盛行的盛贮器,这种形式,口径小于肩径的大口尊富有商代中期的特征,它又是出土二里岗商代遗址中,更是断代的标准器。

绳纹灰陶鬲 1953年郑州二里岗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22.7、口径18.2厘米。夹砂灰陶,敞口,方唇,折沿,三袋状足,实足根。颈部有两道阴弦纹,弦纹间饰八个圆圈纹,颈部以下饰粗绳纹。该鬲为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中出土,是商代二里岗上层的典型器物。

牛首兽面纹尊 1957年郑州北二七路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24.6、口径22.6厘米。圆形,大喇叭口,束颈,折肩,腹下收,圈足。肩部饰有浮雕牛首三个,颈、肩、腹与圈足分别用弦纹、兽面纹装饰,在肩部牛首之间与腹部各有三条勾连状的扉棱上下对应,圈足上部铸有三个欠规则的镂孔。1973-1975年间,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赴法、英、美等国家展出。

牛首兽面纹尊

兽面纹罍 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白家庄2号墓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24.5、口径13厘米。敛口,沿外翻,束颈较长,折肩,腹下收,圜底,高圈足。肩部饰云雷纹,腹一周用三组兽面纹装饰,其上下各加饰一周雷纹,足部铸三个十字形镂孔,下有弦纹两周。器的颈部有三个龟形图案,有学者识为族徽,亦有学者识为“黾”字,即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铭文。

夔纹鬲 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白家庄3号墓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通高16.6、口径13厘米。鬲为饪食器。口微内敛,沿外翻,上立有半环形双耳,束颈,鼓腹,分裆,三个锥状矮足。颈下一周用夔纹装饰,在夔纹上下加饰了两周连珠纹,分裆处有双人字纹。

夔纹盘 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白家庄2号墓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9.3、口径29.8、圈足径16厘米。敞口,折沿,收腹,底近平,圈足。腹部饰一周夔龙纹,圈足上部有三个不很规则的十字形镂孔。盘的造型规整纹饰清晰,做工精良,为商代前期青铜器中的佳品。1973-1975年间,该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的展品,先后赴法、英、美等国家展出。

兽面乳钉纹方鼎 1974年河南省博物馆文物队在郑州市张寨南街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前期。通高87、口径61×61、耳高17、足高25.5厘米。鼎身作方斗状,宽沿外折,上有拱形立耳,深腹,直壁略下收,平底,四柱状空足。立耳内平,外有三条凹槽,器壁四面与四隅各有兽面纹带一组,四壁的两侧及下部用乳钉纹带装饰,足饰兽面纹及弦纹。该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铜方鼎之一,对研究商代前期社会制度与冶金铸造技术有重要价值。

兽面乳钉纹方鼎

兽面纹钺 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市人民公园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通长17、刃宽15厘米。钺身呈薄片状,弧形刃略外张,两肩等长,且有两个长条形穿,内部短宽。身饰兽面纹,双耳突起,镂空的大口中有两枚粗壮的兽牙上下交错,甚为狞厉。钺是商周时期的兵器和刑具,用于砍杀,也为掌握军权的权杖。

兽面纹建筑饰件 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小双桥遗址采集,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18.5、正面宽18.8、侧面宽16.5厘米。建筑饰件正面近似正方形,左右两侧向后折90度,使侧面呈长方形,中间各有一长方形孔。饰件的上下与侧边均有3厘米左右的折边,俯视整体为凹字形。正面饰单线阴刻兽面纹,两侧长方孔的周围各饰一组龙、虎博象图。该建筑饰件造型独特、制作规整,纹饰清晰且精美,线条流畅,是商代前期青铜器中极为少见的精品,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建筑饰件。

兽面纹建筑饰件

兽面纹圆鼎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通高77.3、口径52厘米。口微内敛,方唇外折,两个圆拱形竖耳立于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上下对应,深腹微鼓,圜底,下铸三个锥状空足。上腹饰兽面纹带一周,耳内侧为素面,外侧槽内有一拱形凸棱。该鼎为商代早期圆鼎之最,形体硕大,造型规整,且出自郑州商代窖藏,是二里岗期上层青铜器中的典型代表。

云雷纹扁足鼎 1982年7月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出土,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代。口径19、高31.7厘米,重1.85公斤。铜绿色,敞口,折沿,浅鼓腹,下收为圜底,三扁足。上腹饰带状云雷纹,上下界以联珠纹,足饰夔纹。

兽面纹提梁卣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通高50、口径12、圈足径16厘米。卣呈椭圆形。盖隆起,顶部有菌形纽。器身小口,深鼓腹,腹上部有一对半环形纽,上连一个两端为蛇首的提梁,提梁一侧有一链与盖纽相连,圜底,圈足较高。盖纽饰涡纹,盖面饰夔纹,器身由上至下用雷纹、夔纹、兽面纹及连珠纹等装饰,圈足上部还有四个镂孔。卣为古代青铜酒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该器出土于商代前期窖藏,应该是时代最早的青铜卣。它不仅造型修长,且通体满花,是郑州二里岗期上层文化青铜器中的精品。

兽面纹提梁卣

涡纹中柱盂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商代。高12、口径29.5、柱高8厘米。盂呈圆形,敞口,平折沿,腹下收,圜底,圈足。内底中部立一菌状柱,上饰涡纹,器外壁上部有突弦纹三周,圈足有不规则的镂孔三个、弦纹一周。该盂出自商代二里冈期上层窖藏坑,时代确切,造型古朴,纹饰简洁,整器用青铜铸造,极为少见。

兽面纹铲 1978年10月,郑州市郊区石佛乡岳岗村出土。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长27.5、刃宽7.5、銎径2.6厘米。梯形,刃部稍宽,两侧微收,銎似半月形,銎外上下饰兽面纹和云雷纹。刃部有明显使用痕。器形完整、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商代青铜工具中罕见的佳品。

弦纹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商城遗址出土。高16.3、口径13.6厘米。折沿,尖唇,沿立双耳,腹微鼓,圜底,下承三锥形足,内空;颈下饰三周平行弦纹,腰腹一侧自口沿至足尖处留有明显的铸造合范缝线。整器造型古朴,为商代早期之器。

兽面纹方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高81.0、口长55.0、口宽53.0厘米,重75.0千克。直口,深腹,平折沿,方唇,口沿上对称拱形双耳;腹呈方斗状,向下微收;平底,下承四柱足,上粗下细,其内中空,且直通腹部;鼎腹四外壁纹饰相同,均饰有排列整齐的乳钉纹;腹上部饰兽面纹,呈带状贯穿两侧乳钉纹,兽面纹饰由宽线条勾曲回环组成,每组均以浅扉棱或鼎腹棱为轴,左右对称,双目圆凸;腹壁和底、柱足表面部分有烟炱痕。此件青铜方鼎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坑,整器铸造精湛,纹饰严谨,形制雄浑大气,古朴凝重,极具神秘威严之感,为商王朝国家权力的象征。

羊首罍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高33.0、口径13.5厘米。折沿,高领,束颈,折肩,深腹,圜底。腹壁陡直,至下腹部敛收于圈足,圈足上饰一周弦纹,有三个镂孔。肩部饰三个浅浮雕羊首,间饰三组带状兽面纹。上腹部有一周带状斜角目云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且每两组间加饰一组较小的兽面纹,兽目迥然前凸,纹饰繁缛,布满腹身。整器造型精致,凝重华美,为商代前期商王室享用的重要青铜礼器。

牛首尊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高37.0、口径32.0厘米。大敞口,束颈,折肩,腹弧下内收,圜底,高圈足;颈饰三周弦纹,肩部环饰三个浅浮雕牛首,皆圆目横角,立体感强;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连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分别界以带状连珠纹,技法严谨,线条流畅;圈足上饰三周弦纹,间有三个等距的“亚”字形镂孔。此尊造型庄重,纹饰规整,铸工精良,是商代前期祭祀礼仪中极具地位的贵重礼器。

牛首尊

兽面纹爵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商城遗址出土。高18.5厘米。侈口,流长尾翘,口沿近流部立两菌形柱;束腰,腰部一侧有一弓形鋬;平底,下承三锥形足,足尖微向外撇;腹部饰一周宽线条的兽面纹,铸作精美,纹饰流畅。此种造型和纹饰的铜爵是商代前期的标准风格。

兽面纹斝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市石佛镇瓦屋里出土。高24.4、口径15.6厘米。器身挺拔,敞口侈大,有一对菌形柱;颈部下弧内收,颈腹分段显著,侧置弧形鋬;腹鼓出而底平,下承三大锥足,中空直通腹内;颈部饰阳线兽面纹,变形不见其目,其上、下均饰一周连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呈带状分布一周,兽目炯炯似有神注,线条逶迤流畅自如,整器铸造精湛,为商代前期青铜器之精品。

兽面纹觚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郑州十四中出土。高18.8、口径10.5厘米。敞口,圆唇,平底,束腰较直,上部喇叭形微侈;器底为倒喇叭形高圈足,外饰四周平行弦纹,有等距的三个“亚”字形镂孔;下腹部饰两组兽面纹,呈宽带状分布一周,兽目圆睁突兀,线条勾曲回旋,粗犷有力;兽面纹上下界以两周弦纹,其上部又饰平行的两周弦纹。

兽面纹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长27.5、銎厚2.6、刃宽7.5厘米。1978年郑州石佛乡岳岗村出土。铜呈长方梯形,有半月形銎,刃部稍宽,有显著的使用痕迹。銎部饰饕餮纹和云雷纹。铜造型奇特,纹饰凝练,是商代青铜工具中的佳品。

青铜簋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末周初。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出土。高15.4、口径21.0厘米。圆口外侈,尖唇,束颈,腹垂微鼓,圜底近平,圈足外侈;口沿外侧至下腹附两个对称的半环形簋耳,耳下各垂长珥;簋耳为兽首圆雕,阔耳臣目,吻突口龇,似正啖噬躯身。簋颈部环饰一周由两组兽面纹、八组圆涡纹、十二组四瓣花纹间插组成的带状纹饰;簋腹部饰密集平行的竖条纹;圈足上亦由四瓣花纹、圆涡纹构成带饰。簋内壁铸有铭文,阴文。此簋与殷墟帝乙、帝辛时期的簋形制非常近似。

举父丁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末周初。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出土。高40.0、口径32.0厘米。圆口,折沿,方唇,立耳外侈;深腹圜底,下承三柱足,足上端各饰兽面纹,兽面眉间饰有扉棱,其下饰弦纹,鼎腹近口沿部饰细线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整器造型浑厚凝重,纹饰古朴;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举父丁”三字,阴文,“父丁”为受祭者称谓,“举”为殷商族徽。此鼎纹饰以商代兽面主题图案为主,形制与殷墟晚期的戍嗣子鼎相近。铸有“举”铭族徽的青铜器在全国分布范围甚广,此鼎出土于郑州市区西北郊,对于探讨商代晚期乃至商末周初殷商族氏在本地区的活动、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兽面纹甗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晚期。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出土。通高45.5、口径28.5厘米。甗由上甑下鬲两部分连体组成;甑部似覆盔状,斜卷沿,侈口,尖唇,沿壁上对称矗立绞索状双耳;甑内底部有近圆形铜箅,箅上有拱形提手及与甑内壁相连的套环,并均匀分布三排共八个“十”字形镂空气孔;鬲部敛口圆肩,腹分裆,下承三个四棱体柱足,鬲底与足上有黑色烟炱痕;甑部口沿下外壁饰三组兽面纹,呈环带状均匀分布一周,勾曲回环,线条流畅;鬲部三个分裆腹上各饰一组高浮雕牛首纹,皆阔耳横角,方眼鼓突;三牛首眉宇中均有凸起菱形额饰,鼻口下恰为高柱足,似正贪婪吞噬状,生动传神,立体感较强。

车罍 现藏郑州博物馆。商代晚期。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出土。高41.0、口径17.5、底径14.5厘米。圆口微侈,高束颈,斜肩微折,深腹下收,腹壁微弧内收,低圈足,圜底内凸;肩部饰两个对称的牛首半环形耳,两耳间腹下部一侧置一牛首半环形耳;颈部饰两周凸弦纹,肩腹结合部饰宽凹弦纹一周,肩部牛首耳两侧饰两组共六个铜凸圆泡,泡面饰阴刻涡纹;肩部两耳下分铸铭文“车”,均为阴文。车罍的形制及外观与殷墟三期戚东墓的爰罍很近似,有着浓郁的殷商特征,它对于探索和研究商代晚期郑州一带商族政治、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原载于2024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