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期的郑州

传说在黄帝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先后推举尧和舜作为他们部落联盟的总首领。那时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尧、舜先后委派鲧和他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他将分散在南北各地的大小部落统一起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史书记载“禹都阳城”,阳城就在今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曾将国都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一带)。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又将国都迁往斟寻(今河南巩义境内),斟寻就成了夏代的政治中心。以后的几代夏王仲康、相和少康,或在斟寻建都,或把斟寻作为其政治活动的中心。夏代的末代国王夏桀也是以斟寻为国都的。文献记载夏代的都城约有8个,郑州就有两个,郑州地区实际上是夏王朝的中心之所在。

重要历史人物

夏后氏部落领袖,史称禹、大禹、戎禹。姒姓。鲧的儿子。古史相传禹继承鲧的治水事业,采用疏导的办法,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悉平。舜死,禹继任部落联盟领袖,都安邑,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

重要历史事件

大禹治水 鲧因治水失败被流放后,他的儿子禹接替了鲧的职位,成为夏部族的首领。面对仍在到处肆虐的滔滔洪水,众人又向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推荐禹来治洪水。禹在接受了任务后,没有贸然动手,而是带领益、稷等人,先到全国闹洪灾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勘察。史书记载说:大禹先用测量工具对洪水泛滥地区进行测量,了解各地的山势地貌,摸清洪水的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他接受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凿山开渠,疏通壅塞,将洪水引入大江大河,最后汇入大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大禹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象征。

禹都阳城 大禹治水成功,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望,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把全国分成九大区域进行管理,逐步建立起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由于禹是活动在嵩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根据文献记述和考古发掘材料互相印证,“禹都阳城”,在今天郑州登封告成镇的王城岗。

夏启立国 大禹治理洪水,统一了黄河中下游的众多小国,建立了以阳城为统治中心的夏王朝。成绩的取得,与他的儿子启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史书上说,启十分贤能而且有才干,受到夏王朝多数人的拥戴。按照原先部落联盟禅让制的传统,大禹去世后,应该将王位传让给益。启不同意这样做,他使用武力杀死了益,宣布自己为第二代夏王,废除了禅让制。历史上,从夏启开始,“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正式确立。

五子之歌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把都城从阳城(今登封市)迁到了斟寻(今巩义市)。太康身居尊位而不理政事,放纵享乐,丧失德行,民众都怀有二心。太康游玩寻乐,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岸去田猎,一连百天都不返回。有穷国的君王后羿乘夏朝民众不堪忍受太康所作所为的机会,据守在黄河岸边阻止太康返回。太康的五个兄弟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打猎,在洛汭等候太康。五个兄弟都怨恨太康,追述大禹的训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太康的五个兄弟对太康不重德行游乐不已而失帝位的指责及怨恨之情,提出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

重要历史遗存

王城岗遗址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北,是一处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2000-2005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等工程,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调查及发掘,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城,由夯土城墙和城壕组成,复原后总面积约34.8万平方米。经多学科联合攻关,确认王城岗遗址为文献记载“禹都阳城”的夏代初期都城,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夏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王城岗遗址发掘现场

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 位于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古城寨村,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较大的龙山文化城址。该城址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及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砦古城址 位于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为河南龙山文化时期、新砦期及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新砦城址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缺环的空白,对于探索早期夏文化、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稍柴遗址 位于巩义市芝田镇稍柴村周围及小訾殿村附近,为河南龙山文化及二里头、商代文化遗址。据古籍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该遗址对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花地嘴遗址 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南侧较为平坦的台地上,是以新砦期为主,兼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对夏代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对探索夏代早期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源、对研究“新砦二期晚段”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序列问题及其文化面貌、文化因素和文化渊源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师姑夏代城址 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的索河二级台地上,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该城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四至和城垣分布清楚的二里头文化城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对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该遗址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 位于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及周边区域。该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晚期和二里岗文化早期两座城址。望京楼夏代城址和商代城址位于同一地点,为国内首次发现,对于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龙山文化白陶角 1953年登封县玉村遗址采集,现藏河南博物院。夏代。高19、口径9.5-6.3、腹围11.7厘米。白陶胎,手制而成。侈口椭圆形,仰折流,扁圆形筒腹,平底,下附三个三角形锥状足。流上有类似青铜爵柱的乳钉两个,腹部一侧置一半环形宽把手,把手上刻划有斜线纹。属夏代时期遗物。

龙山文化白陶鬶 1960年巩县小芝田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夏代。高22.5厘米。高岭土胎,敞口,半管形仰折流,筒式深腹,三乳状袋足,腹侧有一半环形宽把手,通体素面磨光。造型具有二里头文化早期特征,在夏文化分布区域之内,属于夏代遗物。

龙山文化细绳纹灰陶鬶 新石器时代。1966年,在郑州马庄T2H9发掘出士,高25.6、口径18.7厘米,现藏郑州博物馆。该鬹为夹砂灰陶,敞口,圆唇,前有一漏斗形流,流两侧各有一乳状突,颈部有一大一小两竖耳,分档,袋状足,实足根。颈以下遍饰细绳纹。造型美观大方,制作精细,为研究龙山文化的陶鬶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经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龙山文化细绳纹灰陶鬶

龙山文化红陶鬶 现藏郑州博物馆。荥阳点军台遗址出土。高19.5、口径8.7厘米。鬶口外侈,圆唇,口沿一侧突出有半圆形流,束颈,与流相对颈足间有一带状鋬,下部有三个袋状足。其造型别致,端庄典雅,制作精细。

龙山文化红陶鬶

龙山文化灰陶杯 现藏郑州博物馆。1966年郑州马庄遗址出土。高13.0、口径6.0厘米。泥质灰陶,直口,圆唇,深腹,下部微收成束腰形,底部为矮圈足,腹部装饰有平行的竖条纹,腹一侧附有一弧形带状鋬。从这件陶杯的子母口来看,原来上部可能还应该带有一盖。整件陶杯造型优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给人以质朴的美感。

龙山文化灰陶杯

龙山文化灰陶鼎 现藏郑州博物馆。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高17.5、口径15.5、腹径17.5厘米。鼎为夹砂灰陶。折沿,双唇,束颈,鼓腹,圜底,最下部附有三乳钉状矮足。腹部通体饰斜篮纹。该器为王城岗遗址龙山文化典型器物。

龙山文化灰陶鼎

龙山文化灰陶斝 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高51.3、口径41.5、腹径44.4厘米。该斝体形硕大,造型庄重雄浑。敞口,圆唇,短束颈,深腹,圜底,下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颈部饰一周附加堆纹,通体饰篮纹并以若干弦纹分隔,足部饰篮纹。

(原载于2024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