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静怡


“优秀!这个宿舍,全员不保研!”

你没有看错,近期,各大社交平台上涌现一批以“全员不保研”为主题的帖子,演绎着一部部如上述内容般的“赛博喜剧”。部分内容浏览量超10万,点赞量过万。

这些帖子刻意模仿高校保研风采推文的官方文风,然而内容却与通常的保研推文大相径庭。其中的主角不但没有传统优绩主义规则中的标配素质,反而在各方面表现出与“优秀学生”绝缘的行为。

但他们真的是一直在这样“摆烂”吗?并非如此。这些表达实际上蕴含着戏谑与夸张的意味,其背后也隐藏着并不轻松的底色——大学生们对优绩主义宣传套路的喟叹和抵抗。                              

“我们好像被作为分母抹杀掉了”

“114宿舍,全员保研!”

“这个‘神仙’班级,100%保研!”

“3宿舍12人全部保研!学霸都住在一块了吧!”

近年来,每逢“保研季”,各类关于“全员保研”“学霸寝室”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尤见于高校媒体和社会主流媒体中。其初衷是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引导建立积极健康的同学关系。

这类报道起初确实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引得众多媒体纷纷效仿。但随着效仿的累积,此类报道渐入歧途,陷入了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的泥沼。

标题中“神仙”“学霸”“优秀”等词汇的泛滥,感叹号的堆砌,恰似过度包装的商品,虽夺人眼球却失了内涵;正文里成绩、奖项、科研成果的简单罗列,以及对和谐宿舍关系的千篇一律的渲染,如同工厂流水线产出的标准件,磨灭了个性与灵魂。

在优绩主义的体系中,社会与经济的奖赏被定义为才能、努力与成就的附庸。套路化内容的堆积和其中优绩主义的价值导向,如同给大学生们套上了一层厚重的枷锁,使得不少学生在这看似光明的指引下,陷入了迷茫与焦虑的深渊。

雅萱是大三在读的医学生。他们学校没有保研名额,但读研通常是医学生的必走之路,因此她也准备读研。

“我们明明有很多路可以走,比如考研、考公、就业等等,但这种频繁的报道似乎把我们未来的道路都窄化了。”雅萱说,“前段时间那篇浙大推文也让我有相似的感受。”

雅萱所说的是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11月14日发表的推文《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标题中的“24”是获奖人数,“67656”代表浙江大学在校生人数。

文章详细呈现了每位获奖者的主要成就以及毕业高中。其中“24/67656”被质疑将其他学生置于黯淡的陪衬地位;重点毕业中学的罗列也引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争论。目前,这篇文章因引发较大争议,已被浙大公众号删除。

“我们好像被作为分母抹杀掉了。”津钰说,“看到这些报道,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会很焦虑,可保研本来就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事情。”

津钰是山东某校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曾在父母的建议下,于保研的赛道上艰难起跑。可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得她步履维艰,因此她最终选择放弃保研这条路。现在的她仍在纠结是否考研。

广播电视专业在读的诗格则有着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她坚持一年后毕业就找工作,因为她清楚自己“不是做科研那块料儿”。

“这些报道会不会推动一些同学盲目追求绩点和学分、追逐保研呢?但事实上他可能并不适合这条路。”她疑惑道。

从高中到大学,竞争一轮接着又一轮,焦虑和努力亦然。从高中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大学的数字丛林较量,再到对未来的迷茫眺望,许多学生仿佛置身一场无止境的马拉松,被优绩主义的惯性推搡着向前奔跑,身心俱疲却又难以停歇。

在这种优绩主义式的宣传报道中,成绩、科研、荣誉等被作为衡量学生“成功”“优秀”的唯一尺度。

复制粘贴式的宣传报道机械地向大众灌输着何为“榜样”,在学生前行的康庄大道上竖起一道道逼仄的藩篱,搅动本就浮躁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们难以停下或不敢停下脚步,去用心遥望诗和远方,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是一种间接的反抗”

“我们寝室有如下优点……第四是共建共享。有人拿到了考试重点,第一时间发到群里。”

“有一颗‘大心脏’的陶科,早在大二就结合亲身实践,将自己对逃课的研究撰写成了论文,并成功发表于宿舍门上。”

“站老师:来自经济管理系,未推免至北大。在校期间,他荣获地超幸运咖抽奖三等奖、三餐抽奖五等奖各一次。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ilence》发表论文一篇……”

当媒体的闪光灯聚焦于优绩体系的塔尖光芒,而忽略了塔中阴影处灵动的灵魂时,出于对平等“可见性”的渴望,以及对优绩主义思想下刻板化思维的反抗,“全员不保研”文章破土而出。

@躺平学原理是此类文章的最早发布者,其微信公众号推文《优秀!410寝室,全员未保研!》阅读量超10万次,转发量达3.2万次。

在小红书上,@落点华电有趣青年的《全员没保研!给华电这个宿舍点赞》、@我门难开的《4/34636,这个寝室,全员不保研!》、@虚拟机械蝴蝶的《4/32826,北师这间宿舍,全员不保研!》等帖子,分别收获超5万、4.2万、2.1万的点赞量。

这些文章以官方媒体的口吻,讲述着相较于传统“全员保研”报道内容离经叛道的校园轶事,堪称“大学生闯祸指南”。

“这是一种间接的反抗。”津钰说,“我们暂时没办法对整个社会的体制和风向进行迅速调整,所以就只能对相关内容进行解构,再重新组合,然后形成另外一种反向的新的叙事模式。”

“全员不保研”的文章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并触动众多大学生的心弦,正是源于其叙事中独特的反向魅力。这些文字勇敢地推翻了常规报道中“保研即巅峰、获奖即优秀”的观念壁垒,将大学生活的多彩画卷徐徐展开。

在画卷中,并非所有学生都选择了保研这条路,有些学生也和慧温一样,转身于兼职实习和所爱之中。

在武汉读大二的慧温因家庭经济状况和对自我的认知,从入大学之初就决定不读研,并持续寻找合适的兼职和实习工作。

“我的辅导员劝我们不要为了躲避就业去盲目地选择考研,如果你更擅长和人相处就去工作,”她说,“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在做兼职以后,我也觉得比起坐在教室里学习,自己更喜欢和人打交道,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除此之外,慧温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cosplay,她通过线下cosplay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它可以弥补我在陌生城市没有玩伴所带来的孤单寂寞”,还突破自我,解锁了新技能。

兴趣爱好已经成为了慧温心灵的避风港与前行的动力源。“有喜欢的东西这种感觉非常好,是我的心灵支撑,还希望自己能够在兴趣爱好上有更多成就。”她说。

这些文章更是一面真实的镜子,映照出大多数学生平凡而又精彩的大学生活。与遥不可及的“全员保研”故事相比,它们更像是身边朋友们的喃喃低语,诉说着不那么尽善尽美的普通人的故事——许多人都在为目标而奋斗的路上遇到种种磕绊,也可能有过世俗意义上“摆烂”放弃的想法和“躺平”享乐的行为,又或许忧虑、迷茫或紧张于生活中的琐碎点滴。

慧温同样如此,她时常迷茫,会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她说:“我在的民办学校办学能力很一般,我并不能真正学到什么,而且我也没想好以后去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准备。”

但在迷茫中,她也看到了希望:“不过我看大家在这个阶段好像和我的感受都差不多,所以会有焦虑但也还好。我觉得大学给了我更多探索的机会,没有选择考研或保研也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探索。”

 “我的人生是旷野”

在互联网的广袤天地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完美无瑕的成功范例,他们如璀璨繁星,在芸芸众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

但他们多提及或强调光鲜耀眼的结果,却鲜少提及曲折艰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成功是触手可及的近邻,而那些最后触及不到优绩“顶尖”的平凡的奋斗与挫折则是不值一提的尘埃。

然而,现实的生活之路布满荆棘与坎坷,挫折如影随形,失败也常常不期而至。我们在跌倒后挣扎而起,在混沌中拨开迷雾,在走错路后重回正途。这些真真切切的不完美、不如意的故事,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的生活,才是生命多元性的生动注脚。

蒿蓝也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她所在的文科专业全国软科排名前7%,但在大一下学期,她便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这个专业,因此并不准备保研,而在加入校舞蹈队后,她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倾付的东西——舞蹈和体育。

“我现在70%的精力都投入到舞蹈队了,”她说,“我准备考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在准备了。”目前,蒿蓝已考取体育舞蹈国家一级教师和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证。

但考研一事,她并无执念。“我的人生是旷野,我的未来是开阔的。”蒿蓝说,“考研只是我达到学习这一目的的途径,所以即使我最后考研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我的目的达到了,并且就算不读研我也觉得自己能就业。”

靳仪,某师范院校的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需要返乡教书六年,因而没有考研或保研的顾虑,但她依然在为了自己辽阔的人生道路而不断努力。

“在校期间我会认真上专业课,并积极锻炼自己的师范生技能,还会参与许多学生工作,暑假的时候我进行了暑期考察、暑期实习。我觉得我过得非常充实,但又没有让我自己非常疲惫。虽然我的表现在众多同学中并不突出,但是我自己对自己挺满意的。”她笑着说。

同时,虽然她不能走保研这条路,但她依然羡慕着那些保研同学们的研究生身份,并十分钦佩他们,“因为保研确实太难了,他(她)们一定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我也从中汲取到了能量。”

其实,无论是保研还是不保研的故事,都能成为我们审视自我的契机。最重要的,还是从各处汲取有助自身成长的养分,持续向内探寻,走出自己的路,莫让优绩主义的轨道限制住自己。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