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建构:探索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动态平衡
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党群服务中心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关键枢纽,但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功能不健全、项目不完善、群众参与不充分等问题。2023年,郑州市提出,在保持党群服务中心公益性原则不变的基础上,可运用商业化思维和逻辑运营党群服务中心,增强其造血功能,以优质化、专业化服务,吸引并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真正实现寓治理于服务之中的目的。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街道青翠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空间共享、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推行“公共空间托管运营”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与时间划分,引入公益性组织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了从政府支持到自负盈亏的阶梯式过渡规划,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自我造血机制提供了范本。
二、创新模式:采用空间共享与专业合作共赢
青翠路社区引入具备专业社区服务经验的社会组织,践行“空间共享,合作共赢”理念,依托其商业化运营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开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公共空间,并鼓励辖区共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三元共治格局的公共空间托管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既丰富了公共空间内涵,又增强了社区文化氛围,并通过场地租赁、服务分成等方式获取运营收益,反哺公共空间维护,提升空间的综合价值,打通收益反哺路径。
目前,进驻商家涵盖童绘、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满足“老、青、幼”不同年龄段多样化需求,打造全时段服务,覆盖全龄段人群,持续提升阵地服务能级,让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三、效能提升:从空间活化到解决基层治理痛点
走进青翠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穹顶上错落悬挂着数十幅儿童创意画作,墙面则陈列着墨香犹存的书法长卷,其他空余部分摆放着居民制作的非遗制品和手工艺品。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织,不同时代的审美记忆在此碰撞交融,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息。
青翠路社区以共建单位为依托,组建了“俏佳人文艺队”和“轻舞飞扬舞蹈社团”,定期举办居民作品展、社团展演,开办儿童画展,并运用非遗工坊等展示性装饰,将公共空间转化为文化体验场所,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活动,形成“服务吸引参与—参与激发认同—认同促进共治”的良性循环。如今,前来参与社区活动的儿童和年轻人数量大幅增加,人数增长了两三倍,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
“无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怎么变,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是永远不变的主题。”青翠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登峰说。
党群服务中心公共空间的商业化运营并非简单的空间租赁,青翠路社区实践表明,唯有坚持“公益为核、市场为翼、治理为纲”的原则,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公共服务提质与基层治理增效的双重突破,方能构建可持续的公共空间运营生态,助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真正将“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福祉。

绿城治理研创社01
绿城治理研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