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章佳怡
10月19日,脱口秀演员付航在最新的脱口秀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以下简称《喜剧之王》)中获得了年度总冠军。
付航在节目中常大喊的passion(激情)一词也成功出圈,在年轻人的网络世界掀起了一股“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的口号热潮。
夺冠后,付航在总决赛上的表演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有关他的话题也一直不断,清博指数显示,截至目前,全网与付航相关的讨论量已经突破30万。
从分析他脱口秀的文本,到分析他的原生家庭,到分析他的大专学历,好像每个人都在惊奇地打量这只横空出世的“孙猴子”。
事实上,这并不是付航第一次参加综艺节目。他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过1400万粉丝,视频总播放量70亿次,线下剧场和观众互动的切片视频早已在互联网上颇具热度,演出门票更是一票难求。
但对于通过线上综艺了解脱口秀的广大群众来说,付航这个名字确实是第一次进入很多人的视野。在《喜剧之王》“一战成名”的付航为何能掀起一场山呼海啸的passion感召?passion究竟魔力何在?当代年轻人又为何需要如斯之激情?让我们先从付航开始说起。
近两年互联网上涌现出不少高学历的年轻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北京大学)、庞博(中科院硕士)、张彩玲(伦敦大学博士)、鸟鸟(北京大学硕士)、呼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等等,相比之下,付航就显得资质平平:从小成绩不好,被安排坐在靠垃圾桶的最后一排;因为面相痞,气质混不吝,打过很多“侠义”的糊涂架;高考分数低,上的是大专。
讲脱口秀之前,他是总开错房号的私人会所前台,是挨客户骂的宝马客服接线员,是爱瞎编、不怎么称职的外语导游,是到处找演出机会的脱口秀无名小卒。
没成名之前,他也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他在人生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可能比大多数普通人还要失败,是在优绩主义评价体系下众多“差生”中的一个。
在《人物》采访中付航表示,他喜欢周星驰电影那种怪诞、无厘头的喜剧风格,他分析电影里固有的剧情走向:小人物从底层奋斗,做到高层后从精英圈层坠落,最后再成功反扑。但比起成功,他更喜欢的是电影里表现出的小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甚至常常将自己幻想成电影其中的某个角色。
与以往的成功学鸡汤不同,励志,并非付航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毕竟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励志故事背后,有着太多的默默无闻、未曾闪耀的小人物,他们或许终其一生都在为梦想奋斗,却未能站在聚光灯下,甚至在生活的重压下渐行渐远。
让我们感动落泪并将我们点燃的,不是别的,正是付航对小人物境遇的悲悯;是他用热情消解沉重生活的勇气;是他在看透人生无常后,用大笑击碎禁忌,打败恐惧的坦荡与无畏。从付航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些路途与起点的强烈反差,看到一些生活转折的光亮。确切地说,是看到一种,之于普通人的希望。
付航背后,有无数没被看见的“付航”。有相关数据显示,付航脱口秀的受众主要是来自北上广深的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的青年群体。
脱口秀作为一项幽默而充满“冒犯”的艺术,是他们在繁重生活中解压、娱乐的重要方式。观众们在付航那些言之于口的自嘲段子中照见自己,也在那些未能宣之于口的无奈情绪中心疼自己——一个个有着梦想却囿于平凡现实的普通人。
当前社会结构深层次转型与改革进入深水区,外部环境的变动给青年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加倍努力,内心渴望像齐天大圣那样拥有通天本领,渴望被认可、被尊重,但现实却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平凡与芸芸。
后疫情时代,在个体因素对个人命运只占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作用的时候,努力工作、节俭和遵守规则似乎并不能掌控人生故事。
具体可感的事在新闻报道里比比皆是——30多岁被大厂辞退的员工还背着沉重的房贷,连续加班多日的年轻人猝死,小区边外卖员给保安下跪......在工作与生活的多重压力下,青年的负面情绪不断积累,他们选择对以牺牲睡眠时间或身体健康为代价的“病态式”奋斗观进行解构,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举起“佛系”“反内卷”的武器来进行自我保护,宣泄心中压力。
社会大众对此评价各异,有人乐观,有人唱衰。不可否认的是,在青年“躺平”和“佛系”的社会氛围中,越来越多人迈入了“低电量”的倦怠阶段。
马克思曾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付出努力并不能实现期待中获得的利益或目的时,人生向前的奋斗动力或许也有所消解。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另一类是由内在动力所驱动的更高级的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个体成长必需的发展性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提升,青年群体较父辈一代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满足更为容易实现,比起宏大叙事的价值理想,当代青年更加注重精神性需求的满足。
在繁重的未知困难面前,我们可以暂时歇歇脚,但在歇过之后呢?精神又该如何重新启程?这个崇尚丧文化和躺平的时代,部分青年躺至空虚,灵魂无以为继的时候,付航像个精神氮泵,冷不丁地给你来了一剂强心针。
面对不确定,甚至悲观的未来,接受现实或者继续生活本身就需要激情,甚至可以说是打鸡血的激情,来说服自己继续生活下去。在生活不确定更好还是更坏的时候,它不失为可控范围内的一种最佳态度。这或许正是青年们需要“passion”式精神补剂的深层原因。
有人觉得所谓的passion不过是“垮掉的一代”在“自欺欺人”,但我更愿意认为,passion是当代青年群体骨气与志气尚存的体现。
2000年,刚刚迈入新世纪大门的欣欣之景,令人们对未来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那时的passion,是努力奋斗就能出人头地的鸡汤式passion,而当前时期的青年,正面临着与父辈一代迥异的社会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青年人或许比想象中的更为理智和谨慎。在觉得消极没有动力前行时,能自主地依据自我的精神需要来进行调适,自取所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精神,时代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与其说passion是精神胜利的“自嗨”,倒不如说是当下青年人向社会传递出来的活力和奋斗的讯息。
不过,物极必反,当一句本来很有深意的话被滥用,往往也容易失去其原本的真意。Passion爆火之后,不少网红打着passion的旗号,搭上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班,冰岛是目的地标配,大洋洲是次选项,再不济也得是川西、新疆或西藏。“passion”和当初的“旷野文学”一样,被偷梁换柱成为了奢侈旅游视频批量生产的文案模板。
《文化的解释》中这样写道: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归根结底,passion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编织的。
在passion出圈走向大众的那一刻,它的含义早已不止激情。它可以是对生活无限的包容与热爱,是超越当下的洒脱,是立足当下的积极......它对于身处不同境遇,不同阶段的不同人来说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必因为别人对passion的定义而焦虑,又或是陷入到一种虚假的激情之中,因为这样就失去了passion的本真,不妨将自己作为方法,把此时此刻的感受奉为圭臬,用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面对和接受自己的选择。
与此同时,passion作为精神动力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冷静、理性地思考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激情甚至可能导致人们做出冲动的决策或行为,从而带来负面后果。因此,我们或许需要以更加审慎的眼光来看待passion的适用性。不过分贬低也不过于理想化地看待小人物的境遇和成就,稳住激情与理性的天平。
在小人物成长的路上,虽然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还会停下来歇一歇,需要passion也好,不需要passion也罢,人生就是在矛盾的反复挣扎中一直向前走,步履不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