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延雪莹


在2024年,没有人不需要视频。

在这个被数字与信息所充斥的时代,无论是休闲娱乐还是工作学习,视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手机摄像头的像素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专业拍摄设备不断更新迭代,平台也不断在画质上做文章,有8K、蓝光以及臻彩视界、帧绮映画、杜比视听等等听起来十分先进的技术供观众选择。

但我们真的看到了如此清晰的视频吗?

画质怎么变糊了

2024年10月8日,知名UP主“影视飓风”发布了一则名为《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的视频,通过对比不同时间上传的视频画质,以及分析文件大小和码率等参数,揭示了视频平台压缩画质的真相。

码率,作为衡量视频清晰度的重要指标,指的是编码器每秒编出的数据量。一般来说,码率越高,视频画质就越清晰。但随着高清视频的普及,高分辨率内容占用的存储空间明显增大,这给视频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视频平台纷纷倾向于采用高效率的视频编码技术,即选择压缩比高但清晰度相对较低的编码格式来节省流量。

然而,这种压缩策略实际上导致了视频质量的严重下滑。影视飓风团队发现,即便如今的视频号称4K分辨率,但其码率往往被限制在极低的2 - 5Mbps水平,远远低于早期1080P视频常见的6Mbps码率,从而使观众感觉到了画质的退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掩盖画质退化的现象,部分平台还采取了过度锐化的处理方式,虽然乍一看画面似乎更“清晰”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画面细节的丢失和色彩的失真,还扭曲了创作者的原始意图,严重影响了内容表达。

视频还揭示了平台根据视频热度和用户设备性能差异动态调整推送视频码率的策略,进一步拉大了用户体验的差距。

但还未等该视频在互联网上引发剧烈讨论,影视飓风却已经将它全网下架了,并发文称:“因为多方原因,有关清晰度的视频只能全网下架了,我们仍然希望互联网技术可以不断演进,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视频。”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全网下架,“压缩码率”事件被曝光究竟动了谁的蛋糕?

不下架则已,一下架便将这一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各大视频平台也收到了众多用户的“讨伐”,网友们纷纷要求平台做出相关问题的回应。对此,爱奇艺客服表示,因为问题比较专业所以暂时无法答复,会安排专员核实,核实后给到准确的答复,如果自查到有问题,肯定会进行处理。

优酷、腾讯等其他平台客服只是表示会将问题进行反馈,也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只有B站客服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他们表示不同设备不同资源的视频分辨率都会有所不同,现在站内4K和1080P高码率都是需要办理大会员才能观看的,相关问题已经反馈给了技术团队。即便如此,“压缩码率”的事实仍然没有被摆在明面上说。

如此瞒天过海

阿里云前首席科学家丁险峰认为,视频平台之所以能“背着”创作者和观众悄悄压缩视频质量,主要是因为普通观众难以察觉出专业技术处理过的画质产生的细微差别。

大约六年前,快手算法技术团队曾致力于画质评价研究,当时快手前图像算法工程师章佳杰所在团队进行了大量AB实验,观察观众对画质变化的感知。

结果发现,观众对画质的感知是很弱的,画质的变化对用户体验质量(QoE)指标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在实验数据中都难以体现。“几乎等于没有,远不如UP主个人魅力或者视频本身内容差异带来的影响大。”章佳杰说。

另外,国内对“高清”以及“超清”的定义从3G时代开始就一直模糊不清。与海外视频网站不同,早期(2007-2008年前后),360p或480p被称为“标清”,而720p则称为“高清”。到1080p时,视频网站的称呼则变得五花八门,如“超清”“原画”或者“蓝光”,但以上说法都不太名副其实。

按照广电的标准,只有4K或8K且满足一定码率下限的视频才能被称为“超高清”。由于大众往往只关注画面大小,对颜色、对比度、清晰度等指标既缺乏量化标准又难以感知,这就使得视频平台有机可乘,肆意压缩这些指标。

如今,电视厂商和面板供应商纷纷推出8K甚至16K屏产品。深耕显示领域多年的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孙政民表示,面板制造技术已不成问题,但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设备,观看1080P视频已足够清晰,全高清(2K)内容相对较多,4K内容稀少,适配更高像素的视频更是稀缺。

也就是说,视频平台压缩码率的行为不是最近才开始的。用户对于画质的不敏感、“高清”指标的混淆以及移动小屏设备的广泛应用都使得消费者不能准确指出平台到底在画质上做了什么小手脚,平台也就由此瞒天过海,通过剥夺用户的使用感受,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但不被察觉就可以被忽略吗?

出路在何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提到,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视频平台在提供视频服务时,常常会通过降低码率等方式压缩视频质量,但仍然给视频标注高清、超清、4K等画质标签,实际却并未达到所宣称的画质标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或接受服务时,有权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如果视频平台未能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而是故意误导消费者,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并由此作出消费决策,那么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也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视频平台压缩码率事件背后,凸显了平衡消费者权益与服务成本的严峻挑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咎于视频平台。一方面,用户对高清画质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另一方面,视频平台的流量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平台总体成本中包括带宽、内容和运营成本等。在不同时期,带宽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有一定浮动,但伴随着用户规模和通货膨胀而水涨船高。实际上,虽然我们已经支付了各种各样的会员费,但目前国内视频平台的盈利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

与国外某些资源和质量都一流的视频平台对比,国内平台的确没有能力以现有的成本提供更高的质量。但这里并不是在为平台开脱,而是引导我们着眼于一个新的矛盾——即互联网公司的增长惯性与现实环境已然不同的矛盾。

“内卷”现象近年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一个视频平台想要在互联网时代众多平台当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也就逃不了要“内卷”。在互联网时代初期,互联网公司的成长是被时代推着走的。

时代发展、技术迭代、用户指数型增长,公司源源不断的收益也就随之而来。那么当现在视频市场逐渐饱和、发展脚步慢下来的时候,视频平台还沉浸在以往的增长惯性当中,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

也就是说,平台的盈利与成本实际上是匹配的,但如果仍然要追求之前的盈利水平,又处于一个技术层面已经趋于稳定、短时间内无法出现跨越式进步的情况下,平台便开始了所谓的“内卷”,通过压缩画质这种几乎零成本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从而更长远地存活下去。

另一方面,既然公司这样做的初衷只是为了能为自己创造价值,也就说明了企业价值观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对立。平台忽略了作为传播媒介的责任感,反而在搞些不易察觉的小动作来薅用户的羊毛,将用户体验放在公司利益之后,也就无从谈起“为用户服务”了。

残酷的现实如此,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对于广大用户而言,平台不仅是一个传播媒介,更是数字文化生态的共建者,其背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平台压缩码率的短视行为,不仅剥夺了观众享受高清画质的基本权利,更在无形中降低了内容创作的价值,挫伤了创作者的热情。消费者支付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与情感,而平台却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这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背叛。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数字娱乐产业的伦理底线与责任担当。

消费者不应成为平台逐利路上的牺牲品,而应成为推动行业进步、促进内容创新的核心力量。

因此,我们诚挚地呼唤视频平台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运营策略,回归用户本心,真正尊重消费者体验,停止对画质的无底线压缩。这并非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关键抉择。

我们期待视频平台能够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忘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用户携手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数字娱乐生态。也希望这件事背后的科技迷雾尽快散去,还视频行业一个晴朗的明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