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肖晴
一共有八个瑞士卷,两个孩子各吃两个,爸爸吃两个,而妈妈在忙完一天的事务后,拿出剩下两个准备自己吃,居然受到了丈夫的指责。丈夫认为瑞士卷是零食,妈妈应该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并且把瑞士卷留给孩子们吃。
这是2024年10月28日,一位全职宝妈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视频,视频里女士的委屈和丈夫对她的苛责让网友们义愤填膺,微博,抖音等平台迅速形成了相关热点。
不少网友怀疑视频是剧本,目的是为了博取流量。面对质疑,博主在2024年11月3日发文称视频是真实的,但由于不想继续传播负能量,因此删除了视频。
一个月后的12月10日,博主再次更新视频,表示她在社区的帮助下接受了心理疏导,并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希望能够重新开始。
对于八个瑞士卷这个事件,从舆情分析报告来看,有48%的网友意见为中性言论,认为这是对女性自我权利的剥夺,女性无论是女儿还是妈妈都应该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人认为这是对母亲这个角色的忽视,觉得这是家庭权力不平衡的一种体现。
也有24%对此的负面评论,这些网友觉得是这个母亲自我意识到缺失,认为这个母亲不应该与丈夫辩驳直接吃就好,从这个事件开始到结束,这位妈妈始终是讨论的热点中心,围绕女性主义,个人权利等这个事件进行批判。
在将这件事情深入到女性权利的人群看来,简单的一次争吵,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家庭关系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全职妈妈在家庭中付出甚多,照顾一家人都饮食起居,却连吃个瑞士卷都被说成是自私的行为。在丈夫眼里,她的感受和需求是完全可以被漠视的。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赋予了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而男性则更多地承担着经济支柱的角色。这种角色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权力的不平衡,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
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个视频不仅仅是瑞士卷吃不吃的问题,更多的是反应了当代女性的家庭地位及个人权利的实现。
而认为视频中母亲丧失了自我意识,缺失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护个人权利的主观意愿。从视频中看出,这个女生没有自主吃一个小蛋糕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个人需求。他们觉得个人的经济独立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和自我决定权。这个母亲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财务状况,增强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通过视频表象来看,宝妈购买了8个瑞士卷,两个孩子各吃2个丈夫吃2个,此时剩下2个。从分配的数量上看,宝妈并没有多占。而且在孩子们入睡后,她认为可以享用剩余的瑞士卷是很正常的想法,因为她是家庭的一员,当然有享受美食的权利。
宝妈吃瑞士卷是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自私自利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没有尊重她的需求和感受。家庭中的食物分配本应建立在公平、互相尊重和照顾家庭成员需求的基础上这反映出在家庭关系中丈夫对于宝妈的忽视,在丈夫眼里母亲就理应把美食让给年幼的孩子,而她的感受和需求就完全可以被漠视,他的行为和态度确实不妥。
全职宝妈在家庭中的付出是巨大的,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等工作对家庭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丈夫应该尊重她的付出,而不是因为2个瑞士卷就批评她。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付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无论是外出工作赚钱还是在家做家务。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价值是相等的。不能认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就过度偏向孩子,或者认为丈夫是经济支柱就忽视妻子的价值。
如果一味的只把好东西留给孩子那么未来孩子进入社会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试问这样的教育难道就是父亲眼中的好教育吗?家庭中的平等意味着对每个成员价值的平等认可,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诚如网友所说,家庭中的爱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个体的价值和需求不应该被畸形的亲密关系绑架。对于八个瑞士卷事件,网友们将其发散到性别平等,个人责任以及社会公平的各个层面,在女性声量逐渐增大的当代,瑞士卷事件自然会引起大家对女性权利的反思。
但是在关注到女性权利,性别角色以及家庭权力等深层次的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视频的主角是一位妈妈,在面对瑞士卷这种小事都要和丈夫争吵的家庭环境下,她平常面对的委屈是否有宣泄出口?受到母亲关爱,吃到甜甜瑞士卷的孩子,是否能主动与母亲沟通?作为孩子,作为家人,是否接住母亲的感情宣泄,让母亲感受到家的存在?
这其实也是现在众多母亲面临的家庭情况,例如如今在抖音爆火的小英还有“不吃鱼的猫”,其实都是因为每天为家庭琐事操劳最后却得不到家人的重视,自己的委屈与不满只能通过自我调理发泄出来。
就像视频中的妈妈说的一样:我也想过要离婚,但是看到女儿泪汪汪的眼睛我又放弃了。母亲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愿意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委屈自己的感受。
妈妈在受到丈夫的责怪之后,不仅不能和其他的家人也就是自己的孩子倾述,反而还要为了自己的孩子一再忍耐这种责怪,所以这位母亲发布视频向网友倾述也是情有可缘。
这个事件让我们联想到今年9.17日山东济宁一小区门口,一男孩殴打母亲,将母亲踹倒在地,路人劝阻无效,最终警察到现场制止。
如果事实确如目击者所言,打自己母亲的男孩只是因为“没要到钱”,这显然为其打人行径,又添了一层“恶”的面纱。因为在其暴戾之气滋生蔓延时,让人看不到一点感恩的影子,看不到为人之子,对母亲处境的同理之心。都是对母亲的“拳打脚踢”,都是对母亲的感受的忽视。
在看到女生在家庭中权利缺失,被当成解决家务的工具人这种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家庭中的一员的感情宣泄出口,如果委屈伤心等感情能够与家庭成员分享,及时的表达出来从而得到正确的回馈,这种吐槽家庭成员的视频估计会少很多。
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究其根本是大家注意到了它背后所反映的家庭角色、性别平等、以及个人需求的问题:在一些家庭中,女性可能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但她们的需求和感情却有可能被忽视。
视频中的全职主妇表达了对当前情境的不满和无奈,她的抗议不仅是对食物本身的查询,更是对经济控制与情感价值的深入质疑;家庭生活中,个人需求和家庭责任之间往往需要平衡。
但是母亲不应该成为始终被牺牲的一方,爱不是牺牲,而是共享。人首要的是情感动物,需要来自家人的情感回应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自信心,并逐步变得柔和而坚强。
家庭作为一种保障机体,贯穿了人的一生,在应对不确定风险时,家庭往往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最后港湾。这也意味着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生产出每个个体的幸福。当代中国的母职行为包含着多个维度的价值,承载着多元的压力,几乎成为一个女性生命中难以单独承受之重。
一个家庭中的母亲承担着照顾一家人的同时工作赚钱的压力,在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几乎被孩子所侵占,很难再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无暇再追赶时代的潮流。
作为之前在家庭中扮演孩子身份的我们,在看到此类新闻的时候,不仅仅应该想到这位女性的权利缺失,更应该设身处地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后动因,理解母亲的压抑与委屈,承担起家庭一份子的责任,尊重母亲的选择,共情母亲的感受,给予母亲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
关注女性权利也好,提及自尊自爱也罢,这都是大家对待此类家庭争吵视频的思考与反思。瑞士卷事件提醒我们,家庭需要每个人去维护,个人的情感需求也应该被尊重和满足。
站在子女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感受母亲的情感宣泄是否有出口,母亲的感受是否得到尊重,积极探寻视频事件发生的动因并以此得到启发:尊重母亲个人需求和接住母亲情感宣泄。
作为家人,作为孩子,在面对这个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长大的人时,不仅应该回应母亲这伟大的爱,更应该理会母亲灵魂的出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