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佩芝
在敞亮的爆竹声和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中,小谢同学家又迎来了新年家庭必备活动“包饺子”。
小谢想把这一幕记录下来,于是一副以“鼎”字作锅,由“人”、“火”、“水”等甲骨文绘成的热热闹闹包饺子画就这样诞生了。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文字,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而谁能想到诞生于殷商时期的冷门学问甲骨文,竟然有朝一日会变成动画片、表情包渗透进21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青
2023年9月,一支名为“博物汉字”的团队,用甲骨文动画还原了3000年前的战争场景。制作团队选取的甲骨文主要包括象形字和会意字,用“马”“戈”“弓”“盾”等甲骨文经过细微变形后进行“派兵布阵”。
“人”拿着弯弯的“弓”就是步兵,“马”拉着“车”上面站着“人”就是骑兵,“人”拿着四四方方的“盾”就表示防御的态势。再加上动画技术和热血沸腾的配乐,构成了一幅3000年前的战争动画片。
除了战争场景外,“博物汉字”团队还出了“3000年前”系列动画片,例如“3000年前的钓鱼佬”。在该作品中有不少关于甲骨文的创意,他们将甲骨文的“夫”“网”“水”“舟”“鱼”等字进行组合,创作了动画“撒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字的最初含义。
事实上“博物汉字”团队是由五位喜欢传统文化的“90后”青年组成的。他们最开始尝试用图文的形式解释一些常用字的甲骨文写法。
然而这种静态的形式,无法生动展示甲骨文的含义。所以团队尝试将甲骨文做成动图,意外收获不少网友的认可。
把甲骨文变成动画,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从选定主题、选择甲骨文到绘制字形、做分镜脚本,一个视频至少需要一两周时间。这些“90后”们砥志研思,他们将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甲骨文研究中才有了这些成果。
为了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团队还常常到博物院寻找灵感,视频《3000年前的厨房》就是以安阳殷墟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青铜三联甗为原型制作的。他们把晦涩的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动画形象,配上轻松的音乐、丰富的情节,让甲骨文在今天绽放出崭新的光芒。
而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什么甘愿投身于传统文化事业中呢?这群“90后”说:“我们做这个号的初衷,就是想把汉字文化渗入到生活中,让大家认识甲骨文,发现甲骨文的有趣之处。”
他们热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泛波于千年智慧的浩瀚星河中,汲取着古老文明的甘露,以自己年轻的羽翼载起文明之躯在新时代下熠熠生辉。
黄丽洁是“博物汉字”团队中的表率。她是河南人,2016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毕业生。黄丽洁从小就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大学时虽然未选择文学相关的专业,但黄丽洁也从未放下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她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写作的能力,在互联网平台发一些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相关的图文作品,运营自己的账号。毕业来到现在这家字库公司,和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文化领域深耕了很长时间,一直致力于汉字文化的推广。
黄文洁是表率也是这个团队里每位员工的缩影,这些“90后”青年,他们热衷于文化传承事业,由于同样的热爱相聚在一起。
他们在外来文化和新兴市场快速繁衍发展的时代里,仍然坚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他们悉心研究甲骨文,将它古板的躯干赋上新的灵魂展示给大众,让甲骨文不再是人们眼中不可企及的冷门学问。
他们深知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前生,对中华民族有着怎样非凡的意义,它如同一根纽带,将民族的文化密码牢牢地铸就在一起,它的一头是民族记忆的源头,一头是民族光明的未来。汉字也不仅仅是一撇一捺的组合,它用点横撇捺勾连起民族的前世今生,承载起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
“甲骨文是汉字的童年,我们不断地创作作品为了让更多人爱上中国历史文化,让“童年”与美好的童心相遇。”这是“博物汉字”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在团队的启发下,“10后”的小朋友们也加入了这场“甲骨文革新运动”中,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教育实践。
就读郑州市金水区一所小学的小谢同学就是甲骨文动画的一名忠实小粉丝。他的母亲说:“孩子自从看了甲骨文的动画片之后就经常动手绘制甲骨文图画,上次还嚷着要把自己画的甲骨文版“西游记”投稿到‘博物汉字’官方账号的评论区。”
不仅如此,博物汉字团队和这些“10后小朋友”还有专门的甲骨文交流群,小学生们也经常会发自己用甲骨文创作的作品,不少内容还为“博物汉字”团队提供了创作灵感。就是这样短小的动画片激发了无数小学生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开始主动学习这门古老的语言。
不仅如此,孩子们又将自己创作的甲骨文艺术作品发布在网络上,这帮助了更多人学习甲骨文知识。并且有不少的学校和老师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借助“博物汉字”的视频作品完成了甲骨文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博物汉字”团队带动了更多的年轻力量去关注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去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感受甲骨文所承载的情感与故事。从这些“90后”到“10后”,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从未停止,它跨越时空的界限,代代相传。
年轻的生命如同初升的太阳,给古老的文化供给了新的活力,使得文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得以延续。青年们的努力让传统文明不再只是历史的沉淀,而是未来希望的源泉。在青年们的接力棒下,文明之树长青,文化之光不灭,文明延续在薪火相传中。
新
作为汉字领域头部文化IP,“博物汉字”一直坚持从中国汉字文明的根源出发,通过趣味的内容设计、形象的动态表现来帮助大众解读甲骨文,建立大众与文字之间的情感链接。
2023年11月,它与讯飞输入法联名定制了一款“甲骨文会说话·超级皮肤”,这款键盘以甲骨文汉字为主题,设计了37枚可爱的甲骨文按键、搭配3款开屏甲骨文动画,每次击打按键还会弹出对应甲骨文的现代汉语解释,让大众在输入的过程中悄然的认识传统的古汉字,让打字的键盘变成了文化传播的载体。
这样的创新方式不仅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还顺应了文化复兴的潮流趋势。它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呈现甲骨文汉字,让用户在输入文字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创意地将甲骨文带入到更加广阔的互联网领域,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讯飞输入法与“博物汉字”的合作,不仅是科技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的一种探索,此次合作为汉字输入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博物汉字”团队一直深耕于泛文化与艺术领域,以“文化+科技”的方式驱动无形的想象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讲述甲骨文的公共故事、传播甲骨文的普世价值,将汉字文化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对于将甲骨文与科技结合的创新实践远不止“博物汉字”一家团队在做。在发现甲骨文的120周年上,谷歌携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推出“智绘甲骨”项目。“智绘甲骨”项目基于TensorFlow,它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通过笔画匹配算法,根据笔画识别对应的甲骨文。在识别出手写甲骨文后,还会将该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案在画面中。
这样的创新成就多亏了陈楠教授在此之前对于甲骨文长达18 年的研究。陈楠教授在 2017 年 9 月 28 日,首次推出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
此外,陈楠工作室还先后开发了“生肖甲骨文”、“甲骨有表情”等一系列甲骨文表情包,用科技为这些千年之前的符号赋予了活力,让数千年前的古文字也变得生动活泼。
如果说在语言学中,甲骨文的考释是依赖经验的诠释;在工程学中,甲骨文的理解是线条的组合,那么“博物汉字”团队和陈楠教授,他们就用全新的角度,揭开了甲骨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秘密与科技之美。
我们看到在技术的冲击下,大众也在不断接受传统文化被赋予的新艺术形式,一方面,被数字化、科技化的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为其传承增加了筹码;另一方面,科技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不断推动后者的发展。
甲骨文动画、甲骨文键盘皮肤等创新设计给了文化额外的生命力,在网络世界里为这些传统文化建立起了“数字化博物馆”。用这一种新的再生形式,那些曾深藏于历史尘埃中的珍贵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时间的长河中更加坚韧地流传下去,让后人能够轻松触及并深入了解那些遥远而神秘的过往。正如“智绘甲骨”广告片的结尾所说的:“科技赋予古老文化新的生命。”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博物汉字”团队所做的贡献不仅是一次对古老文明的回望,更是新时代下文化传承一次壮丽的创新实践。
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赛中,“博物汉字”团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不仅深入挖掘甲骨文的深厚底蕴,更以数字技术为笔,创意设计为墨,将这些古老的文字重新绘制于现代社会的画布之上,使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们成功地将甲骨文从尘封的历史中唤醒,更在于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份古老文化的魅力,激发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复兴,更是一次青春的绽放,一次创新的飞跃。
他们的行动,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的深情诠释,也是对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情期许。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博物汉字”团队等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