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
前言
近年来,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郑州市地方史研究丛书”的编纂工作,在认真整理古籍旧志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郑州历史地图集》《嘉靖郑州志校释》《郑州古代诗选》《郑州金石志》(汉代编、北朝编、隋唐五代编、宋代编、金元代编、明代编、清代编)《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康熙三十三年新郑县志》《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郑州城记 2012-2022》《郑州古代文选》等15部专著的编纂出版。2024年,我们相继开展了《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郑州古代诗词赏析》等选题的研究及编写工作。我们利用编修一、二轮《郑州市志》积累的文献资料,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中通过对史前时期、夏时期、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元明清时期郑州地区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以期展现出郑州在璀璨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独特光亮。
史前时期的郑州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部平原辽阔。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自远古时代起,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在郑州市区、荥阳、巩义、新郑、登封等地,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乳齿象、纳玛象、犀牛、赤鹿及鸵鸟蛋等动物化石。在郑州市区西郊董砦村出土的纳玛象化石就达10多件。纳玛象和赤鹿都属于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生长的动物,赤鹿是一种会游水的野兽。这表明远古的郑州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森林茂盛、湖泊密布、河流交织,象群栖息、野兽出没。大量大象化石的出土,说明远古时期的郑州地区曾是大象的家园。夏代大禹划分九州时,把当时的河南及其周围地区称“豫州”,豫字为形声字,左边“予”是音符,右边是一头大象,这和当时河南境内多象有一定的联系。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古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所以,从10万年前开始,远古人类便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全世界的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永远割舍不掉的是故乡情怀。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始终令人魂牵梦绕,成为凝聚海外游子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中国的繁荣昌盛和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增添了亿万华夏子孙对祖国的依恋和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敬仰,海外华人归国寻根祭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那么,华夏民族到底根在何处,轩辕黄帝部落联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在哪里?
先秦文献典籍的记载、文物遗迹的考古发现,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根在中原,根在河洛,根在郑州!
古代文献中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郑州市的新郑一带,历来被称为有熊氏之墟,这里流传着黄帝诞生在轩辕丘的传说。新郑西南的具茨山至今仍保存有黄帝祠、轩辕庙、黄帝避暑宫、嫘祖娘娘洞、风后城等遗迹。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新郑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乡里乡亲,还在当地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黄帝故里在新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的共识。
现代考古的发掘和研究,也为我们探索中国史前历史和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的荥阳、巩义、新密等地发现的织机洞、洪沟、灵羊洞等旧石器文化遗址,有力地证明郑州大地早在十万年以前就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到了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时候,郑州附近成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聚居区,在新郑、巩义、新密、登封等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在这里过上了相当稳定的生活。进入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郑州地区又逐渐成为中原远古文化发展与融合的中心区域,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代表这一时期文化的典型。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史书记载,郑州地区曾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他的部族居住或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郑州新郑和新密,至今还保留有大量有关黄帝的遗迹和传说。史实表明,郑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重要历史人物
黄帝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生于轩辕丘(今新郑市),继其父少典为有熊部落首领后,帮助神农氏平定天下,征服炎帝于坂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又会合炎帝并联合其他部落,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北逐荤粥,于釜山(今河北怀来县东)大会诸部落首领,遂被拥立为部落联盟首领,代神农氏而有天下,都于有熊(今新郑市)。据传,黄帝制定历法,创造文字,创立度量衡,育蚕制丝,修造宫室屋宇,发展农业生产,郑州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祝融 本名重黎,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的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新郑一带)。他以火施教,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死为火官之神。
许由 由又作繇。尧时隐士,阳城(今登封市)人。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许由殁,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余里。今登封市箕山有许由庙。
重要历史事件
黄帝发明指南车 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黄帝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黄帝战蚩尤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䝞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重要历史遗存
旧石器时代重大考古发现
织机洞遗址 位于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北500米处,距今约10-3万年,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洞穴遗址。该遗址是我国尤其是河南地区的第四纪洞穴沉积的重要发现,也是追溯发达的中原古文化渊源和恢复中原古环境及探讨其与人类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织机洞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 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九娘庙河东岸,距今5万-3万年。该遗址完整地再现了距今5万-3万年前嵩山东麓古人类发展进程,证明我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以及中原地区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为探讨我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新证据。该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李家沟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 位于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为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遗存。遗址地层内发现石制品较为丰富,并有动物化石和人类活动遗迹,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史,展示了本地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填补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裴李岗文化间的缺环与空白。该遗址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石器时代重大考古发现
裴李岗遗址 位于新郑市区西北约7.5千米的新村镇裴李岗村西侧岗地上,为距今8000年前的聚落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的一段历史空白,对我国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郑唐户遗址 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部和西部,潩水河与石洞寺河两河交汇的夹角台地上。该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的发现,对深入研究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家庭、社会组织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遗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郑唐户遗址
唐户遗址出土部分陶器
大河村遗址 位于郑州市大河村西南一千米的漫坡岗上,是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该遗址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达3300多年之久。其中,大河村四期文化被考古界命名为“大河村类型”。大河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原始氏族制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确凿的地层证据,为研究中原地区和黄河下游及长江流域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遗址 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枯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距今5300-4800年。该遗址城垣筑造采取方块版筑法,为后世城垣、高台建筑等土木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西山古城是北方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夯筑城址,是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源头。该遗址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巩义双槐树遗址 位于巩义市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该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该遗址被专家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历史。该遗址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巩义双槐树遗址全景
巩义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
双槐树遗址出土牙雕家蚕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 现藏巩义市博物馆。新石器时代。1979年3月巩县夹津口乡铁生沟村采集。高6.6、长66.4、宽37.2厘米。盘面呈舌形,盘底部有4个足,黄砂岩,造型规整,是经过较精细加工磨制而成,盘上有加工谷物的痕迹,为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加工谷物的工具,对研究我国裴李岗文化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
裴李岗文化乳钉纹红陶鼎 1977年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新石器时代。高22、口径23厘米。夹砂红陶。卷沿,深腹,圜底,下附三个扁柱形足。腹部饰扁圆乳钉纹三周作装饰。该鼎为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它与同类文化中反复出现的壶、钵、罐相比,比较少见,且器身装饰乳钉,兼有固身和装饰的作用,加之三足取放方便,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不可多得的断代标准器。
裴李岗文化乳钉纹红陶鼎
裴李岗文化双耳三足红陶壶 1978年5月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新石器时代。高14.5、口径5.8厘米。泥质红陶胎。侈口,高领,球状腹,圜底。腹上部附一对弯月形小耳,耳上有穿孔,下附三圆锥形矮足。由于各部分受热不均,部分呈黄褐色。通体素面无纹。该壶距今约八千年,其造型端庄秀美,是生活和艺术结合的实体。身、足、腹就有浓郁的时代特点,属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为断代标准器。
裴李岗文化双耳三足红陶壶
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钵 现藏郑州博物馆。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高13.0、口径28.0厘米。泥质红陶,敞口,圜底,下有三个圆锥形足外撇,器身作浅腹碗状,素面。手工捏制而成,烧制温度较低,陶质疏松。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
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 现藏郑州博物馆。高18.0、口径5.5厘米。壶呈球形,直口,短颈,肩部有对称的两月牙形竖耳,耳中部各有一圆形穿孔。壶素面,质地为泥质红陶,呈橙红色,系手工捏制而成,烧制的温度较低,陶质疏松。这件红陶双耳壶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
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1972 年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新石器时代。高 21、口径 21 厘米。细泥质红陶,敛口,圆肩,下腹内收,平底。肩及上腹施白陶衣为地,用赭红和棕色颜料绘成弧线三角、圆点、平行线、菱形和梳纹以作主题装饰图案。腹部及底部为素面。器物上的绘画图案,构图规整,线条流畅,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成就和制陶工艺。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1972 年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新石器时代。高 21、口径 21 厘米。细泥质红陶,敛口,圆肩,下腹内收,平底。肩及上腹施白陶衣为地,用赭红和棕色颜料绘成弧线三角、圆点、平行线、菱形和梳纹以作主题装饰图案。腹部及底部为素面。器物上的绘画图案,构图规整,线条流畅,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成就和制陶工艺。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仰韶文化彩陶双连壶 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新石器时代。高20.1、口径6.4厘米。泥质红陶胎,两橄榄形壶并列,敞口,束颈,橄榄形腹,平底。腹部相连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两侧各附一半环形耳,器表满布平行线条纹。通体饰红衣黑彩。距今约5000 - 7000年。其工艺复杂,造型别致新颖,是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珍品。
仰韶文化双连壶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白庄采集。高21、口径25.5厘米。钵敞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小平底。泥质红陶制成,肩腹部彩绘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先施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用褐彩描绘出三组方连图案,图案由圆、方、月牙等相互叠错,黑白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节律美。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高11.7、口径26.2厘米。钵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钵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绘弧线三角纹、圆点纹、线纹等组成的图案,构图简洁和谐,线条回旋流动,畅达圆转。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仰韶文化彩陶壶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高20、口径6.6厘米。壶长颈,小口略侈,溜肩,鼓腹,小平底略向内凹。壶肩及腹部施红地,其上饰黑彩几何纹图案,所绘纹饰分布在以黑彩弦纹、斜线纹为分割的两个区域内,有圆点、圆圈、新月纹等。其造型圆硕饱满,纹饰简约而富于变化。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壶
仰韶文化单耳尖底缸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出土。高65、口径25厘米。泥质红陶,圆唇,大敞口。腰部收束,呈亚腰形。下腹部有一半环形钮,尖底。口沿下有一周勾喙形耳饰,通体饰斜线纹。
仰韶文化白衣网纹彩陶钵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出土。高11.5、口径23、底径9厘米。泥质红陶,敛口,弧肩,下腹急收,平底微内凹。肩部饰白衣黑彩的网格纹。每组网格纹均呈菱形,四角各饰一个大圆点,相邻的两个网格纹共用一个圆点,形成连续图案。图案简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仰韶文化白衣网纹彩陶钵
仰韶文化彩陶罐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出土。高16、口径15.2、底径9厘米。泥质红陶,侈口窄沿,上腹略鼓,下腹稍折内收,平底。口沿下至上腹部饰黑彩条状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
仰韶文化灰陶甑 现藏郑州博物馆。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出土。高18、口径15.5、底径9厘米。夹砂灰陶,器表抹光,制作较为精细。敞口,折沿,深腹微鼓,下腹部有一凸棱,平底。下腹及底部镂孔,其中下腹部靠上的镂孔为圆形,靠下的镂孔为长条形,底部镂孔为圆形,布局规整和谐。
(原载于2024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郑州》)

志说商都
“志说商都”是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打造的宣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