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晓晴
10月14日,重庆西南大学附中发生了一起教师情绪失控的事件,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曝光,使得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激起了广大的社会关注,为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家长敲响了警钟。
这件事首先来源于网上流传的一张聊天截图——班主任徐某在QQ班级群中首先表示心情不稳定,没有能力处理好班级事务,心情不好却也能看出来努力去压制了。到了中午,言辞突然变得激烈,说出“莫挨老子”“都给老子滚”等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回应以“想告就告”。
该事件看出徐某某作为教师情绪控制力不足,业务能力不够,当然,在网上初期也是这样反馈的,网络舆论的最开始便是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身为教师的徐某所作所为将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并显示出业务能力上的欠缺。
事情发生后,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第一时间暂停徐某某的工作,承诺依据调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同时,积极地与学生及家长沟通解释,确保学生情绪稳定和教学秩序正常。
随着这一事件的逐渐扩大,网络的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家长对教师的暴力行为导致教师情绪不稳”“学校对教师的不公平处罚”以及“学校试图阻止老师报警”的消息迅速蔓延。
学校声明并无家长入校殴打老师之事,也未限制老师报警,原来徐某某是首次担任班主任,这次事件是由于班级一学生饭卡无法正常使用,在与家长反复沟通却没有结果后导致情绪失控,并且当天学生的问题已经解决,徐某某也已回家休整。
网络舆情从对于老师业务能力不足的批判,变成了对于老师这一职业的同情,有很多学生为老师说情,老师平常温柔耐心,教学认真。有家长理解老师的压力:“教师也是人,人都会有情绪,她首先有自己的生活,然后才是工作”“有些家长因为孩子一直玩平板不睡觉半夜给老师打电话,真的快成骚扰了”。
这种情况,有些家长无理指责,事事推给老师,甚至会影响到老师自己的正常生活。这让我们必须反思,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父母与教师各有苦衷,家校沟通问题亟待重视。
事情逐渐淡去,真相已经不得而知,“殴打”或许是谣言,但教师的压力不可被忽视,这起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远未停止。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而琐碎的,在日常的教学之外,班级的管理,学生的思想教育等等事务性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非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样要占用很大的精力。
每天早上班主任都需要提前到达学校,对学生的出勤状况进行检查,课间休息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以避免任何突发情况。
据杂志《计算机教育》所示:高校教师周工作时间为52.3小时,远高于劳动法规定的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的标准,超过法定时间18.8%。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面对突发状况和复杂的家校关系时,就容易陷入焦虑,引发情绪崩溃。教师群体在致力于教学教育的同时,也应更加重视情感管理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更专业的态度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也需要理解教师的难处,积极沟通,避免无理取闹。
一方面,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急切需要改善。在处理学生饭卡问题时,由于双方多次沟通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表明,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都缺乏必要的技巧,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部分家长对于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缺乏更深入的认识。有的学校每个班主任要管40多名学生,还需要进行教学备课,教师很难快速而完善地处理好每个学生出现的每个问题,而父母们往往只注重子女的个体利益而忽略了教师在面对大量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困难,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与教师沟通不畅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家里玩平板不睡觉,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深夜给老师打电话,要求老师立刻解决,全然不顾及老师可能已经休息。
正如众多网民所指出的,有的家长行为任性,总是找借口推脱责任,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找老师来解决问题,过分依赖教师来承担教育的责任,甚至还会因为孩子非紧急问题而在某些不合理时间内打电话给老师,这一行为既扰乱了老师正常的生活,又体现了父母对于老师工作边界的不敬,父母妥妥地又变成了“巨婴”。
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一些观念误导了家长,让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责任就全在学校和老师身上。部分家长自身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懂得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便将所有期望寄托于教师。
同时,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焦虑也促使他们过度依赖教师,总希望老师能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当然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必须要坚守,只有双方共同合作,互相理解尊重,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都应该对这次事件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学校管理层面,有必要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机制,明确规定在非紧急情况下,家长不应在晚上9点之后给教师打电话,以防妨碍教师正常休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中,学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妥当地应对各种挑战。家长要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体谅,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家庭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育都产生了不易察觉的影响。
简言之,学校、家长和教师三方需要紧密合作,建立一个和谐的家校关系,同时在教育上发挥各自的作用,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