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希若


近期,“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登上热搜,引发许多人的共鸣。

有人在高原上旅游,吸一口氧走一步路,但朋友圈发的却是“永远自由”;有人露营碰到大风、一片狼藉,但朋友圈发的却是精修美图和“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文案;有人去看演唱会坐一夜的硬座,但朋友圈发的却是“天南海北,只要你开口……”

哪怕生活一地鸡毛,朋友圈也必须“精装”到位。                      

当代中国的媒介生态中,微信已崛起为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截至2024年,其月活跃用户高达13.59亿,其中微信朋友圈使用率达85%,近六成用户每日活跃。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发展,网络社交媒体不仅实现了即时通信与资讯共享,更满足了用户的自我呈现、社交互动及情绪调节等多项需求。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为了给他人留下特定印象而调整自身的行为,已在社交媒体上演变为一场盛大的网络自我展示。

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呈现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多维度的自我表达,而朋友圈的分组功能和天数可见设置,又进一步赋予了用户管理自身网络形象的主动权。

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中,微信朋友圈已经不仅是进行即时分享、传递感情的场所,更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途径。

微信朋友圈的经营实则是自我的呈现,美国社会学者欧文·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认为,当个体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其行为和表现会深刻影响他人对该情境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有时会事先策划并精心安排自己的行动,以特定的方式展现自我,目的是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并引导他人产生预期的反应。自我呈现理论将社会比作一个舞台,人们在这个舞台上不仅展示自我,更通过修饰和维持自我形象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朋友圈便是进行自我呈现的重要场所,“毛坯人生”所代表的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精装朋友圈”则是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经过精心截取甚至包装的精彩瞬间,通过朋友圈树立自我网络形象,进行自我展演。

有的朋友圈会充满幸福的瞬间,有的朋友圈满是日常记录,有的朋友圈都是旅游足迹,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发布彰显自身属性,引发同感与共鸣。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还指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区分“前台”与“后台”两种情境。人们普遍追求在“前台”展示一个理想化且完美的“自我”形象。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分享动态,并进行“表演”的平台。微信用户现实的社会身份标识在虚拟平台中被淡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重新塑造“理想化”自我的机会。

基于此,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便能进一步展现。个体通过对朋友圈的经营来记录生活抑或是打造人设,不少人的朋友圈甚至有固定的经营格式,例如一段精挑细选的文字搭配上与之相配的九宫格,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发布,朋友圈的精装经营不仅能让自己赏心悦目,同时能引发特定群体的共鸣,从而收获点赞与评论,从而使个体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身满足感。

“精装朋友圈”的背后却是“毛坯的人生”,这同时也对应了另一热点话题“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而看似华丽的世界或许是由各种“被展示”出来的表象所构筑的幻象。

有网友这样形容:“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远远看去,公路上疾驰着一辆辆豪华气派的汽车,走近了看,车壳下面是一群人在赤脚狂奔。”

在当下自媒体时代,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窥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社交媒体上,通过个体的经营,每个人看似都已经踏上了人生的旷野,在享受自己的世界,而现实生活却不为人知、无所窥见。恰似前文所说,“精装朋友圈”的背后或许是意想不到的“毛坯人生”,例如一条追星女发的追线下的幸福朋友圈,其实背后隐藏着凌晨的经济舱、十几斤重的背包、一天来不及吃饭的日常……

正如同法国思想家居伊能·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景观理论”,对于大众而言,景观便是被展示的表象,遮蔽了社会本真的存在。

草台班子理论的盛行体现出人们对世界的祛魅,世界并不如所见一样精密运转,破洞实则无处不在。既然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人人都是NPC,那么人人都可以是主角。

草台班子理论在卸掉世界华丽的伪装的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有更大的容错率。

“精装朋友圈”与“草台班子理论”相继爆火,并引发许多网友的共鸣,不得不引人深思。人们在精装自我朋友圈的同时又在揭露其他人的伪装,在自我展演的同时又在完成对世界的祛魅。

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社交媒体时代对现实与虚拟的深度思考。根据戈尔曼的拟剧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在社交媒体上展现为个体通过精心策划的照片、文字、视频,构建出一个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与此同时,人们又能从各自构建的理想王国中抽离,打破“精装”,接受“毛坯”。

两个看似对立的理论实则反映出用户对媒体时代的适应性接受,完成了高速发展的媒体时代的服从性测试,在毛坯的人生中剥离出幸福瞬间,在朋友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同时又能在华丽的世界表象中完成自我抽离,过好自己的现实生活。

朋友圈不仅可以是情感表达的输出地,也可以是树立自我形象的理想国,用户既能够在虚拟中把握现实,那么,在网络世界享受人生,在现实世界感受人生,也何尝不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