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玉欣
近期,三起接连发生的学校宿管人员处理紧急事件不当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根据网传的聊天记录,11月22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深夜收到家人病危的消息,计划搭乘次日早上7点半的飞机回家,并已事先向老师请假。
然而,在凌晨5点多尝试离开宿舍时,该生遭到宿管人员的阻止,理由是,按照学校规定,晚上11点至次日早上6点30分期间,学生不得离开宿舍,除非身患疾病或持有学工部的批文。
这名学生称自己有假条,也提交了申请,但宿管人员仍然拒绝开门。同时,由于辅导员与班主任均未接电话,最终导致该生错过航班。此事一经曝光便迅速登上热搜榜,引起广泛关注。
据校方透露,11月23日,学校关注到此事后立即采取行动,安抚受影响的学生,并协助学生于当天下午顺利返回家中。11月25日晚,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发布官方通报,称该栋宿舍宿管员在此次事件中确实处理不当,为了切实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已于11月23日责令物业公司对涉事宿管员进行处理。
11月25日,物业公司向学校和该生表达了歉意,并发布处理通报,将两名宿管员调离原岗位,并扣除当月绩效。学校也已向该学生及家人反映处理结果。但网传的“学生下跪求情”及“因没有及时开门导致没能见上亲人最后一面”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另一事件发生在山东淄博职业学院,一名女生在网上讲述了自己在宿舍内突发呼吸性碱中毒的经历。她在紧急情况下拨打了120求助电话,然而,赶来的120医护人员,却因是男性而被值周的女同学和宿管阿姨挡在了宿舍楼外。最终,在室友的帮助下,这名女生被120送往医院治疗。
11月26日下午,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发布通报回应:“约14:03,120急救人员到达宿舍楼,值周的学生因宿管员正在楼上查看生病学生情况,随即电话联系宿管员后立即同意上楼。约14:05,120急救人员上楼将学生接走救治,不存在值周学生和宿管员阻碍救护人员上楼问题。经治疗,该学生于当日返校,已恢复健康。”学院还表示,“因宿管员对值周学生做法予以肯定而引发生病学生不满,经双方当面沟通后,目前已消除误解”。
还有11月10日齐鲁工业大学长清校区女生宿舍突发火灾,学生们在浓烟中仍排队刷脸通过闸机逃生。面对学生质疑人脸识别闸机成为安全撤离的障碍,校方警务室人员表示“肯定得刷脸,要不怎么保障学生的安全”,这番言论与“先刷脸再逃生”的管理思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一度引起舆论哗然。
这类荒诞的事件,在短时间内竟然已经发生了三次。家中有白事,学生请假返家却因未到宿舍开门时间而被宿管阻止离开,错过回家的飞机;女同学病情危急,却因为120医护人员是男性,值周人员不让其第一时间进入宿舍施救;宿舍突发火灾,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开放闸机,仍然要求学生刷脸过门禁。学校管理究竟怎么了?
这三起事件共同反映了当前高校基层管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规则僵化执行、应急处理失当以及沟通的阻隔。
首先是规则的僵化执行。宿管人员严格按照校规行事,虽然表面上维护了规定的严肃性,但实际上却忽略了规则的核心目的在于保障学生利益。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赶飞机事件中,面对学生家庭遭遇紧急情况时,宿管未能灵活判断,优先考虑规则条文而非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医护人员上楼事件中,尽管学院声称没有阻拦120人员,但确实存在等待联系宿管的情况。
应急处理的失当尤为明显。在山东高校女生宿舍火灾事件中,宿管人员没有及时开放刷脸闸机,这反映出学校没有遵循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即确保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安全疏散。
山东淄博职业学院事件中,虽然最终学生得到救治,但那大约2分钟的延误在紧急医疗救援中可能至关重要。这暴露出高校在应对突发医疗紧急情况时,协调机制不够高效,未能确保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到达患者身边。
另外,信息沟通的障碍也显而易见。在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事件中,宿管与老师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学生已经向老师请假,但宿管人员却并不知道或者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表明校园管理体系内部的信息沟通存在漏洞。
更深层次来看,这三起事件不能仅仅归咎于个别宿舍管理人员处理不当,实际上反映出个别学校在管理思维、制度设计、人员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三起案例揭示了高校在管理思维上的不足,显示出秩序维护与人性关怀之间的协调出现了问题。校园管理者倾向于营造一个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环境,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但过分注重秩序时,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可能会受到忽视。
学校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不足,校规校纪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特殊情况,使原本为了保护师生安全而设立的规定,反而成为了限制学生正常活动的束缚。
例如,在学生请假外出的规定中,只是简单地区分了因病和其他事由,没有针对亲属病危等不可抗力的紧急状况设立特别条款。面对医护人员需进入宿舍楼等紧急情形时,也缺乏专门的优先通行及快速响应机制。
人员培训不足也是导致这三起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宿管人员作为校园管理的基层执行者,因其不需要很高的知识门槛,意味着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职业背景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紧急情况时,往往过于依赖学校规章制度及上级指示。他们在校期间可能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培训来应对特殊情况,也不愿意承担偏离规定的风险。对于值周学生等辅助校园管理工作的人员,也同样缺乏针对性培训。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多起涉及“宿管阿姨”的纠纷事件登上热搜榜,这一现象提醒相关学校,在学生的管理上需要找到安全保障与规则约束之间的平衡点。随着时代变迁及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的管理也需要从半封闭式转向更加注重服务。
近年来,各地高校在招聘宿管人员时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宿管员。这种趋势显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的一员,宿管员的角色正在转变为校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者,这也对宿管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这三起事件,各高校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完善校园的规章制度,确保既能维护校园秩序,又兼顾特殊状况;加强对校园管理人员的针对性培训;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强化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管理工作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做好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另外,教育管理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在注重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管理质量。
对于实施集中住宿的高校而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强化宿舍管理固然重要。然而,规则无法涵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若一味僵化执行而忽视人情因素,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伤害到学生,这与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悖。
高校管理需要“变通术”,我们呼吁更加灵活、更有温度的管理,在硬性规定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希望未来校园管理能够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真正维护学生的权益,并保障好校园的安全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