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融媒记者:冯佳雯 李郑阳


2月13日,久违的阳光格外温暖,驱散了陈女士和13岁的女儿可可(化名)过往生活的阴霾。在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救护车停靠在荥阳市(陈女士户籍所在地)社会福利中心,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陈女士抬下车,可可攥着母亲的衣角,轻轻唤道:“妈妈,我们到‘新家’了。”

这场“接力”,为长达112天的生命守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开启了新希望的旅程。时间回溯到2024年10月26日,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特殊的患者—51岁的陈女士。因自发性脑出血危重昏迷被120紧急送医,揭开了这个单亲母亲艰难求生的序幕。

在重症监护室的黄金抢救时间里,十五院医疗团队为陈女士实施了关键性手术,记录中写道:“患者意识模糊,但求生意志强烈。”监测仪跳动的曲线背后,是医护人员轮流值守的不眠之夜。

所幸的是,经过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全力抢救,陈女士的病情逐渐平稳。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前夫不管不顾,娘家父亲因恶性肿瘤住院自顾不暇,弟弟外出打工难以分身,家属们都无力给予她照顾……而她的女儿可可由于满心担忧,执拗地不愿上学,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责任。

“她的医保已断缴两年,治疗费用无法报销,没有存款,没有住房,家里经济困难无法资助,住院费无力承担,在上街区的自营门面房也因拖欠租金面临退租,虽然已符合出院条件,但离开这里,母女又该何去何从?让她和可可先在这里安顿,其他我们再想办法。”面对陈女士的困境,院方研究决定,不仅启动应急救助减免费用,还考虑到患者亲属均无法陪护,安排专人24小时贴心照护,一场人道主义援助和爱心接力悄然展开: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轮流为其翻身、叩背、擦洗、按摩、喂饭喂药,营养科定制流食配方,康复科制定康养计划;医院党委组织为母女捐款捐物、通过区红十字会申请救助金……一份份“顺便”带到病房的午餐、一份份捐款、一件件带着体温的衣物,每个人都希望能为这个困境中的家庭送去一丝温暖。

与此同时,医院四处奔走,联系民政部门对接陈女士户籍所在地社会福利中心寻求安置,协助解决可可的后续抚养问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十五院医护人员和荥阳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顺利交接,延续着跨越院墙的守护。这一刻,陈女士的后续康养有了保障,女儿也将由前夫接走抚养,这个曾经支离破碎的家庭,终于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谢谢医生叔叔阿姨,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终于能好好安置了。”可可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眼中闪烁着泪光。

“不要忘了我,不要忘了我……”病痛的折磨让陈女士言语模糊,可她那满是眷恋与不舍的眼神却清晰无比,可可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拼命点头,却始终没让眼泪落下。
在困境面前,尽管人性复杂多面,但在这份复杂背后,善良与爱心从未缺席,母爱的力量更是穿透了重重阴霾,成为支撑陈女士母女坚持下去的信念。112天里,医院减免了陈女士的全部医疗费用3.2万元,多次协调社会救助,医院工作人员捐款捐物不计其数,他们在患者最绝望的时候伸出援手,跨越重重困难,为陈女士母女点亮了希望。
“之后医院也会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人院外的康复情况,必要时仍会给予积极帮助。”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副院长黑志刚说道。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