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新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名为“AI复活亲人”的服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种服务通过利用AI技术,将逝者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输入AI算法模型,从而模拟生成一个具备逝者性格、记忆、图像、视频和声音的数字形象。

这项技术通过利用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和语音合成等技术,结合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构建出一个虚拟数字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逝者的言行举止,让人们仿佛看到了逝去的亲人重新站在自己面前。

近年来,AI“复活”技术不仅在个人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形成了相关产业链。电商平台上的AI“复活”商品标价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些公众人物如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也被“复活”,引发广泛讨论。

不同的人对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一些人人欣然接受并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人抵触这项技术的应用,关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台湾音乐人包小柏和乔任梁父母的发声。

包小柏是台湾一位资深音乐人,陈小春、张惠妹、孙燕姿等都唱过他创作的歌曲。2019年10月29日这天,包小柏的女儿包容因为突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住进医院,这位年仅20岁的女孩住进医院后,便再也没有出过医院。2021年底,包容永远离开了。

包小柏一夜白头,他说:“女儿走的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的意义荡然无存。”2022年,包小柏的一位制作虚拟偶像的好友不忍看他一直沉浸在女儿逝去的痛苦之中,提出用包容的声影做一个虚拟人物,于是包小柏和朋友制作了一个包容的虚拟卡通形象。

2022年底,包小柏不满足于只有一个女儿的虚拟卡通形象,他找到了做大模型的专业团队。包小柏和大数据团队通过“喂”给机器3小时包容的录音室规格的的录音,创造了数字人“包容”。活在手机屏幕里的“包容”,留着一头温柔长发,穿着皮衣和短裙,说着台普腔的中文,既可以对话,还会唱歌跳舞。

对于包小柏来说,某种意义上就像女儿活过来了,只是变成了在手机里如微信一般的存在。数字“包容”,抚慰着一位心碎的父亲,使原本天人相隔的亲人,通过数字实现互动。

(图片中的人像为包小柏利用AI技术复活的女儿形象)

但也有一些人无法接受AI“复活”技术带来的冲击。2024年3月13日,有网友利用AI技术“复活”了因抑郁症已经去世的公众人物乔任梁,视频中数字人“乔任梁”说“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离开。”但随后乔任梁的父亲就接连喊话网友删除,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侵犯了儿子的肖像权,不能接受,希望对方尽快下架。

众所周知,失去亲人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很多人需要一种方式来缓解这种情感上的压力和悲伤。AI“复活”服务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一种方式。通过AI“复活”技术,失去亲人的人们可以再次与已故亲人“交流”,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笑容,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关爱。

这项技术带来的互动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人而言,无异于救命稻草般的存在,与虚拟形象之间的互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悲伤情绪,有助于人们走出心理阴影。

但是AI“复活”亲人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人们长期依赖AI重现的亲人形象,可会能导致人们陷入一种虚幻的现实中,无法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根据包小柏透露,数字“包容”的声音和包容本人的相似度已经达到了95%,但依旧能听出来机器声音的生硬和不自然,并且数字“包容”的不少回复也是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数据库,而非包容的记忆与想法。这种差异不仅会影响人们对逝者的记忆,还可能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不满,由此可能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在初期不加以干预的话,后果则不堪设想。

AI“复活”亲人服务引发的一系列伦理挑战,也是我们在享受这项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一方面,这种服务可能侵犯逝者的隐私权。

我国《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收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担任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AI“复活”亲人这项技术通过将逝者的个人信息输入AI模型,生成一个数字形象,可能会泄露逝者的隐私信息,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另一方面,AI“复活”服务还可能引发社会分裂和群体对立。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接受这种服务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被排斥或边缘化。这种差异不仅会导致社会分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AI“复活”亲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挑战了生命的尊严与意义。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带来痛苦的同时,也让留下的人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珍惜身边人和眼前人。AI“复活”逝者,可能会使人忽视生命的有限性和宝贵性,甚至可能会导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此外,如果AI“复活”服务被滥用或误用,还可能导致人们对科技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面对这一新兴技术,谨慎地探索其发展方向尤为重要。技术的发展应该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对永生的幻想。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AI“复活”亲人服务也将继续发展,在享受这项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每一个个体也需要正视其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除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逝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之外,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提升公众对AI技术的科技伦理教育也不容忽视。

AI“复活”逝者,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涉及到科技、伦理、法律、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或许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激发了每一个个体对生命、爱与责任的深刻思考。科技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性的需求和价值,对于AI“复活”亲人这项技术,公众需要保持理性和敬畏,以开放、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这一技术,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优势、减少其弊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