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杰文琦


挤满了外卖车的地方却不见商家踪迹,洁净的门店照片实际是“照骗”,月销3000多单的高分外卖店铺竟然与废品回收站为邻……

这就是最近央视新闻曝光视频中的“幽灵外卖”。用假地址、假照片、租借营业执照开店,实际情况与平台情况不一样,像幽灵一样的外卖店铺。而这样的店铺,竟能成为外卖平台上的热销高分店铺。

(图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据央视新闻2024年8月24日报道,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名为“望京烧烤”的热销高分外卖店铺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多重问题:商家租借执照,店铺标称地址“查无此店”,且堂食照片作假。

不仅如此,调查发现30多家餐饮档口共用一张“美食城”的营业执照。另外还有外卖店铺开在废品回收站旁,卫生状况堪忧。随后,所涉管理部门出动,对多家“幽灵外卖”店铺进行整顿与立案调查。

实际上,“幽灵外卖”的现象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偶发性事件。

2016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过“饿了么”平台无资质餐饮商铺的外卖乱象。媒体的特写稿件《外卖系统里的幽灵厨房》更是揭露了隐秘于城市角落的“幽灵外卖”生存现状。

但是一直到今天,“幽灵外卖”店铺仍然未绝迹。

审核

平台审核是商家入驻外卖平台的第一道“安检门”,但这道门却会偶尔失灵。

2024年12月2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称北京市监局)公布了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被处罚的两家平台正是我们熟悉的美团与饿了么。

根据美团的招商规则和审查登记规范,美团有义务审查入驻平台商户的相关证照资质。审查证照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法人身份信息等,审查流程也需经过线上和线下两次审查。

对美团的处罚决定书中提到,据北京市监局查明,在平台商户“望京烧烤·小腰(海鲜烧烤)”的证照补充和变更过程中,美团未能发现该商户实际经营地址与变更后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不一致。这与平台规定的招商规则和开店说明是背道而驰的。并且2023年5月15日至2024年8月24日期间,美团向前述商户收取违法收入约42万元。

(图源北京市监局对“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处罚公示)

一方面,尽管平台方面声称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但实际平台很难对所有入驻商家进行实地考察。对租借执照、“阴阳地址”、实景“照骗”问题并不能及时发现。

另一方面,外卖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出于吸引更多商家入驻的商业逻辑,一些外卖平台在审核商家资质时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甚至主动给不符合要求的商家“支招”,默许假地址、假图片、假营业执照等违规行为的存在。

“那边有个美食城你可以去问问,你就说我要上外卖(平台)用你的执照,他就把执照给你用。”北京市房山区某外卖平台区域负责人向打算开店的经营者主动支招,没有证照可以去美食城租借执照。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但第三方平台在审核资质、实时监管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不尽心”“不尽力”的问题,致使本该是“过滤器”的平台最后却成了滋养乱象的“温床”。

监管

入驻商家数量巨大,不仅带来巨大审核压力,还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执法压力。

2024年7月7日,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一则投诉,原是一位消费者在某外卖平台的超市购买的火锅底料已过期两月,平台与商家互相推卸责任。

“开始向平台反应,平台直接把我电话给商家,让商家联系我,还要我加他微信。我投诉平台泄漏我个人信息,平台一口咬定没有,就是没有。”期间,平台又提出了退一赔三的方案,“没有接受,觉得商家的违法成本太低,要求按照1000元处罚,平台袒护商家,说自己没有执法权,说会配合我以及有关部门查处此商家。”

一怒之下,消费者在次日通过消费保微信小程序投诉了这家超市。从接到该消费者的举报到7月22日之间,市监管局前后去了两次,没见到这家超市。市监管局表示,没有真实的经营地址,他们没法查。

经过了多番沟通交流,这位消费者才在8月7日得到超市的真实地址。

“幽灵外卖”店铺数量众多,且隐匿于大街小巷和楼宇地下室,乱象多而监督人员少,政府监管部门很难进行全面排查和监管。即使发现了违规行为,也往往因为处罚力度不够而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在北京市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对入驻商户进行严格审查,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美团)、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饿了么)分别被罚款20万元。而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占全国餐饮收入的22.6%。

如此罚款额度,与网络餐饮平台巨大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相比,无异于九牛一毛,低廉的违法成本更是助长了造假势头。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网络餐饮安全的法律规范仍不完善,这导致了对第三方平台的资质审核、商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等‘关键一步’缺乏有效监管,而且我国尚未形成网络餐饮安全的全国统一标准体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施乾平表示。

“买”与“卖”

“除非去卖预制菜,否则根本不赚钱。”

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检索后不难发现,吐槽平台抽成过高的商家并不在少数。

(某平台检索“外卖平台抽成”后所示的部分结果)

乐哥在海南经营着一家线下餐饮门店,上美团当日营业额就被平台抽走了40%。“美团现在太难做了,我成本太高了,降下不来,上美团就当宣传了吧,还是要靠实体店销售才可以。”

另一个在南京经营着一家轻食门店的小晚,同样对外卖平台抽成颇有微词。“美团抽成太高了,顾客付25(元)到手10元,抽成60%,顾客付16(元)到手8元!我问客服,上平台就要抽成60%?(客服)回答是。”小晚描述。

外卖平台对入驻商家抽成过高,部分外卖店铺出单量浮动大,但店铺租金、人工费用贵,无法长期维持经营活动。由于各种原因,小晚最终在今年4月选择了关店。

还有商家曾透露,商家需要向外卖平台缴纳多项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推广费和各类运营活动费用,导致中小商家营收成本降低。更有商家表示“除非去卖预制菜,否则根本不赚钱。”

“最开始不是所有人都想当幽灵商家。大环境过后生意不好做,认认真真的反而评分和钱都少,但是看着就食品不干净,卫生不合格的商家,去PS一个店铺图片,然后光明正大去搞排行榜,就能利用懒人经济赚的盆满钵满。”杭州美团某外卖小哥叙述。

作为商家,面对平台并无议价能力,为了获取利润,一些小店不得不压减房租、原材料、人工成本,以保持“低价”优势,最终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食品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同时,近两年餐饮行业营收的不佳,也为这条黑灰产业链带来了更多机会。

当外卖配送来到消费者这一环,“幽灵外卖”的登记地与营业地均不相符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辨别外卖店铺的真实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旦消费者在这些店铺购买的外卖餐食发生质量问题,溯源将面临一定困难,且维权成本高。

2019年,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发现外卖菜品食材存在问题,上门投诉却找不到实体店,这一话题也曾引发热议。

作为消费者,发现问题却无法维权到底,多数情况下只能“哑巴吃黄连”,致使违法商家没有得到有效震慑,从而继续肆无忌惮将成本转嫁到买方身上。

如此,买卖双方的相互博弈构成了隐形的恶性循环。

归根到底,游荡于灰色地带的“幽灵外卖”是多方因素作用下的劣性产物,此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如果究其根源,平台在利益驱使下的监管漏洞,孕育了“幽灵外卖”的代开产业链,从而诱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

其实,近年来针对“幽灵外卖”乱象所导致的各类食品安全与市场监管问题,均有相应政策持续上台。可在如此不懈的查漏补缺之下,仍存有漏网之鱼。

技术诞生的初衷是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外卖平台企业在极速扩张的同时应将未来的持续发展纳入考量。如何多方借力将幽灵外卖困在规范里也是相关部门未来应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处理不能压力于某一方,各环节协同配合、多方共治才是解决这场舌尖“诈骗”的长效之法。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不要让消费者想的是“干净又卫生”,吃的是“杆菌又微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