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豫东,春节期间通过闲谈并结合自己几天的观察,返乡感受颇多,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细微的新变化。总体感受,活在农村也挺“卷”的,人情世故,结婚生子,各种压力不比城里小,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具体梳理如下:
1.礼品华而不实,浪费严重。现在走亲戚都流行拎成箱的礼品,多是加多宝、六个核桃、纯奶、火腿肠之类的,红彤彤沉甸甸的貌似很光鲜,但这些东西大家基本不会打开品尝,甚至放变质坏掉。一位邻居对此深有感触,“一家一买都是十几箱,钱都让超市赚了”,这些东西质量没保证,“火腿肠都是淀粉,狗都不吃”,走亲戚还不如拿米面油鸡蛋,实实在在,拿来就能用。另外,红白喜事宴席大操大办,菜根本吃不完,“整个肘子都没人动”,随礼负担重,东家花费也大。人情世故负担重,宴席铺张浪费严重,大家都有同感但还都这样做,移风易俗需要认真抓抓了。(据说隔壁村办白事只有大锅菜,一人一个碗吃着还暖和,不浪费,大家觉得就不错。)
2.女孩缺剩男多,娶妻太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农村20来岁的青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闲聊得知,仅我们村西头就有30来个“剩男”,老乡们感叹“女孩太少了”,导致彩礼一路高攀。目前订婚彩礼已经飙到22万8,还要有车有房(10多万的都算孬车,村里要有楼,城里也要有房)才好订。这一系列“标配”算下来,“没个100万娶不到儿媳妇”,打工累死也不凑不够啊,咋办?借呗!父辈的压力可想而知。邻居闲聊说,现在结婚的越来越少了,之前春节好日子会有好几队婚车从他家门口过,这个春节几乎还没见过。我们村这个春节没有一家娶媳妇的。说起人口,有邻居算了一个账,“去年咱庄死了6个,才生俩小孩。”
3.留守儿童渐少,小学合并。近些年春节返乡,发现村里孩子越来越少。不少结婚青年在城里都有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孩子都去城里上学了。男人外出打工,女人进城带娃,农村真正意义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了。张楼是我们隔壁村,据说,上学期该村总共才有四个小孩报名上小学。小学不断合并,还是招不到太多学生。另外我了解到,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大部分成绩不好,初中能坚持上完就不错了。性格上,这些孩子一般走两个极端,要么特别外向,满村骑车到处疯跑,要么特别内向,闷在家里玩手机,不愿也不敢和人说话,小小的孩子一脸颓废,毫无阳光之气。
4.汽车越来越多,事故频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开不开另说。一天早饭后,看见一个奶奶拿着棍子把五六岁的孙女往家赶,“车太多,碰着咋办。”让我想起小时候,那就是放羊式的玩啊,不该吃饭不回家,不到天黑不回家,现在的孩子想出去玩,老人都不敢撒手了。留乡几天发现多起车祸,尤其在县道省道大路口,即便有红绿灯的地方,地面也散落着新鲜的汽车碎片,显然,又有车出事儿了。听闻远村一对老夫妻骑三轮过马路与货车相撞,双双身亡。事故频发,除了车辆增多原因,和驾驶经验不足、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有关。此外,乡道水泥路修得太窄,春节走亲戚高峰期会车拥堵越来越严重。
5.打工机会变少,留乡观望。同姓一个叔大我两岁,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俩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生活压力不小。他平常外出打工做装修铺砖,之前形势好的时候,“一天干9小时,工钱380”,掐指一算,月入上万!顿时有点羡慕。但他也有烦恼,钱不少,但就怕拖欠工钱,现在活儿少了,没那么多机会了。还有邻居在南方一个厂子拿固定工资6000,问他啥时候走,“年后不一定去了”。乡亲普遍认为,打工挣钱没之前那么容易了,现在比疫情期间还难。
6.不缺吃不缺穿,娱乐太少。在我看来,如何消磨时间,是农村人最大的难题。娱乐休闲方式太少了,会玩手机的只能刷刷视频,不会玩手机的老人要么发呆要么打牌,还有极个别人喜欢在村头漫无目的地散步。聊天吧,人就那么几个人,话题也就那么多,该说的也都说完了,天天见面闲聊都不知道聊啥了。在家几天,我喜欢四处溜达,看看村里的变化,拍拍日出晚霞,瞅瞅庄稼,倒也是一种放松。爹爱打麻将,用他的话说,“打牌是我的命”。娘就不行了,时间总是很难熬,我就陪她刷戏曲视频,或开车带她出去兜风,一点点消磨时间。一句话概括农村,不缺物质食粮,精神食粮匮乏,能多点休闲娱乐场所和兴趣小组就好了。
在老家,鸡犬相闻,几乎已经绝迹了。为了卫生,大家都不养鸡了,听不到公鸡打鸣,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让乡村少了儿时的味道。另外,“啃老”现象也很常见,不再多说。
农村人气不旺,不知道有一天,我的村子会不会消亡,那一天不知道还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