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注意不要移动纸张,上色的力气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今年春节,大国工匠、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馆长李仁清格外忙碌。在中国人迎来的首个“非遗版”春节,各类非遗项目尤其受到关注,李仁清也受邀来到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等地现场展示传拓技艺,在亲身示范的同时,也将注意事项一一“倾囊相授”。

据了解,传拓作为一项中国特有的提取和复制影像资料的传统技艺,已有千余年历史。如果说普通拓印是古代的“摄影术”,高浮雕传拓技艺则可以形容为“3D打印”,拓印过程中采取正投影原理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上纸、喷湿、剪纸、砸刷、晾干、扑墨、粘接、修复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提取石窟寺造像、造像碑、画像石、画像砖、陵墓石雕、摩崖刻石、碑志、经幢、古建筑构件、刻经刻帖等珍稀文物图像资料。简而言之,就是把表面凸凹、高低起伏的立体实物转换成平面的图像,用于保存、出版等。

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仁清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在高浮雕石刻上进行立体拓印,从平面到浅浮雕,再到高浮雕、圆浮雕,李仁清一步一个脚印,解决了对高浮雕、圆雕石刻进行立体传拓的难题。“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高浮雕拓印可以将不可移动文物按一比一的比例记录、保存下来,甚至可以将石刻上的裂隙、自然侵蚀等病害记录下来,为观察和保护文物提供准确信息。”说到研究探索高浮雕技艺的初衷,李仁清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追溯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李仁清的高浮雕传拓技艺炉火纯青,不仅综合了考古测绘、绘画雕塑等多学科知识,是对考古文献资料的收集,还是艺术的再认识和创造。

多年来,李仁清对河南省中小型石窟造像、北宋皇陵圆雕等珍贵文物进行传拓建档,解析、还原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珍品,然而,李仁清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

“高浮雕传拓技艺和作品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的第一手资料。过去拓印的作品大部分用黑、白、灰三色展现石刻的层次感,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我们逐步开始研究彩拓技术。”李仁清介绍,他带领团队从朱拓开始尝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考文物所在时代背景,反复研究,调制出还原度较高的国画矿物色彩。

目前,李仁清团队已开发出近500种文创产品,研发了100余种浮雕彩拓刻板,灵动飘逸的飞天、鱼跃龙门、朱雀玄武……吉祥喜庆的浮雕彩拓在春节格外吸睛。

“春节回郑州探亲,想着到博物馆逛逛,没想到遇到了‘大国工匠’,还看到了这么精彩的非遗技艺!”大年初二到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参观的刘女士在新春特展“商亳五味福千年”展厅,边欣赏着高浮雕传拓技艺,边对这项古代“3D打印”技术赞不绝口。

除了经常受邀参加公益展示活动,李仁清对全国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也知无不言。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邀,李仁清多次为“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从纸张的选择到传拓工具的改进,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每一个环节的进步都耗费了李仁清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这些技术“精髓”,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2016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首次以个人名义为李仁清设立“传习所”,李仁清手把手以“师带徒”传授“绝技”。此外,李仁清还把彩拓作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制作成文创产品,并变身为客厅挂件、摆件,以及口罩、手提袋等,让传拓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也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将高浮雕拓印这一非遗技艺更广泛地传播开去。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