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 主体活力足
——郑州市民营经济量质齐升背后的市场监管力量
民营经济,长势喜人。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新设经营主体36.7万户,全市实有经营主体210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占比超97.3%,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前列。
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全市拥有4.2万余件有效发明专利,约2100项国际国家标准,获评各级政府质量奖314家,助力宇通集团入选“202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安图生物跻身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头部企业,2024年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成功举办,国内气体传感器龙头企业汉威电子彰显科技实力。
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宇通交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新年伊始,绿城郑州,活力四射,破土拔节、量质齐升的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成为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呈现。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活跃因子’,民营经济已成为郑州经济的活力之源。”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志伟表示,作为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者,2024年,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标”引领、凝聚发展力量、持续优化环境,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环境优 活力足 经营主体结构更优化
“以前办事来回跑,现在只进一次门” “以前交不齐材料办不成,现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真省心”……这两年,随着市场监管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获得感越来越强。
“放管服”改革提升办事便利化水平,群众获得感更强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多方发力,厚植营商沃土,催生经营主体210万户,其中,实有私营控股企业2.51万户、私营企业85.85万户、个体工商户116.07万户,民营经济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7.3%。
精准帮扶添活力
“毛细血管”动能足
来自新乡的杨女士和丈夫在二七区开了一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包子店,正是这个包子店,让她们一家在郑州立了足,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在郑州,像杨女士这样的个体户有116.07万户,正是他们串联起了百姓的就业生计和人间烟火。
个体工商户一头连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大局,是最具活力的经营主体。
个体经济串联起百姓生计和人间烟火
为呵护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建立了郑州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印发《郑州市扶持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实施方案》,从降低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支持创新创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出18条举措,精准投放“政策补给包”。
举办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联合多部门实施个体户成长计划,推动惠企政策上云,点对点推送政策16万批次;举办56场“银企对接会”,106家金融机构面对面为商户提供融资服务。
精准施策、贴心服务,有力助推个体经济稳步“扩增量”。在全市210万户经营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达55%以上。
“长得出”,还要“活得好”。市市场监管局强化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将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和“发展型”。对发展前景好、经营状态优、特色鲜明,属于“成长型”和“发展型”的个体工商户,开展“名特优新”分类评定、重点培育。2024年,全市新增“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超300家。
准入退出更便利
企业办事一路畅通
“期满换证,不用现场核查,当天就能领证,真方便。”2024年12月,河南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旗下3家门店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即将到期,该公司申请人只签订了一份承诺书,即免于现场核查,当场领取了新换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
“质量月”活动营造浓厚质量氛围
进一步优化准入服务,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优化部分行政许可审批服务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规定全市范围内办理食品小经营店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流通)新办和食品经营、药品经营、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期满换证等许可事项均可免于现场核查;办事群众凭身份证办理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食品小经营店登记证,可即来即办。
许可证到期免于现场核查,只是市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商事登记改革,整合市场监管审批资源,加强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企业开办+N项服务改革,推行企业开办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妥、一日办结”;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规范公平竞争审查流程,提高审查质效;牵头推进开办餐饮店、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3个“一件事”全部上线运行;精准对接重大项目、重要企业审批服务,为郑州建设集团、安和融资等30余家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准入”再提速,“退出”也要更便捷。聚焦经营主体退出难,市市场监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出《关于推进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的实施意见(试行)》,推进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
2024年10月份,郑州星之路模特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经法院公益清算和依法裁定,办理了注销登记,强制退出市场,这是全市首家被强制退出的企业。
企业退出更自如,经营主体“新陈代谢”更顺畅,发展活力更充足。
广度、精度加温度
新型监管机制更完善
2024年8月,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企业设置不同的抽查比例,对信用较好的企业仅按1%的比例随机抽取,对信用较差的企业抽查比例最高40%,实现对守法守信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
信用监管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广度、精度加温度,积极打造“双随机+信用”监管升级版,在为企业松绑减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和执法效能。
多维度评定精准画像,扩宽信用监管的“广度”。结合企业基础信息、动态信息等多个维度,科学赋予评价指标权重,构建企业全景“信用画像”和动态信用风险分类机制,将企业信用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为差异化监管奠定基础。
放心消费创建,让消费更热经济更活
构建差异化监管模式,提升信用监管的“精度”。根据不同信用风险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抽查比例,提高监管的靶向性。2024年不定向抽查的7.1万余户经营主体中,有5.8万余户通过运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结果抽取产生,差异化监管应用率达81.7%。
与此同时,灵活运用信用惩戒缓冲机制,充分发挥柔性导向作用,让企业感受到信用监管的“温度”。2024年10月,一家正处于上市IPO辅导阶段的公司,因年报信息错误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将对企业上市造成重大影响。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其错误年报信息并非主观故意,在企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后,向其开放年报修改权限,为该公司在IPO上市关键阶段破除困境。
对企业非主观、一般性错误,采取容错机制和包容审慎监管的态度,暂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大大降低了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2024年,全市享受到此政策的企业有近万家,有力助推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金融活水浇灌
经营主体有底气
2024年12月初,在全市上下全力收官、谋划开局的关键时期,市市场监管局与郑好融联合召开融资洽谈会,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这是继10月份“郑州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解读会暨‘金融合作·赋能发展’”金融产品对接会召开以来,该局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召开的第二次会议。
为经营主体“引活水”缓解“资金渴”,市市场监管局把融资服务纳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内容,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堵点、痛点,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引导“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入驻郑好融平台享受金融精准帮扶;协调市委金融办将“名特优新”商户列入政策金融白名单,享受风险补偿服务;依托“郑好融”平台协调多家金融机构上线“名特优新贷”专属金融产品。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专利变成有形资产1000万元,解决了融资需求。”2024年3月,郑州嵩山硼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目前已取得有效专利30多个,但随着市场规模增长,企业研发生产面临资金瓶颈。登封市市场监管局帮助其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企业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流,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添底气。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解决科创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渠道。让“知产”变“资产”,帮助科创型企业“主动造血”,我市积极申建河南省知识产权金融试验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增长迅速,全市实现专利质押融资累计25亿元,惠及企业项目数居全省首位。
放心消费创建
推动经济跑出“加速度”
消费越“热”,经济越“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力打好消费促进“组合拳”。
火热的消费场景,离不开放心的消费环境。
近两年,市市场监管局把放心消费创建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不断推动经济跑出“加速度”。
优环境,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先后成立50家消费教育基地,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引导经营者承诺、亮诺、践诺,不断优化消费体验,全市共发展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1.57万家,培育践行“无理由退货”线下经营者5993家,居全省首位。
强保障,完善投诉服务机制。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和消协组织共受理调解投诉纠纷93.42万件,挽回经济损失1.42亿元。全市建有ODR(消费纠纷在线解决)企业3245家,“五进”站点2786家,基本实现消费维权网络全覆盖。
严执法,打击违法侵权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办各类违法案件10360起,罚没款16580.3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33起。
逛商场、买新衣、去旅游……春节期间,郑州多个消费场景人场涌动,放心消费创建,激发消费市场活力迸发,成为郑州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双驱动
新质生产力激扬郑州经济新活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市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坚持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双驱动,引领经营主体不断向“新”向“质”行,以新质生产力激扬郑州经济新活力。
质量强市驱动
郑州制造迈向“郑州质造”
“公司不断探索质量提升方法,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构建了‘双环驱动+’的质量管理模式。”在郑州市2024年“质量月”先进制造业质量提升交流观摩会上,三华科技相关负责人进行经验交流。
作为郑州市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主动分享“双环驱动+”高质量管理模式,已带动当地十余家企业改进了质量管理。
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要保持量的合理增长,更要突出质的有效提升。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质量管理创新,探索形成质量强国建设的“郑州样板”。
高标准推进质量考核。在全省质量考核中连续多年荣获A级等次,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被命名为“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巩义市被纳入国家级质量强县示范县培育库。
开展重点产业链“五链”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诊断品牌服务试点机制,全市规模以上及重点产业链企业首席质量官聘任率在80%以上。
实施标杆带动。服务安图生物跨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助力明泰铝业、中孚实业等18家企业入选首批“美豫名品”;持续开展政府质量奖梯次培育,纳入市级培育企业84家,全年兑现质量奖资金1200万元。
全力推进标准郑州建设。印发《标准郑州建设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六大主要任务和十个标准化工程;通号电缆集团参与制定《同轴通信电缆第1-127部分:电气试验方法——辐射电缆链路损耗》IEC国际标准,三全食品参与制定《粽子》全球首个传统节令食品法典国际标准,《武术培训服务(MATS)要求与指南》获得ISO国际标准PWI注册(预研立项);创建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51个,成立22个市级标委会, 批准发布郑州市地方标准161项,设置企业标准化专员416名,累计24家企业48个产品入围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
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机动车质量检测中心服务链上企业120余家,经营产值约1.2亿元;碳计量、超硬材料及制品两个国家级技创中心获批建设;郑州计量院“碳排放”相关研究获科技部批准。
随着质量强市建设稳步推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释放,激活郑州经济现代化建设盎然生机。
知识产权引领
新质生产力追“新”逐“绿”提动能
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大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奋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在2024年底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创新”一词成为会议总结和工作部署的热词,传递出我市坚持创新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殷切期望。
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以知识产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为导向,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多向发力,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推郑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新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试点示范扩增到3个;第四届河南省专利奖49个获奖名单,郑州市21个,占全省总数的42.86%。
知识产权培育加快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万余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2.9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万余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75.89万件,稳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首位;郑州商标窗口获评全国优秀窗口。
专利转化运用持续加强。盘点高校、科研院所存量专利2.46万件,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供需对接;专利转让、许可备案登记金额超过3340万元;新增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8家,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达754家;累计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57个,专利转化近5000件,对应产品销售额900多亿元。
发明专利量质持续提升,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价值创造引领经营主体追“新”逐“绿”活力涌动,助力全市经济交出一份“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的精彩答卷。
奋楫扬帆启新程,击鼓催征再出发。姚志伟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就2025年工作绘就了蓝图、标定了方向,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紧紧围绕会议部署的中心任务,坚持服务企业融资、优化消费环境、强化公平竞争、探索柔性监管、激发主体活力、有效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再上新台阶。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琴 通讯员 黄卫芳 何鹏辉 胡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