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乡村春节记忆,弘扬传统民俗风情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乡村的面貌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曾经那浓郁醇厚、承载着无数人美好回忆的乡村年味,如今也悄然间淡了几分。这一变化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习俗传承与发展的广泛关注与深思。为探究春节年味淡化的原因,2025年2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学润乡土,嘉行筑社”实践队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铺集镇巩家庄展开调研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唤起乡村春节记忆,弘扬传统民俗,寻找年味变淡的具体原因,让乡村年味在传承创新中重焕生机。实践队队员从身边亲人,邻里开始询问调查,上至老人下至儿童。从他们口中得到的回答,加以分析总结得知,乡村春节年味变淡,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改变了人们对过年的期待。过去,过年是难得的享受美食、添置新衣的时刻,而现在,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过年的“特殊性”不再突出。正如村民张叔叔所言:“以前过年才有好吃的,现在天天都吃得不错,过年也就没那么兴奋了。”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乡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乡村家庭的分散导致团聚的时间缩短且匆忙。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乡村年轻人,传统年俗活动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与他们紧凑的生活节奏相冲突,使得他们参与传统年俗的热情降低。

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如手机、网络等,让年轻人沉浸在虚拟世界,对传统的年俗活动兴趣缺失。一位回村过年的大学生也说:“现在电子产品很发达,人人都有自己的手机,精彩的短视频一刷起来就停不下,对春晚也没有那么感兴趣了。”
面对乡村年味渐淡的现状,实践队队员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想要重新让春节年味浓郁,需要积极探寻解决之道。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传统年俗活动的开展,如举办大型的乡村春节庙会、民俗表演等,邀请民间艺人进行技艺展示与传承。乡村自身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特色年俗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年俗活动。比如,以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开发特色年货产品,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既增加村民收入,又传播年俗文化。

志愿者团队也可以深入乡村,开展年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组织年俗活动,为乡村年味的回归贡献力量。乡村年味,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乡村年味重归浓郁,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撰稿人:张晓凡
“学润乡土,嘉行筑社”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