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露艳


近日,备受关注的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重审一审判决,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案件不仅牵动了无数家庭的心,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拐卖儿童犯罪的关注和反思,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敲响了法律的警钟。

余华英罪恶之旅开始于以5000元的价钱卖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从那之后,余华英似乎找到了“发财”的门路。在尝到“甜头”后,她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专找熟人作案,她甚至利用自己的女儿拐骗一个又一个无辜的孩子,并且伙同他人四处拐卖儿童,数量竟高达17名。

这些无辜的孩子被迫离开熟悉的家庭,被卖到陌生的地方,有的甚至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从被拐卖人杨妞花口中了解到,在她被余华英从贵州拐卖至河北邯郸过程中,只因自己途中想上厕所,没忍住湿了裤子,就被余华英一脚踹倒,当她踉跄着站起来后却又被对方连续踹了十几脚。

在抵达河北邯郸中间人王某付家中后,杨妞花只是抱怨用来洗头的水太烫,就被余华英拿着滚烫的热水直接往头上浇,“烫的我满院子跳”杨妞花在回忆中道。余华英的行为,无疑是对人性与道德的极大践踏,更是对法律尊严的公然挑战。

然而,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余华英的案件经过多次审理,最终迎来了正义的审判。法律对余华英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以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个判决结果彰显了法律对拐卖儿童罪行的零容忍,也为受害家庭带来了些许慰藉。这一判决结果不仅是对余华英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

虽然当代社会的法治理念逐渐倾向于“轻刑化”,但拐卖儿童因其对受害者造成的巨大伤害,始终是我国刑法中严厉惩处的重罪之一。被拐儿童的人生被彻底颠覆,他们失去了原本的家庭温暖,在陌生环境中成长,身心饱受创伤。宝贝回家网站上目前仍有大量寻人启事,这些寻人启事上所刊登的照片与信息,大多源于数年之前儿童遭拐之时,彼时留下的影像颇为模糊。

时至今日,即便当事人目睹这些照片,或许亦难以辨认出那是自己幼时的模样,甚至他们在长大后与亲生父母擦肩而过,也可能因时光的流转而无法辨识出对方的面容,以及作为电影《亲爱的》中的原型人物的孙海洋十四年漫长寻子的艰辛历程,无不深刻反映出拐卖儿童犯罪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无尽痛苦和寻亲之路的艰难险阻。这足以说明,拐卖儿童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

近年来,借助科技赋能,我国在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安部建成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以失踪地为中心,通过移动应用软件向群众推送失踪儿童信息,实现快速查找。2021年,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团圆”行动,截至目前,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4142起,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61年,破获拐卖儿童积案206起,抓获拐卖犯罪嫌疑人543名。

除国家层面的积极努力外,社会各界亦纷纷加入寻亲行动,如电商平台商家在商品包装盒上印制寻亲信息,广大网民积极转发寻亲求助等,这些行动共同传递出全民反拐的强烈信号,使得“天下无拐”的美好愿景愈发可期。

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拐卖儿童的新发案件大幅下降,但实现“天下无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虽然买方不是直接拐走孩子的人,但正是有了买方的存在才为人贩子提供了拐卖人口的动机,他们为人贩子提供了利益,并作为同伙掩盖人贩子的犯罪行径。

根据《刑法》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与拐卖人口给受害者带来的巨大伤害相比,这一处罚是无足轻重的,对有收买动机的不法分子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当这些人不惧于这一处罚,主动表明有“买孩子”的想法时,人贩子也就因为看到“市场”而去实施犯罪行为。所以买方并不是无辜的,他们的这一“需求”诱使许多拐卖者走上这条犯罪之路。

因此,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实现“天下无拐”,需要思考拐卖人口这一问题产生的背后原因,即为什么买方要知法犯法?一方面,目前国家对收买方的惩处力度较小,收买成本低导致买方不惧怕被追究处罚。另一方面,买方受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在养老体系和收养体制不够完善的农村地区,纵观多起拐卖人口案件,多数收买方由于自身不育或难以结婚等原因,收买儿童是为以后养老作保障,但这些都不能作为公然收买被拐卖儿童的借口。

要彻底杜绝拐卖人口的罪恶行径,首先,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批判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落后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之外,更要大力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无儿无女的孤寡家庭能够老有所依,无后顾之忧。此外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更加完备、科学的收养体制。当有了合法、免费的收养途径,买方也不会再冒着犯法的风险去收买孩子,当“市场”不复存在,也就没有利益去驱动人贩子拐卖人口。

从买方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是给人贩子开脱,相关部门仍然需要加大对人贩子的惩处力度,让法律成为保护儿童权益的坚强后盾。同时,一方面,社会层面需要加强社会监管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拐卖人口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普及拐卖儿童犯罪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无不向公众证明,拐卖儿童犯罪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共同努力,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与未来。愿天下无拐,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快乐成长。这不仅是对受害者和家庭的慰藉,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期望和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