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阿里云后的通义To C团队大概率还未进一步确定好 2025 年的方向。

如果我们打开阿里的招聘官网,可以发现通义To C的一些招聘细节。在“智能信息”这个事业板块搜索与“通义”相关的可以看到总共有六个岗位,初步发布时间刚好就是去年年底通义To C分拆这一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

通义的To C团队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后,正在继续招聘新的产品经理、前端以及工程师,这无可厚非。但是从这个数量和岗位类型以及具体的 JD 来看,通义To C仍然遵循曾在阿里云时养成的路径依赖,企图继续通过技术力去打爆款。

这条路对于独立出来的通义To C来说是否可行?尽管通义To C能调用的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结合通义To C在过去一年状态,笔者认为这条路并不适合通义。

而通义To C真正该考虑的大方向,也许是沉下心来做 C 端生态,关注用户增长。但这又涉及到两个路径问题,是像豆包那样的快节奏边做边想,还是像夸克那样,从一个具体的场景出发构建生态,再匹配AI的能力。

01、通义To C的技术本位路径依赖

根据目前通义在智能信息事业板块的岗位信息,总结而言有两个特征,一是职能分工没有具体方向,二是技术本位思维依然存在。

职能方面,通义To C的产品经理岗位仅有一个,标题为“产品经理”这样最基础的名称。如果对比同为智能信息事业板块的夸克,其产品经理岗位标题包括“AI搜索”、“AI图像视觉方向”、“agent”、“AI创意/消费”。光从这一点来看,通义的To C 探索算得上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当然,夸克和通义app并非同时代的产品,而如果对比同时代的豆包,豆包目前产品经理岗位标题为“模型评估”、“安全策略”、“用户增长”。

由此《新立场》推测,目前通义的To C团队可能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已有“首”,扩大团队规模时的岗位应当是如夸克豆包那般更细分的职能)而现在通义To C也许正在等一个统筹的“产品经理”,来定出产品框架规划出更多的细分职能。(除非是通义To C将更多岗位信息放在了内推渠道。)

从通义app目前这唯一一个产品经理的岗位描述来看,其岗位的主要思路依然遵循技术本位,核心思路落在了“与算法团队紧密合作,将算法能力转化为产品功能”方面。

而对比豆包的功能类产品经理岗位描述,排在首位的大概率是“用户调研”类。夸克的产品经理描述,首位也是“用户”。

不可否认,通义To C的技术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上一篇《新立场》的文章就表示,通义To C所能调用的技术,用户是可以感知到其模型性能优越。

以下为笔者自测的问题和豆包、Kimi、文小言、通义、DeepSeek 这个几个app的回答表现总结。

提问:可证此诺者,唯有我心,这句话是唯心主义还是存在主义。

(*这句话来自于某个2024年新出现的游戏人物台词,这个问题则是小范围玩家于2024年底发起的讨论,结合人物内核的正确答案是存在主义。但显而易见,该问题角度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具有高度迷惑性。不过玩家讨论结果无法被以下任何AI抓取。)

针对该问题,豆包、Kimi、文小言、通义、DeepSeek 皆先回答“唯心主义”,并用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正常给出了论证过程。

追问:我认为是存在主义,因为“证”。

针对辩证性的进一步追问,五个app的对话产生了不同的思路。以下按照笔者主观满意程度(其实也是回答的逻辑丰满程度)从低到高排序。

文小言的回答最终落点是“……综合考虑,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更倾向于唯心主义。”——保持己见型,50分。

豆包:“……如果从这个层面考虑……也说得通。”——正常圆话型,60分。

Kimi:“……如果你认为……那也是合理的。哲学观点的理解往往具有一定主观性,不同的解读可以揭示不同的哲学内涵。”——求同存异型,70分。

通义:“……所以,根据你对‘证’的强调,这句话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存在主义的表现。同时,这也反映了存在主义对于真实性和真诚性的重视……”——抓住重点型,80分。(与 GPT 4o mini回答逻辑类似)

DeepSeek:“……综合来看,这句话可以同时包含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元素,具体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证’和‘我心’的关系。”——选择升维型,90分。

(*现在Chatbot Arena榜单排名,DeepSeek-V3高于Qwen2.5-Plus-1127高于GPT 4o mini,与上述笔者自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且笔者在做出以上排名前并未查看该榜单相关信息。)

正如上述 Kimi 所言,不同于理科问题往往具有最优解,哲学观点的理解大多具有一定主观性,不同的解读可以揭示不同的哲学内涵。而哲学观点的推导,也最能体现一个 ChatBot 的语言逻辑能力甚至是“情商”。

由于 DeepSeek-V3 出现已是 2024 年末,所以至少在 2024 一整年这个时间维度来看,国内拥有最好的语言逻辑能力的 Chatbot app 会是通义app 。

技术确实好,加之刚从阿里云剥离出来,依然存在技术本位的思路也算合理。只是,这个大方向接下来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是 2025 年的通义To C团队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02、阿里不适合技术本位做 C 端

用技术本位的思路去做C端应用在大模型界当然有成功案例——OpenAI。

曾有网友根据 2022 年 1 月领英上的信息整理出了 OpenAI 技术及商业化团队的架构关系,二者并列,技术团队占大头。技术团队包括研发组,工程组,数据标注组,C端应用开发也在技术团队中;商业化团队则包括销售与业务发展。整体而言,是个典型的To B Maas 结构。

尽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OpenAI 架构也在频繁变动,不过其对架构的调整主要是针对盈利层面的权衡,在国外科技公司语境下,技术主导应用的架构并不特别。如此技术本位的架构也当然是国内许多大模型厂商最理想的状态。

然而 OpenAI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大模型影响力)的角色,能通过这个架构做 C 端的路径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几乎不可复制。

对于国内语境来说,只要没有足够适配的 C 端产品功能和生态,就会在 C 端影响力上折戟。

过去一年通义app不断地更新功能,本就是在探索技术本位创造 C 端生态的路径,如今通义没必要再在这条路上走到黑。从豆包、Kimi不难看出,在国内,单纯的技术性能优越性,很容易会被产品功能组合的优越性掩盖。

而上一篇《新立场》文章《通义To C被架空的这一年》也已经论证,技术并非通义To C目前最大的护城河。以下为核心观点:

1、阿里云不会只扶持通义这一个大模型;即使通义系列是阿里云最资源倾斜的大模型产品,但由于阿里整体架构原因,通义目前To B层面的业务成绩跟通义To C团队没有很大关系。

2、一般来说,一个 AI 业务跟生态伙伴的合作互选准则为:软件类产品做 AI 需要的是云服务,硬件类产品做 AI 需要的是大模型;强势的产品做 AI 需要的是技术本身,弱势的产品做 AI 需要的是 AI 的影响力。

3、阿里的体系决定了其不会对内部 AI 生态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布局,各板基本上是自负盈亏各自为战。阿里云不需要通义To C上的影响力来带货,阿里内的其他产品也不需要。

另外,从阿里本身的基因来看,阿里最擅长的事情是先用上游生态合作去打造一个资源整合型的下游产品,而非先从技术和功能层面切入。

03、夸克路 or 豆包路

目前,新的大模型技术成本和性能正在吸引关注,DeepSeek-V3 的成绩有目共睹,而训练消耗的算力却仅为 Llama-3.1-405B 的十分之一,被称为大模型界的拼多多。

不管是豆包,Kimi,还是 DeepSeek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在资源或发展路径有限的情况下,大模型厂商会另辟蹊径且走得更加坚定,而看起来资源更为全面的“通义”去做 To C,则“被架空”。

比起独角兽,阿里不缺钱,比起字节,阿里不缺技术,甚至阿里系也有成熟的 C 端 AI 产品。全是路意味着没有路,而通义To C要做的,是筛选路径后全面发力。作为阿里旗下首要的大模型品牌,只要通义To C接下来有好的想法,阿里不可能不支持。

关于这方面,通义To C可以参考 2024 年下载量排名前二的 AI 应用,夸克和豆包。

夸克的路径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应用场景出发去积累 C 端生态,并在大模型时代顺其自然加入 AI 相关功能完善生态。

豆包的路径是,承担着对字节云业务的“带货”意义,以及字节在大模型时代拳头产品的角色,快速搭建起一个 C 端平台,并联动字节内其他 C 端生态,边做边打磨。

结合来看,夸克对于通义的参考意义是,夸克在阿里架构体系内的生态位和成长路径。豆包对于通义的参考意义是,“快”和用户思维。

基于这个分析框架,更多的体会则要交给通义To C产品经理来亲自感受。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