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则公告的发出,建信基金换帅的传闻也终于得到了证实。资料显示,新任总裁谢海玉依照惯例来自大股东建设银行,有着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经验,而目前的建信基金则面临着强固守、弱权益的问题难以解决,在履新的总裁谢海玉的带领下,建信基金的后续发展值得关注。

谢海玉履新建信基金总裁 高管层均来自建行委任

具体来看,据日前发布的公告显示,任职超6年时间的张军红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正式卸任建信基金总裁一职,由建信金投总经理谢海玉接任。

从履历上来看,新任总裁谢海玉是建行的多年老将,于2001年7月正式进入建行系统,先后在建行总行资金部、香港资金交易室、资金交易部、金融市场部等部门任职。2017年7月,谢海玉走出总行,开始在建信金融资产投资任职;2018年8月,谢海玉开始兼任建信金投私募基金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

而经过本次变动后,建信基金的高层架构再度呈现出鲜明的建行色彩,无论是董事长生柳荣,还是副总裁吴曙明、宫永媛、莫红,均有着深厚的建行背景,他们或是从建行总行的关键部门调任,或是在长期的建行体系工作中积累经验后被委以重任。

从优劣上来看,这种由股东委任高管的架构优势显而易见,高层之间因共同的建行渊源,沟通协作更为顺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能够迅速达成共识,减少内耗,确保公司运营的高效性。

但同时缺点也较为明显,相较于通过市场化选聘高管或人才的基金公司,过度依赖股东方内部调任,将会使得公司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募市场时,敏感性稍显不足。另外高层缺乏外部市场的全方位历练,也可能导致对新兴投资趋势、投资者需求变化的响应滞后;从业经历与一线投研人员的成长路径差异较大,也可能会导致投研与管理决策的脱节,不利于公司在权益投资等创新领域的深度开拓,限制了公司应对激烈竞争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任职面临挑战 建信基金强固收、弱权益难题待解

事实上,谢海玉的此次上任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从个人层面来看,虽有着丰富的私募股权和债券投资经验,但谢海玉却并无公募相关从业经验,而缺乏公募从业经历也意味着其需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规则,熟悉公募基金的产品设计、销售渠道、投资者服务等诸多环节,以填补经验空白,应对新挑战。

从公司层面来看,作为银行系公募,建信基金的“强固收、弱权益”问题一直较为突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过往发展来看,自2005年成立以来,建信基金共经历了3位总裁(包含谢海玉)。首任总裁孙志晨任职长达近13年(仅计算总裁任期)。在其任职期间,依托建行的渠道优势,建信基金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为公司积累下原始资本。但也就是在这期间,也为建信基金的偏科发展埋下了深厚的种子。截至2018年4月孙志晨卸任总裁职位,建信基金货币和债券基金规模合计达5304.45亿元,占公募管理规模的93.26%。

2018年4月,随着张军红的接任,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建信基金也在其主导下开始了积极推动多元化发展。2023年,时任总裁的张军红在回顾公司发展历程时曾明确表示:“建信基金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发力非货币基金,尤其是权益基金,以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甚至自2023年起,不再将货币基金的投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并加大了对非货投资部门在投资业绩上的考核权重。

但可惜的是,在张军红任职期间,建信基金公募规模的主要增长仍来自固收类产品。截至其卸任,建信基金货币和债券基金规模合计达8653.3亿元,占公募管理规模的94.64%。

回顾历任总裁任期,固收类业务始终是建信基金的压舱石,而权益投资则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增长较小,“强固收、弱权益”格局长期延续,也成为建信基金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瓶颈,也为新任总裁谢海玉提出了紧迫且关键的破局课题。如今,公募基金行业竞争白热化,头部基金公司凭借深厚的底蕴、卓越的投研实力、广泛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建信基金想要突围,必须在差异化竞争上做足文章,而至于新上任的谢海玉能否扭转现在的局面,还得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