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能力是衡量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打造了一条覆盖全域、紧密协同、高效顺畅的生命“急救链”,为居民幸福生活提供强保障。近日,本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来到中州大地,走进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中原名城。
院前急救——
“火车头”驰入“高速路”
电话铃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代表急救车辆位置的“光点”在电子大屏上不停闪烁,调度员们头戴耳机、左手悬置在电话机上待命……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大厅里,时间仿佛被按下“快进键”。
“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抽搐、意识丧失,需要救护车!地点管城回族区南曹乡……”这是该中心调度员敬杰日前接到的呼救电话。接听后,敬杰快速定位患者位置、派出救护车,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识别患者症状,判断该患者心脏骤停后,立刻指导呼救者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南曹乡卫生院急救站“38-01号”急救车接到指令后迅速出车,14分钟后抵达现场。到达后,急救小组发现该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呈叹息样呼吸,立即予以电击除颤和心脏按压。3分钟后,患者恢复正常心律。
急救小组联系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做好接诊准备。转运途中,急救小组将该患者病史、生命体征等信息与接诊医院实时共享。经过无缝衔接的高效抢救,患者当日转危为安。
这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获救,是该市抢抓急救“黄金4分钟”、常态化开展“接听即救治”的写照。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王超说,为了填补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的“急救空窗期”,该中心自2023年开始对心脏骤停、窒息、出血、过敏性休克等10类情况,常态化开展呼救接听后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指导,实现了“接听即救治”。
“双手交叠,掌根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快速发力……”在指挥调度大厅,记者目睹了调度科班长杨京卉对一位呼救者的急救指导。杨京卉介绍,为确保“接听即救治”规范化运行,该中心急诊医疗和院前急救医疗质控团队建立监督和评价反馈机制,常态化监管调度员的电话指导工作。2024年7月至9月,在急救指导下,该市有43名心脏骤停患者获救。
急救指导是“火车头”,三级急救网络体系是“高速路”。“郑州地广人众,是全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让急救资源高效调配、流转至各区域,离不开三级急救网络体系‘铺路’。”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赵新珍介绍,按照市域规划,全市构建了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中枢,市属67家急救站、县(市、区)7个分中心及其下属急救站为“枝干”的三级急救网络体系,实现市、县(市、区)、乡全覆盖。
信息化建设激活了该体系“一池春水”。据悉,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对全市急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与各急救站、急救车辆及医院保持实时信息交互;智慧急救信息共享平台完善“120”呼救电话定位、出车路线智能规划、居民健康档案对接、急救人员信息管理等信息共享功能,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赵新珍介绍,2024年截至采访时,“120”呼救电话总量达160.83万次,派诊30.37万次,3分钟出车率达99%,紧急医疗救援响应率、院前急救病历完成率均达100%。
急诊抢救——
“主阵地”指向“一体化”
院前急救是“前哨”,而院内抢救是“主阵地”。在郑州市数家医疗机构,多科室协同、紧密联动的急诊急救一体化服务模式,将院内抢救的诸多环节无缝衔接,降低急救时间成本。
日前,一名女性患者在中原区绿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突然昏迷倒地。该中心医务人员立刻向最近的郑州市中心医院呼救。
“急诊科吗?一名28岁女子因腹痛剧烈突然昏厥……”接到电话后,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诊疗组长顿少志火速调派急救站人员前往事发地。
抵达现场后,急救小组发现该患者并无外伤,于是立即实施可以高效判断胸腹部有无脏器出血的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AST),并将患者病情、影像等同步传给郑州市中心医院。经检查,该患者腹盆腔有大量积液,且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了不凝血。这些表现直接指向宫外孕。
当务之急是止血、恢复血压。急救小组当即实施能够有效控制失血、维持近端血压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
郑州市中心医院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一场接力抢救迅速展开。急救小组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时,该院妇科、介入科、超声科等科室的专家已在手术台前做好准备。次日一早,患者顺利拔掉气管插管,状态好转。
郑州市中心医院院长黄万新介绍,近年来,该院急诊医学科以下设的4家急救站为哨点,通过整合多科室资源、优化院内流程,打造了覆盖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门诊、急诊病房、急诊输液中心等区域的急诊急救一体化服务模式。目前,该科室年均接诊患者28万余人次,派诊2.1万余次,救治危重患者6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8.82%。
“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各科衔接不畅的‘中梗阻’。”顿少志说,患者入院后直接被送往导管室接受手术,大大缩短了院内周转时间。目前,该院每月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60名,入门到导丝通过(D2W)平均时间由40.2分钟缩短至35.5分钟。
中西医协同的优势,在院内抢救中亦有体现。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降温灌肠、中药塌渍、擦浴、耳穴疗法等集束化中医治疗方案应用于危重患者救治,在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方面疗效显著。
患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的老苏曾在该院急诊就医。病情危急时,该院重症医学科用西医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维持老苏生命体征稳定;疾病治疗时,重症医学科采取服用安宫牛黄丸、针刺促醒以改善神经系统,用手浴、足浴以改善四肢微循环,用宣白承气汤鼻饲、灌肠以改善肺顺应性……经过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苏没有落下任何后遗症。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集束化中医治疗方案发挥着独特作用,尤其是在意识障碍促醒,以及改善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任献青表示,该院将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更为广泛地应用,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院后康复——
“横到边”协同“纵到底”
“临床给予生命长度,而康复赋予生命宽度。”在郑州人民医院(北院区)康复治疗部,刚进行完运动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老赵感慨道。入院时,他浑身僵硬、言语不清。现在,他不仅能独立行走,而且可以流畅地表达。
自2024年9月老赵被郑州人民医院(总院)神经内科收治起,康复治疗就贯穿其诊疗全过程:入院后,老赵开始进行每日失语症治疗、构音障碍治疗、良肢位摆放训练等;半个月后,老赵病情稳定,在总院安排下,被转至北院区进行康复训练。目前,该院康复治疗部140个床位入住率达100%。
康复治疗部的对面是高压氧治疗中心,里面整齐排列着医用高压氧舱,各种监测仪器闪烁着指示灯,实时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
不久前,59岁的气体中毒患者老李被紧急转诊而来。彼时,老李重度昏迷、肾衰竭、血压极不稳定。危急之下,老李被推进了医用高压氧舱。
高压氧治疗、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经过多科室联合施救,老李在第5天恢复自主意识、第10天完全苏醒、第12天下地行走。北院区重症医学科、昏迷促醒中心主任王小雯说,以重症医学科牵头做昏迷促醒是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改善患者预后的有益探索。2024年1月至10月,该中心患者昏迷促醒率达44%,主要承接各院区急危重症术后患者。
在北院区康复医学部,同样从总院转诊而来的一名伤者正在床上进行康复训练。不久前,他从三层楼高处踩空坠落,致使前后盆骨骨折。“住院一个月了,我已经能自己坐起来了。”说起康复治疗带来的变化,他对主管医生高亚茹一个劲儿地夸赞,“在医生专业的指导下,我现在每个动作都能做到位。相信过不了多久,我就能靠助行器下地了。”
“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中,北院区承接各院区转诊而来、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形成了从急救抢救、疾病治疗到康复护理的完整医疗服务链条。”北院区执行院长刘永瑞介绍,目前,康复医学部约80%的患者由各院区转诊而来,年均康复出院患者约1700人次。
以总院承接急危重症患者、以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接术后康复患者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是该市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缩影。至今,郑州市已完成15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网格化布局,“横向”实现市域全覆盖,并逐渐辐射周边地区;“纵向”构建覆盖院前急救、急诊抢救、院后康复的完整服务链,进一步向康复治疗延伸。
“未来,全市将进一步强化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化急救站点布局、缩短急救半径,推进急救信息化建设、提升调度精准度,完善急救网络协同、提高转运效率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为市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卫林说。
中原网
中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