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郑州原有两个水库,常庄、尖岗和一个郑州自来水厂,已不能满足郑州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公安部门统计市区人口加流动人口85万人,郑州闹水荒,当时的市政府即市革委,作出决定,自打机井供自己工业用水,在邙山下黄河边建三级提灌站。
1970年7月1日,邙山提站正式开工,但因财政困难,市生产指挥部财贸组财政预算要1000多万元,省里只给200万元,于是时任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王辉想到“民办公助”这个办法,老百姓修渠,每天每人补助饭钱5毛钱,不给工钱。尽管如此,郑州各界仍十分积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古荥、石佛、沟赵、祭城、柳林、南曹、须水等10多个公社的数千农民,加上驻郑部队军人等,参建队伍最多时有4万多人。
1970年,下放到这里的王仁民和“斗批改”市直机关干部近百人,开始了建三级提灌站的工作,主要是在邙山脚下挖沙贮水,种树绿化邙山。
从邙山脚下到陈五寨大坑,长达24公里的施工工地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很多参加建设者自带工具、灶具、干粮,吃住在工地,不计酬劳,“义务劳动”,这其中有一部分读高中的男女同学。还有男女青年在工地举办婚礼。因当时条件所限,偌大的工地,没有铲车、挖掘机,没有自卸车、起重机,只有几辆拖拉机可用。在大型施工机械紧缺的情况下,参建军民更是不怕吃苦,用人抬肩扛,马车、驴车拖拉等原始方法作业,忍受高强度的劳动。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工地还出版了小报《邙山宏图》,以鼓舞士气。
从渠首到西流湖长达24公里的干渠,兴建了大小工程138处,参加此次工程建设的劳力达到了200多万人次,这在郑州的工程建设史上,堪称规模空前。
富海说郑
郑州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