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先快后慢、从“有没有”到“强不强”“好不好”,这本是任何一个大型经济体演进的必然。

中国的挑战在于,这一原本应该比较平滑的转型,刚巧碰到了国际上的“去全球化”、国内的房地产严重下行和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再叠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和传统投资模式伴生的地方高负债,因此显得更加沉重。

虽然经济中有不少结构性亮点,但无法消解整体压力的拖累。而且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久。

如果是看全口径的地方债总量之大,看内需不足、内卷过度背景下的资本回报率之低,问题实在难解。觉得太难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几十年中国收获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收获大还是代价大?这样想的时候,心气就会平复很多,就会和自己和解。因为几十年所见的城市变迁、产业变革和生活变化告诉我,我们已经有了历史性的跨越。

以制造为例,中国创造了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30%,连美国都非常希望制造业能回流。当然是巨大的成就。但从昔日的“血汗工厂”和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横行,到今天还占世界1/3比重的碳排放和普遍的行业内卷,代价也巨大。

可是,基于中国自然资源薄弱而人力资源充沛的禀赋,不走这条路又有什么路好走呢?

再说城市化。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2000年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狂飙突进的房地产掉头向下,很多地方的财力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大多数城市的困难其实都类似,硬币的一面是不投资就无法发展,尤其当初方方面面的基础很薄弱,投资拉动的效应很明显,于是形成了依赖;但在硬币的另一面,这种效应是边际递减的,在产业端也容易形成同质化和过剩。资是投下去了,而债很难还。

债务是中性的,从全球看,大部分经济体的宏观负债率都在增加。中国还要发展,还要举债。真正的问题可能已经不是“能不能把债还清”,而是——钱都花在哪儿了?产生了怎样的外部性?今后该如何更聪明、更高效地花钱?

资料中的盐城印象

11月中旬,有机会随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博士团到江苏盐城调研,这是一座我从未去过的城市。去之前看了当地一些资料,初步形成的印象是——

1、盐城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2023年GDP为740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38位;人均GDP为11.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8.93万)高24%左右。

2、在“苏大强”江苏的13个地级市中,盐城GDP位居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之后,排第8。

3、盐城的财政实力在江苏处于中游(6/13),财政支出对转移性收入仍存在依赖。

4、盐城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11.0%、40.3%和48.7%,规上工业企业4000家左右(对比苏州有1.3万家),A股上市公司7家,市值在50亿元以上的2家,50亿以下的5家。

5、盐城在2022年提出着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23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为工业发展主抓手。

2023年这23条产业链规模超7000亿元,占全市规上比重达85%,同比增长近20%;“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超30%;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分别跃居全国城市的一、二、三位。但在整个中国的“新三样”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的情况下,盐城也有一定的挑战。

“盐城很努力,产业做得有声有色,但有些投资难达预期,这也是中国城市的普遍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我来到盐城。

亲眼所见的五个“没想到”

盐城得名于“盐”,战国时这里的人民就“煮海为盐”,后来为方便海盐运输,又开凿了河道。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在此置县,名“盐渎县”,渎即运盐的沟渠。东晋时改称“盐城”,取“环城皆盐场”之意。唐宋时,“淮盐出,天下咸”,以盐城为中心的淮盐产区的盐税占全国盐税的一半。明清时,“盐利丰厚、贾人争趋”,比邻盐城的扬州成为“富可敌国”的“盐商之城”。

至清末,因滩涂淤长的速度太快,历代所设盐场离海越来越远,难再以盐为生,人们开始废灶兴垦。1916年冬,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张謇在海门、启东等地动员了3500多户、18000多人,到盐城的滩涂种棉花。至1921年,移民盐城的人口达10万以上,至1940年前后达30多万人,占其时盐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市领导向我们介绍,盐城有四色,红色代表英雄之城(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白色代表海盐之城,蓝色代表海洋之城,绿色代表生态之城。盐城对投资者也有四句话,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一诺千金,亲清有加。

在盐城参观调研不到三日,我好几次情不自禁,“盐城,我来得太晚了!”

第一个没想到,是盐城这么大。

它的土地面积有1.77万平方千米(含沿海滩涂面积4500多平方千米),在江浙沪皖长三角所有城市中最大。由于盐城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在以每年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其面积还在不断增长中。

第二个没想到,是盐城这么近。

从上海虹桥坐高铁,10点51分开,12点42分到盐城站,不到两小时,过去以为很远,像温州一样远。

第三个没想到,是盐城菜这么好吃。

可能因为我是北方人的缘故,觉得上海、苏州、无锡的味道偏甜,越往北甜味越少,到盐城刚好合适,再北又咸了。“吃在盐城”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但我们博士团30多人在大纵湖吃午餐时,普普通通的青菜、螺蛳、豆腐,还有白虾,大家都说“想不到味道这么鲜”。尤其大纵湖的清水大闸蟹,因水质常年保持II类标准,清冽甘甜,水草丰茂,故肉质丰嫩,且带甜香,雄蟹脂白如玉,雌蟹脂如黄金,毫不逊色于阳澄湖大闸蟹。

第四个没想到,是盐城这么美。

盐城属苏北,自然风貌以壮美为主,但也不乏水乡人家的柔美。

我们去的几个景区,位于亭湖区的丹顶鹤保护区,是全球最大丹顶鹤越冬地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有400到600只野生丹顶鹤选择到此越冬,光是保护区核心区的面积就有大约35万亩;位于大丰的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万亩左右,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数量有8200多头,其中野生的有3500多头;大纵湖,水天一色,芦荡青青,总面积30平方千米,秋冬之季为候鸟天堂,“百万水鸟飞平湖”,场景蔚为壮观。

到盐城第一天晚上我们夜游了串场河。虽然盐场早已不复存在,但唐代开始挖建的运盐河道——串场河仍在奔流。登上游船,一路景致,岸边不时出现演艺活动和灯光秀,如游在画中。行到终点,望见一座名为“串场之眼”的商业综合体,横跨串场河的东西两岸,整体造型如一弯“城市之眼”。我们恰好赶上了音乐喷泉时间,水色光影,美不胜收。

再往前,是一条800多米长、分布在河两岸的“欧风花街”,一街一世界,一店一风情,7座人行桥均以“花”为媒,白日花色分别为红橙黄蓝粉白紫,晚上则以灯光做亮化,营造出24小时繁花似锦的景象。走出花街,看到几队阿姨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小广场上跟着录音机播放的音乐翩翩起舞,导游说她们还参加过正式的晚会呢。

我们没来得及去位于东台的黄海森林公园,据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生态园,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森林,总面积6.8万亩,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4500个/立方厘米。

第五个没想到,是盐城和上海这么亲。

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从盐城的大丰划出一部分滩涂荒地,作为垦区隶属上海,用以安置和改造上海解放后的失业者、无家可归者。1968年,10万上海知青又到大丰垦荒辟壤。如今,大丰境内的上海市属农场辖区,面积有307平方千米,由光明集团管理,是上海的“最大飞地”,也是上海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

这里顺带说一句,2023年盐城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0.6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的粮食、1%的生猪、2%的蔬菜、2%的水产品、3%的鸡蛋。

我2004年从广州到上海工作,做财经媒体20年,第一次到盐城,确实太晚了!

经济账与生态账、民生账

我们在盐城的所见,和在中国很多城市的所见,其实有一定相似性,就是如果你从未去过,一去,往往会刮目相看,觉得其面貌和国外发达的地方并无多大差距。

如果到这些城市的规划馆看照片,今天和几十年前比乃是天壤之别。我们博士团的同学走南闯北,国内外都去过,大家聊起来都觉得中国城市的硬件已相当不错,服务也提升很快。

拿盐城来说,它1978的GDP不到20亿元(18.57亿),1990年过了百亿(104.41亿),2005年过了千亿(1061.58亿),2012年过了3000亿(3097.19亿),2023年过了7000亿。钱没有白投,基建大改观,环境大变样了。城市的美化,单算投入产出比,可能难以平衡,但它带给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无法用数字衡量。

大海沙洲,雄奇壮阔,湖泽河港,纵横交错。2019年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盐城也是中国首个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城市。

要保护好这一方水土、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是要投入的。比如自大纵湖生态岛试验区2022年列入江苏省“生态岛”建设实施计划后,先后两批次共退出围网围垦养殖394户,退出养殖水面1.8万多亩,同时还深入实施了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湖区清淤四大生态保护工程,通过适度放流来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这次我们在大纵湖景区听说,现在从山东、河南、河北来旅游度假的客人增加了不少。过去他们到南方比较多,现在到盐城,交通很便利,自然环境也很好,而且更实惠。这里的东晋水城开元名都度假酒店,有500多套房间,节假日经常满房,我们去的这天满房率也有70%多。

2023年,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3.4%,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全省最优、全国前列,国省考和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盐城有一句口号“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抬头见蓝、四顾尽绿”的环境是其重要支撑。近者悦,远者来,这就是好环境带来的外部性。

地方发展要算经济账,经济账是大账,也要算生态账、民生账。统算一下,我们对地方“把钱都花到哪里了”的疑虑就会缓解。我是相信子孙后代一定会背负我们留下的债务的,不过他们或许会说:“前人把不少钱花在生态上,留下了不错的环境,他们也不容易。”

产业究竟如何发展?

GDP不是万能的,没有GDP又是万万不能的。今天各个城市的发展,很重要的政绩还是看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的能耐。尽管GDP排名往往忽略了城市之间的先天条件和产业特征差异,并不一定科学,但一个地方没有强大的产业能力,发展就很局限,这是肯定的。

在盐城,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招商引资气氛。座谈会上,听到谁发言说可能落地个项目,领导就特别在意。盐城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显然,项目投资对地方发展还是关键。

我们参观了位于盐都区的东山精密产业园,位于射阳港零碳产业园的亨通海能公司,看了盐城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的一些材料和媒体报道,对于一个地方究竟如何才能发展好自己的产业,有了一些认识。

1、营造天时地利的大环境,是做好产业的大前提。

2019年底,国家公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盐城成为中心区的27座城市之一,也是苏北唯一一个被纳入的城市。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韩(盐城)产业园、淮河入海水道、滨海中海油LNG及外输管线等一批重要事项和重点工程列入国家规划纲要。

2020年底,盐通高铁(盐城-南通)开通运营,中国沿海铁路大通道实现南北贯通,盐城、上海两地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形成了两小时高铁交通圈。这种天时地利极大地提升了盐城和周边的连接力,使盐城从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区位跻身为一个重要节点。此时,盐城的优势(如工业用地充足、成本较低、拥有五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等)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当然天时地利不是靠自己就能拥有的,但如何把自己置于更高维度、更大空间去考虑资源的更优配置,地方同样能做很多文章。

2、基于最具特点的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群和生态,以产业格局带动企业投资和项目入驻,是做好产业的长久之策。

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582千米)、最大的沿海滩涂,沿海风能资源丰富,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

盐城的太阳能资源也很充足,一年365天有300天都是晴天,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在1200小时左右。盐城待开发的“风光”资源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因农业发达,盐城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达700万吨,又有着优质的生物质资源。这些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得天独厚,“盐城发展看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在盐城”已然成势。2023 年,盐城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额和装机容量分别突破1700亿元和1300万千瓦。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先行先试了3个零碳产业园区,完成了首期绿电专线及变电站间隔改造,实现绿电规模接入;集聚了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54万千瓦,占全国的14.9%,全球的7.4%,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1050万千瓦,居全球城市首位。今年1-7月,盐城的新能源发电量占江苏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5%,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的接近65%。

把握住了产业级别的大机会,就能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化发展。如风电装备,盐城有规上企业40多家,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的40%以上。又如光伏产业装备制造,盐城有规上企业70多家,包括行业前10强中的8家,还有一大批配套领军企业。这些企业集聚在各个专业化园区里,紧密联系,分工协作。

除了绿电,盐城还在积极挖掘冷能、绿氢、绿醇等多条新能源赛道。今年6月30日,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实现机械完工,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全面建成。该工程包含6座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使整个“绿能港”的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可满足千万户家庭8个月的生活用气,保障长江经济带的能源安全。

3、遵循生产力转移的规律,当好承接者,是做好产业的必由之路。

我们参观的东山精密产业园,总部在苏州,从上世纪80年代苏州东山镇的一家小型钣金和冲压工厂,发展成排名全球前三位的柔性线路板和印刷电路板企业。

东山精密近年来从金属结构件入手,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行业赛道,在盐城落地的产业园主要生产电芯结构件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亨通集团总部也在苏州,是通信光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国家创新型企业,是全球光纤通信三强之一。它将亨通海能项目放到了射阳港,主要生产中、高压陆缆、海缆等产品,全部投产后可年产海底电缆900千米,中、高压陆缆2500千米。

生产力转移是有一定规律的,我猜测东山精密和亨通集团将一部分需要发展的新业务从苏州移到盐城,肯定有用地和成本方面的原因。而盐城倾力将它们引进,价值也极为明显:

首先,它们是成熟企业,有订单,业务稳定,不像某些“网红”“独角兽”,波动性很大;

其次,它们更像是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也代表着新质生产力。

如东山精密的工厂,因为用传统设备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不断迭代更新的需求,所以引进了14条4680盖板自动化生产线、400台CNC加工中心、60台全自动机械手臂等新设备,以满足加工精度和尺寸适配要求,确保结构件与电芯的完美配合。

又如亨通海能,它打破了国外对高端海缆市场的垄断,开发生产出世界首条最高电压等级——500千伏交联直流海缆。同时在220千伏海底电缆生产时,可以实现单根31公里无接头,大幅降低了敷设和运行风险。特别是500千伏海缆,输送容量大、输电距离远,有助于国内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容量迈进。

不少城市在产业发展上总希望干新的、前沿的东西,其实,牢牢盯着传统优势企业,承接它们的产业转移,特别承接它们的新业务,才是成功率高、稳中求进的好路径。

4、内生型的创新企业家,是引领产业未来的关键。

无论是高举高打新能源产业,还是引进东山精密、亨通集团,我们看到,盐城发展产业的起点和水平都很高。但所有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几乎都不是盐城本地孕育出来的。

我始终认为,内生型的创新企业家群体的涌现,才是引领产业未来、且生生不息的关键。硅谷如此,深圳如此,宁波如此,苏州如此。查资料,我发现在盐城排名居前的民企,主要是外来投资的。这一方面说明盐城确实有吸引力,但也表明盐城还需要在营造企业家生长的环境方面更加努力。今日小树,未来可能是参天大树,环境很重要。

我的盐城朋友告诉我,盐城是出过杰出企业家的,他就是悦达集团创始人胡友林。他生于1950年,贫苦农家出身,12岁时父亲病逝,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但就是他日后创建了苏北第一家上市公司、苏北第一家企业集团、苏北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苏北第一家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他成功引进了德国知名内衣品牌黛安芬,本世纪初他又与东风、韩国起亚共同组建了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把汽车和纺织培植成当年盐城的两大支柱产业。2003年被确诊为肝癌后,在一次手术期间,因为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项目还没有通过备案,他晚上9点还从医院偷偷跑出来,与政府官员一起去拜访相关的专家和领导……2009年,终于不幸辞世。

胡友林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拼搏与创新精神,大概就是历史上盐商的精神吧。

结语

行行都在卷,处处都作难,事事都不易。

中国的城市和城市的产业该向何处去?我在盐城的体会是:

问题不能回避,压力不能躲避,但心态上,不妨对自己好一点:毕竟这么多年,经济有过长周期高增长;

生态环境不仅守住了,而且变得更好了,体现出了好的外部性;

在产业上,该抓的大机遇抓到了,该接的产业转移接住了,富有想象力的长三角融合也融进去了。

我想,很多中国城市大致也会有同样的历程和体验。

现在真的挺难,“卷”已是一种常态,一时也改变不了。既如此,真的要看大一点,看开一点,有一些平常心,要相信自己,拼搏不一定成功,不拼搏一定不能成功,拼搏了没有成功也无需过度苛责,只是要吸取教训,把握规律,再去拼搏。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靠韧性、坚持、团结和价值创新,难关终能越过。

盐城让我有了一些,对中国走过的道路的新思考,舒缓了一些心绪。我也祝愿踩着大风口的盐城,终有一日,能成就大风流。

 /// END ///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秦朔朋友圈

秦朔,媒体人、原《南风窗》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人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