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佳怡
编辑/张晓
三季度,拼多多依然是各大电商平台中增速表现最好的一家,不过季度报告发布后,拼多多股价的受挫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发布三季度财报的京东和阿里。
11月21日发布2024年三季度财报后,拼多多美股盘前股价迅速下挫,跌幅一度达到15.87%。
与上个季度管理层的悲观指引带来的股价震荡下跌不同,这个季度,拼多多的股价下挫,更多来源于营收、利润增速的双下滑。
三季度拼多多收入993.54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028.34亿元,增速为44%,继续放缓。今年前两个季度,拼多多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31%、85.65%;
图/拼多多三季度财报
利润端,拼多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49.81亿元,同比增长了61%,但也放缓了,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是246%和14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当季拼多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74.59亿元,同比也增长了61%,这个口径下利润增速也是放缓的,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别是202%、125%。
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管理层表达了跟上个季度类似的观点:
拼多多执行董事兼联席CEO赵佳臻提到,拼多多认为“收入增长的放缓是必然的。”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也说,从长远来看,拼多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略有波动,甚至是下降。
将二、三季度拼多多增速的下滑和管理层的表态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拼多多接受了自己可能无法持续维持高增速这一事实,也开始主动降速——它比之前更加谨慎地探索跟商家的利益平衡、正视自己的不足。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拼多多已经进入了高度不确定性的发展阶段。
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Temu在模式探索上的遇阻,来源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来源于市场围绕拼多多的争议,还来源于行业对低价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Temu降速:增速放缓、监管不确定性加强
Temu在2022年9月正式登陆美国市场,至今两年,一直是带动拼多多业绩狂奔的核心动力。
拼多多不在财报中详细披露Temu的业绩,但Temu带给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的拉动效应显著。2023年,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41%。
不过,今年以来,Temu的增速或也已经放缓。
按海豚投研的测算,今年二季度,Temu的收入环比增速大约在10%上下,三季度的环比增速可能也不超过10%。
再结合此前华泰证券在一份研报中的测算,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Temu的环比营收增速分别是47.11%、18.42%。
图/华泰证券
从过去两个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管理层的发言来看,Temu营收增速的下滑,应该在拼多多预期之内。
早在上个季度,拼多多董事长兼联席CEO陈磊提到,随着业务发展,拼多多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加速,Temu的业务经营受到非正常的商业因素干扰也在变多,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了,而“这些将不可避免地给未来的业务发展带来波动。”
拼多多口中的“非正常商业因素的干扰”,主要体现在,在不同的地区,包括Temu在内的跨境电商玩家,可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监管政策。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上半年以来大力推进的半托管业务,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提前应对潜在的监管风险,因为此前全托管的小包空运模式,已经面临着较高的监管风险。
而且在美国市场,特朗普当选后,针对跨境电商设立的限制政策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华创证券在一份研报中预计,2024-2025年,美国市场占Temu全球GMV的占比,分别为35%、32%。
在更多市场,Temu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强。
比如Temu在10月开始上线越南市场,并且营销激进,包括上线之初推出包邮和最高90%折扣的购物优惠、高达30%的佣金等等。但本月初,越南当局要求中国跨境电商平台Shein和Temu在11月底之前向政府注册,否则将被暂停所有的服务、商业与广告活动。
再比如,10月份,印度尼西亚下令谷歌和苹果将Temu从应用商店中移除,以保护该国自己的零售商。此前,Temu曾三次尝试向印尼法律和人权部申请注册商标,但都被拒绝了。
同样是在10月,欧盟委员会也对Temu展开了正式调查,原因是后者被指控不遵守欧盟《数字服务法》(DSA)和产品安全标准。
以上种种都说明,无论是已经进入的市场还是有待开拓的新市场,Temu面临的潜在的监管风险都在加大。
模式、竞争、平台生态,Temu的长期挑战
除了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Temu面临的实际挑战可能更多。
首先是模式挑战。
晚点LatePost日前报道,Temu在考虑推出第三方平台模式,像淘宝一样,商家自主选品定价、开设经营店铺,发货到海外,平台收取交易佣金。
Temu此举背后,今年3月上线半托管模式以来,拼多多对此寄予厚望,但大半年过去了,Temu半托管业务的进展不及预期。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一位Temu人士说,内部对半托管业务的期待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一定要做成也一定能做成。”
为此,Temu前后派出了多位一二级主管带队,组建了近一千人的招商队伍,希望在今年将商品供给数量提高一倍,带动半托管业务为Temu贡献2024年三分之一的GMV。
但Temu半托管业务的进展没那么顺利。截至今年10月,在欧美两个大市场,Temu半托管招募的商家和商品数量都未能达到原定目标。
第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也在持续加强。
按华创证券的预测,2024-2025年,美国和欧洲市场,将为Temu贡献超过70%的GMV。
具体来看,2024年,美区和欧区的GMV贡献占比将分别为35%和42%,合计贡献77%的GMV;2025年,美区和欧区的GMV贡献占比将分别为32%和38%,合计贡献70%的GMV。
图/华创证券
但在这两个市场,Temu面临的潜在市场竞争,都在朝着更加激烈的趋势演进。
在美国市场,SHEIN现在甚至可能已经不是Temu要提防的第一个对手了,此前The Information在报道中指出,面对Temu的挑战,SHEIN最终决定回归其核心业务,将更多精力放在品牌商品以及时尚产品上。
新的对手是亚马逊。前段时间,亚马逊正式上线了低价商店“Amazon Haul”,并在11月13日开始向美国部分客户开放。这是亚马逊今年6月就提到的计划。
援引亿邦动力网报道,“Amazon Haul”类似全托管模式,采用邀请制的招商方式,订单由亚马逊在中国运营的仓库进行履约配送,卖家只需要负责将商品发送至亚马逊的国内仓库。
此外,“Amazon Haul”主要提供白牌低价时尚、家居和生活用品类目商品,首批开放的商品覆盖了服装、家居、美妆、电子、配饰、办公用品、厨房用品、运动用品、园艺用品等9大类。
“Amazon Haul”的推出,是亚马逊对Temu和SHEIN的反击。华尔街日报今年早些时候就曾报道,有知情人士称,亚马逊已经将SHEIN和Temu视为比沃尔玛和塔吉特等零售商更大的威胁。
再到欧洲市场,Temu面临的竞争形势也在日益复杂。
ChannelX发布的欧洲电商市场报告显示,亚马逊和eBay分别占欧洲流量的17%和14%左右,紧随其后的是AliExpress、Allegro和Etsy等电商平台,流量份额都在个位数。
当然,更早一些,CBCommerce.eu公布的欧洲十大跨境电商平台排名中,Temu和SHEIN也位列其中——Temu排在第五位、SHEIN排在第八位。
但在不确定的监管风险和更多的对手面前,Temu能否在欧洲市场吃到更多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Temu面临着平台生态建设的长期挑战。
2023年四季度以来,Temu与平台上跨境商家间的冲突一直没停下来过。
期间,7月30日,“拼多多旗下平台Temu惹怒卖家”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当时,数百名Temu的商家去到Temu广州总部维权,称因售后问题被平台罚款和扣除“售后预留金”,金额在几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
拼多多当时向中国证券报回应:“平台不会去赚商家违规罚款这个钱,罚了也是赔给消费者。”
很多商家不这么认为。财新网此前在一则报道中指出,有多名Temu的商家表示,他们的商品在进入Temu仓库时,需要通过平台的质检或抽检,但这些通过Temu把关、质检的货物,最终仍然可能带来罚款。
他们同时也提到,Temu的售后罚款并不说明具体的质量问题,也没有客服和客户的谈话记录、问题商品照片等处罚依据。
某种程度上,Temu对跨境商家的“重罚款”,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牵扯的是更错综复杂的因素——Temu对极致低价的追求和商家利益间的矛盾、基于“仅退款”服务的跨境商家的权益与消费者权益间的矛盾,等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从全托管模式到半托管模式,客观来看,跨境电商平台的确实现了平台服务的多元化、品类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效率。
图/ 华创证券
但目前这两种模式共存的情况下,对全托管商家而言,一来平台掌握着高议价权,二来平台流量在加速向半托管商家倾斜,这些都挤压了他们生存空间;
对半托管商家而言,平台“仅退款”政策和退货率等等,也在增加经营成本,侵蚀利润空间。
换言之,不论哪种模式下,平台和商家间的利益博弈都会长期存在,如何探索出平台跟商家共赢的方式,让商家也能赚到更多钱,是Temu需要持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主站营收、利润双下滑,拼多多正视不足
拼多多的营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收入,另一部分是交易服务收入。
三季度,拼多多营收增速放缓,主因是交易服务收入的增速下滑更显著。
本季度拼多多在广告上的营收增速虽然也下降了,但幅度并不算大,从上个季度的同比29.48%,下降到了24.35%;但交易服务收入,却从上个季度234.15%的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到了这个季度71.52%的同比增速。
对于交易服务收入增速的大幅下滑,海豚投研在分析中指出,问题更可能出现在主站的佣金收入上。
其认为,拼多多三季度对商家端的一系列补贴,或导致市场低估了这些补贴政策对佣金收入的冲减。
在这背后,三季度以来,拼多多的一个重要动作,是开始加大力度完善商家生态。
具体举措上,拼多多先是推出了“百亿减免”计划,推出了“服务费退返”“保证金下调”等等政策;后来又启动了“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官方称将投入100亿资源包来优选具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质品牌,提供从产品到营销、运营、供应链的全链路支持。此外拼多多还推出了“电商西进”等举措。
长远来看,拼多多围绕供给侧的这些支出,或将成为接下来的一个常态。从拼多多的三季度报,以及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的发言来看,管理层长期投入的决心也比较坚定。
“未来,我们还会在这个方向上做更多长期的、有意义的投资。”赵佳臻如此说道。
拼多多的这些举措不难理解,某种程度上,现在的拼多多已经在主动降速,回过头去正视此前快速扩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三季度拼多多在平台合规和治理体系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但摆在拼多多面前的一个挑战在于,其围绕商家生态的重投入和建设,可能才刚刚开始——它当然应该做这件事,甚至,更晚做这件事让难度也加大了。
过去两年时间里,在拼多多“低价”裹挟下,从阿里到京东到抖音电商,都不得不加大价格内卷,既是防守也是出击。
但经历过这场轰轰烈烈的低价试验后,各家的动作已经开始有所分化,他们意识到,拼多多的增长方法,可能不适合所有平台。
这背后对应的是,拼多多从下沉市场起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低价就是它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平台主导的“低价”导向下,拼多多的商家生态相比之下也会更加脆弱——因为平台在倒逼商家提高质量和服务,但把价格降下来,同时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平台无形中更偏向消费者了。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在社交媒体上,从商家到消费者,围绕拼多多的争议从未停下来过。
比如前段时间,某知名网络大V公开发文,控诉拼多多放任平台盗版商家;再到这几天,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也表达了对电商价格战的指责,他认为,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让价格体系不断下降,这不仅仅是劣币驱逐良币,更是一种产业导向,对中国品牌和产业是一种巨大伤害。
从拼多多的三季度报来看,找到低价之外的新的驱动力,也在变得更加迫切。
该季度,在市场环境疲软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长了40%,与前面两个季度几乎维持了同样的同比增速,但如我们上文所述,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在大幅下降。
从管理层的发言来看,中国电商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拼多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赵佳臻提到,随着市场的经营模式更加多元,竞争也进一步变得激烈,在应对某些变化时,拼多多团队的逐渐老化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可能也会导致拼多多错失一些宏观机会。
“比如今年以来对一些行业和消费有很大利好的拉动作用宏观政策,我们的团队受限于第三方平台运营的历史能力局限,没有充分把握好这些宏观政策红利,导致我们为了维持同样的商品竞争力,需要平台给出远比其他同行高的巨大成本,这也必然会影响拼多多平台当下以及后面一段时间的盈利水平。”他如此说道。
综上所述,对当下的拼多多而言,从主站到Temu,从市场竞争到市场不确定性,拼多多的降速,既有被动因素,也有主动因素。
客观来看,拼多多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稍微慢一点,也未必是坏事,毕竟就算现在增速放缓了,它依然是表现最好的中国电商公司。
但迈入高度不确定性的阶段后,如何在国内、海外双线市场都提供更健康的平台生态,进而建立起长足的竞争力,将是拼多多的长期挑战。
听潮TI
听潮TI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