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郑州、来到河南,就好像来到了诗歌的源头。”11月19日,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开幕前夕,来自国内诗词领域的多位文化学者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观看《苏轼的河南》《曹操的麦田》等精彩剧目,感受诗意中原的文脉绵长、守正创新。
作为河南籍诗词学者,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追完一幕幕文化大剧后,感触很深,“河南厚重文化的滋养赋予诗词以生命力,通过创新性转化和表达,让剧中诗词走出书卷,融入现代生活,更具烟火气,生动体现了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脉相承。”
大河之南,斯文在兹。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河南是诗歌的厚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出自河南;《全唐诗》2200多名诗人中,河南籍诗人达350多人,约占总量的六分之一;《唐诗三百首》中所选的76个诗人中,河南籍诗人有25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文化中原,如诗如歌。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脉中更是流淌着诗情画意。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21首《诗经·郑风》唯美浪漫的爱情诗,至今仍在溱洧河畔回荡。
灿若星辰的唐代诗坛中,众多名垂文史的大家情系郑州。出生于巩义的诗圣杜甫,曾在大唐边塞的深夜,写下千古名句,想念着中原故土;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韦应物由洛水乘舟经巩县(今巩义)入黄河,将沿途的风光与心绪倾注于诗句之中;诗人李商隐以深情绵邈的诗句,道出故土荥阳的优美意境;同样作为荥阳人的刘禹锡,用灵动诗句描绘出家乡美丽风光。
众多具有辨识度的诗词意象,同样呈现郑州诗歌文脉之绵长。从李白的“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到欧阳修的“云随高下起,路转参差碧”;从李商隐的“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到王世祯的“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诗书里的郑州,其实就是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和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感叹。
文韵承古今,诗意在中原。作为“天地之中”的郑州,自古至今,无数出生或游历于此的诗人落笔颂扬,诗意已深植在这片沃土之上,融入百姓生活之中。
如今,漫步郑州,涌动的诗意同样可触可感。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郑风苑、白居易故里、欧阳修公园、黄河文化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浓郁的诗意浸润人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铁·泰和里“唐宋梦华”主题街区等文旅项目,或以观剧形式,或以真人NPC伴游,游客可与杜甫、苏轼等历史人物对话;从商代王城遗址西南城垣拐进顺城街,每晚华灯初上,挂在树枝上的古诗词灯牌亮起,人在街中游、抬头即“诗海”的景致令人沉醉……
诗意中原,文脉绵长。这文脉孜孜赓续,这诗情未曾断绝。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越来越多的人与郑州邂逅,重新发现这座城市厚重与时尚、年轻与古老融为一体的“新表达”。
传承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初冬时节,郑州迎来了又一文学盛事——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作为2024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这一论坛以诗为媒、以文通心,来自全国诗词领域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诗词中的城市书写”,推动中华经典诗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源远流长续文脉,且以诗意共远方。
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