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间,作为国内新生代险企,也是一家赴港上市的保险集团——阳光保险(HK:06963)一口气对外正式披露了三则财务报告,分别是集团旗下阳光人寿和阳光财险今年前三季度未经审议的财务数据,以及截至三季度末主要偿付能力等指标的报告。

2024年前三季度,阳光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09.18亿元,同比增长17.38%;净利润53.17亿元,同比大增53.85%。同期,阳光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为364.97亿元,同比增长8.94%;净利润达9.01亿元,同比下降21.03%。

整体来看,阳光保险旗下的核心财寿险两大业务在今年前三季度取得的业绩表现,依旧延续了此前较为分化的态势。其中,阳光人寿无论是在保费端,还是在盈利端,成绩可谓亮点十足。与之相反的则是集团旗下的财险业务,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漩涡中,不免让人有些担忧。

就在交出这份较为分化“成绩单”的第二天,阳光保险港股股价却遭主力大额抛售,像是对这份“考卷”的无情嘲讽。据Wind数据显示,10月29日,阳光保险主力资金(超大单+大单)净流出1800万元,上一交易日主力净流出645万元环比大幅增加了179.07%。

不仅如此,拉长周期来看,阳光保险近5个交易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2991万元;近20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1.62亿元,其中净流出天数高达17日。

我们不禁好奇,阳光保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其股价又为何不受投资者待见呢?

一、寿险与财险业绩冰火两重天,影响几何?

阳光保险的业务包括人身险和财产险两大板块。

毫无疑问,以阳光人寿为主体的人身险板块是阳光保险最大的收入来源,也是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正如我们开篇提到的,今年前三季度阳光人寿业绩非常亮眼,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投资收益的拉动所带来的结果。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阳光人寿的投资收益率为2.8%,较2023年同期的2.57%提升了0.23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高达6.13%,同比大幅增长了2.53个百分点。

不过,业绩喜人的背后也有一定隐忧,那就是不太令人满意的退保情况。贝多财经研究阳光人寿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时发现,今年以来该公司的退保率居高不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阳光人寿的综合退保率为2.27%,较上个季度增加了0.68个百分点。

具体到产品来看,前三季度退保金额排名前三的产品分别为阳光人寿臻爱倍致终身寿险、阳光人寿附加财富账户年金保险E款(万能型)、阳光人寿臻鑫倍致终身寿险,累计退保规模分别为13.3亿元、14.86亿元、5.54亿元,其中的阳光人寿附加财富账户年金保险E款(万能型)这一款产品的退保率就达到了23.17%。

也就是说,退保金额最高的这三款产品前三季度总计退保规模已经达到了33.7亿元,所占当期总净利润的比重高达63.38%,占比不可谓不大。我们知道,退保金的增长意味着保险公司好不容易赚来的钱,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赔付成本,这显然会抑制自身的盈利能力,需要阳光人寿警惕。

此外,如果按综合退保率划分,年累计退保率最高的是一款名为阳光人寿稳操胜券终身寿险(投资连结型)网销产品,退保率高达74.58%。

再来看阳光财险方面,前三季度该业务虽然保费收入实现稳定扩张,但是净利润却同比降超20%,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综合成本率的上涨,加剧了承保端承压,承保利润在下降。

我们知道,财险业务对一家保险公司的风控能力要求很高,综合成本率是保险公司运营、赔付等各项成本占保费收入的比例,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产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综合成本率为100%时,即代表收支相等,无承保盈利,亦无承保亏损,而如果综合成本率超过100%,意味着险种将出现亏损。

因此,该指标的高低直接考验着财险公司的战略能力、风险定价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控制好赔付率与费用,能够使综合成本率处于较优水平。

而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阳光财险综合成本率为100.07%,较2023年同期的98.66%增长了1.41个百分点,意味着承保亏损。其中,综合费用率同比压降2.23个百分点至31.86%;综合赔付率为68.22%,同比上涨了3.65个百分点,进一步蚕食了盈利空间。

可见,报告期内阳光财险综合成本率的上涨,主要归结于赔付端激增所致,反而在费用成本端有所控制。

究其根源,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是导致阳光财险赔付支出增加的重要因素,进而拖累公司净利润下滑。不可否认,今年我国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频发,而承保客户数上亿级且民生保障类业务较多的阳光财险,自然面临不小的赔付挑战。这也间接折射出,当前公司尽管在费用端努力加强管控,但巨灾风险造成的赔付支出增加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加快探索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做好风险减量工作。

二是,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利能力。

衡量一家保险公司赚钱能力是否足够强大,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重要指标,从股东角度看,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就越稳定,而如果该指标缩减较大,那么意味着赚钱能力不足,对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而我们却发现,今年前三季度阳光财险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均有大幅下滑。其中,净资产收益率为5.44%,同比下降2.43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降至仅有的1.61%,同比缩减了0.54个百分点。

由此,阳光财险的资产收益在今年一直存在下行态势,也凸显了自身所面临的盈利压力。

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截止2024年9月末,阳光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3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6.05%;阳光财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1.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71.61%,较去年均有所上升。

二、上市两年股价震荡下行,经营业绩“开倒车”

自创始人兼董事长张维功成立阳光保险至今,作为一家从财险起家的民营保险服务集团,阳光保险已经走过19载春秋了。

而张维功的创业故事在中国保险业内颇具传奇色彩,其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进入保险行业的,属于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本土保险人。他曾是保监会系统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拥有丰富的保险行业经验和深厚的监管背景,曾先后担任过南京保监办主任、广东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2004年,张维功在仕途一片光明时毅然辞去原广东保监局局长之职,带领5个人的创业团队,从零开始艰难创业之路。经历前期筹备,他以价值观选择投资者,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创业,于2005年7月组建了阳光财险,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2007年6月份成立了阳光保险集团。

凭借深厚的保险行业知识和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把握,使得阳光保险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一颗瞩目冉冉升起的新星,而后顺利于2022年12月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十家上市保险公司,一时风头无两。

阳光保险的上市,本应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光辉里程碑,象征着公司实力的增强和市场地位的提升。但该公司在二级资本市场表现出人意料的十分惨淡。开盘当日股价在盘中一度破发,上市几天后便跌破发行价5.83港元/股,且下跌趋势尤为明显,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

截至2024年11月1日收盘,阳光保险股价报收3.29港元/股,较IPO发行价5.83港元/股累计下跌超四成。再看市值,阳光保险的市值已经由约670亿港元跌至如今的378亿港元,市值缩减了超43%,这显然反映出当前二级市场对于阳光保险自身发展的信心不足。

股价持续低迷,也使得二级市场投资者和公司内部员工蒙受巨大损失。

早在2016年,阳光保险就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向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骨干、关键岗位人员发行及配发4.4亿股内资股,认购价为4元人民币/股,同时根据规定,自公司上市日期起,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份锁定三年。锁定期满,每年度减持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份总量的25%。

这就意味着,员工持有的股票要到2025年12月9日才能卖出。但现实情况我们也都看见了,上市近两年,阳光保险股价不仅远远低于发行价,也早已跌破员工持股计划的认购价,导致参与该股权激励计划的3688名员工面临巨额账面亏损,没能与公司“共享福”,反而已经“共患难”了,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股价与业绩往往互为因果,上市后的阳光保险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开始走弱。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阳光保险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879.07亿元、925.69亿元、1017.59亿元、557.38亿元及599亿元,这期间的保费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5.3%、9.93%、-45.23%、7.47%。

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86亿元、56.19亿元、58.83亿元、44.94亿元和37.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48%、4.7%、-23.61%、-16.82%。

对比发现,在还未上市的前几年中,阳光保险整体业绩呈现出稳步增长向好的趋势,尤其是在2021年,其保费规模一度突破千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也达到历史新高点。

不过好景不长,2022年的上市就像是一把“大刀”,将阳光保险此前增长喜人的业绩突然拦腰斩断,近两年业绩就像是开“倒车”,一步步急速下滑,保费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已经大幅缩减,退回至上市前的水平了。

综上所述,目前手握5000多亿总资产规模的阳光保险,业绩如何重回往日稳增长的态势,从而提振投资者信心,依然是该公司需要思量的重中之重。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目前阳光保险所持有的如高投资收益、偿付能力较充足等“长板”优势依然存在,只不过在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保险市场,对阳光保险下一步战略转型继续加强“长板”规避“短板”,则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后,阳光保险能否打开新局面?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