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谢晓泽个展“历史的琥珀:敦煌藏经洞再想象”,即将于2024年10月26日在坪山美术馆呈现。展览将展出艺术家2017年至今创作的多件作品,其中涵盖纸本水墨、雕塑、装置、VR沉浸式体验等多重媒介。
闻名遐迩的藏经洞位于敦煌莫高窟南区,是附于巨大的16窟门道上的一个小小密室。九世纪的敦煌佛教领袖洪辩——他是16窟的窟主——可能在此参禅。他去世后人们在这里立像储其舍利,此室遂化为洪辩的影堂灵境。过了二百来年不知何人将像移出, 为几万件经卷、文书、绢画、刺绣腾出空间,随即封门并覆以壁画,以致近千年间无人知晓此室存在。直至1900年,敦煌道士王圆箓清理积沙时无意发现此处,英、法、俄、美等国“探险家”闻讯而至,洞中的珍贵文献和艺术品也随之散布到世界各地。建国后敦煌石窟得到妥善保护,洪辩塑像被发现并重归此室,这个洞窟也回复到10世纪的样子。
藏经洞的曲折历史和象征含义深深地吸引了艺术家谢晓泽——如此斗室,却成了中国历史和学术史中纪念碑般的存在。他把藏经洞看成是保存中国文化基因的“历史琥珀”,犹如“时间胶囊”般聚涵了层层历史记忆。他反复访问敦煌,在莫高窟原址感受古与今的交汇。他也阅读了大量历史和宗教文献,发掘藏经洞可能具有的观念维度——从三界九地、曼荼罗到星云图像,这个窟室在他脑中逐渐具有了宇宙模型的意义。
本次展览既是这些调研和思考的成果,也可说是一个长远探索的开始。它的实验性显示为对“百科全书式”体验在两个层面上的追求,一是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哲学思辨的相互启发,一是艺术媒材和视觉形式的扩展和互动。展览中的绘画、雕塑、录像和数字化作品,以其不同的语汇和视觉效果构成多元的感知维度,引导观众体味人类历史和宇宙运动的交汇。
谢晓泽是国际知名艺术家,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讲席教授。
谢晓泽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分别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和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美术硕士学位。作品频繁展出於美国和其他地区的美术馆和画廊,新近个人艺术展包括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的《物证》(2019-20)和丹佛美术馆的《聚焦》(2017-18)。谢晓泽作品得到专业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美国艺术》和《艺术新闻》杂志、《纽约时报》、《多伦多环球邮报》等都曾刊载评论他的展览。作品典藏于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 包括丹佛美术馆、休士顿美术馆、斯科斯岱尔当代美术馆、圣荷西美术馆、奧克兰加州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谢晓泽曾荣获亚洲协会北加州分部“亚洲创变者奖”(2022) 、南京国际美展绘画学术奖(2016)、纽约乔安·米切尔基金会画家和雕塑家奖(2013)、纽约波洛克-可拉斯纳基金会奖金(2003),以及达拉斯美术馆和凤凰城美术馆的艺术家奖金。
2017年美国敦煌基金会在敦煌研究院设立艺术家驻场计划,谢晓泽成为第一位受邀驻场艺术家,期间他开始了聚焦藏经洞的创作项目,在随后的七年中创作了一系列丰富的作品,包括大量草图、水墨纸本长卷、雕塑和装置等,以诗意想像和创造性重构持续探讨记忆和历史的脆弱易逝,以及文化的再生等主题。
巫鸿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哈佛大学名誉博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及该校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王宽成客座讲席教授。巫鸿的研究和策展涉及古代和当代两方面。在当代美术领域中,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策划了80多个展览,包括多个艺术家的个展、主体性群展和双年/三年展。除了为这些展览所编辑的图录以外,他撰写了多部具有影响的有关现当代艺术的著作,包括《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2010, 英文)、《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和缺席》(2012)、《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2014,英文)、《聚焦:摄影在中国》(2017),和《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2022)。
坪山美术馆位于坪山文化聚落北区,是深圳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坪山美术馆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公立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的资源融通,汇聚各方能量,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集活力、包容、创意、互动为一体的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新标杆,为市民群众带来新鲜、多元的文化享受和体验。
前沿关注
前沿关注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