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央行系列措施引领的此轮宏观“宽松”政策组合拳,在股市激起了巨大波澜,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躁动,各方议论评论更是纷至沓来。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令很多人深感意外的刺激政策?后续效果如何?能否使中国经济就此走出困局,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作为经济大省,河南应如何窥测并抓住其中的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将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1.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当前也面临着阶段转换、结构转型和国际局势动荡与外部摩擦系数增大等三大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央早有明确的判断和恰当的描述。用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扼要表述就是:直接表现是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不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也不足,原因是预期不好。预期就业受阻,收入下滑,自我抑制生活支出,消费降级;预期楼市股市低迷,自我抑制投资支出;预期经济未来机会不足,等待观望情绪渐浓等等。所有这些,导致多数市场主体惜支嗜存。统计上表现为商业银行连续数月存款增幅大于贷款增幅,市场流动性持续收缩,无论央行释放多少流动性,都会由于市场主体行为模式而被商业银行吸纳,形成所谓“流动性陷阱” ,并且恶性循环。预期越不好,惜支嗜存行为越强,市场流动性越不足,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越受阻,反过来又影响预期,陷入通货紧缩的怪圈。这就是此轮“宽松”政策出台前中国经济的困局所在。
2.宏观“宽松”是改变预期的捷径
事实上,在此轮宏观“宽松”政策出台前,为走出困局,也曾尝试过多种方式,但效果都有限。比如,为应对民营市场主体的懈怠“躺平”行为,我们鼓励政府花钱,加大政府支出。一个时期内,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都以“专项债”,尤其是以财政为后盾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依托,通过大规模借贷融资,谋划启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甚至中央政府也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地方政府支出埋单。但由于政府投入的多属非经营性项目,难以靠项目自身收益正常实现资金回流,结果造成地方政府债务困境;再比如,为抵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噪音和疑虑,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自己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也十分有限;还比如,保证流动性充裕一直是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主基调,除了降准、降息,央行甚至直接下场购买国债来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似乎也没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直以来,多数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困局在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偏差。导致这种行为偏差的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体制机制中约束微观主体自由决策的因素过多,以及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过多。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排除制度约束,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这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基本精神。但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难解中国经济通缩和流动性不足所造成的燃眉之急。看起来,改变预期,走出困局的捷径还是要依赖宏观“宽松”。
3.此轮宏观“宽松”政策要害在率先启动股市楼市
此轮宏观“宽松”政策由最高层决策推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消费和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方向。
此前,以央行为首的金融部门已经提前行动。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中国证监会主席等各金融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项金融刺激政策。在降准、降息等普惠宽松基础上,针对股市、楼市放出数项超乎预期的“大招”。扼要梳理,主要包括3大类9项举措:一是降准、降息。存款准备金率降低0.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至6.6%),释放长期流动性约万亿元;政策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7天逆回购利率由1.7%下调至1.5%,将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0.3个百分点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2-0.25个百分点。二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首付比例。包括引导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房贷利率水平,平均降幅约0.5个百分点,减少家庭房贷支出每年约1500亿元;首套房和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统一降至15%;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人民银行支持比例由60%提升至100%;经营性物业贷款和房企存量融资贷款展期政策延长至2026年底;研究允许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人民银行可提供再贷款支持。三是首次创设专门针对股票市场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包括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资产质押从人民银行换入高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视情况扩大规模,且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市;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用于支持后者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以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所有这一系列组合拳式大力度刺激政策,都属央行主动作为,要么引导,要么通过降准、质押互换和再贷款,向市场尤其是股市房市释放大量流动性。
10月8日国新办再次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几位副主任悉数出席,主要是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重申政策方向,督促股市房市、就业社保民生、营造营商环境、支持民企国企等政策落实。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千亿级的投资计划,月底前提前下达1000亿元“两重”项目清单和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0月12日国新办将举行节后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预期会推出系列重大财政刺激政策。央行与财政部也就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启动会商机制。
4.政策机遇与建议
此轮宏观“宽松”政策点多面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总体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多种杠杆和多个渠道向市场,尤其是向股市和楼市释放大量流动性;二是放松和减少管制,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经济活动环境。相应地会产生两大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增量流动性大多会成为市场主体收入,让不少人的钱袋子会鼓起来;二是创业激励效应。如果后续政策连续性强,市场化改革跟得上去,中期就能改变预期,激发消费和创新创业浪潮,从而使经济走出通缩怪圈,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在这种宏观“宽松”政策环境中,作为经济大省,河南应该主动作为,结合自身实际,抓住政策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1)抓紧谋划一批与创新和产业化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以承接和引导财政资金流入,启动建设和推动运转。宏观“宽松”政策中,财政首当其冲,且人们期望值很高,预计其可持续性强,力度不小,将陆续释放可观的资金规模。渠道一是超长期国债支持的中央投资项目和定向非定向地方转移支付,二是地方专项债支持的项目。不管是哪类项目,除了保运转和必不可少的基础产业和基础民生部分之外,重点投放领域恐怕应该还是与创新及产业升级相关的项目。因为毕竟此轮“宽松”政策的初衷是解决发展的良性循环问题,而该问题的关键是创新能力提升和由此驱动的产业持续升级。所以,谋划包装创新和产业化相关项目,会最容易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更何况,这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具体说,一是创造充分条件引导中央投资的基础研究项目,如大科学装置、高端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等项目往河南摆放;二是遴选一批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的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功能联合体,谋划包装为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和资金回收能力的专项债项目,加大专项债筹资力度,避免将地方政府拖入债务陷阱。
(2)支持本土有实力的公司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重组形成大产业体系中的龙头集团,并据此培育全国乃至全球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产业集群。此轮宏观“宽松”金融政策中,有支持企业通过借贷融资兼并重组的内容,甚至央行可进行再贷款支持。我们可在研究谋划规划的基础上,遴选若干个有实力、有前景,又相对高端的企业品牌,如电子芯片和传感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等领域的企业,包括宇通、双汇、牧原、郑煤机等信誉卓著,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的老品牌企业,给予重点引导支持,提供最好的营商环境,使其能够依靠市场和自身的力量,成长为实力更为强大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行业众多企业向河南聚集,形成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的庞大产业集群,引领整个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支持引导更多有能力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大幅度提升创业主体在民众中的比例。民营经济促进法和良好营商环境是这次宏观“宽松”政策的重要内容,如果深化改革及时跟进,预计会带来新一轮市场化和创新创业高潮。河南应该借中央政策东风,实施更加宽松的政策,为普通市场主体解绑解困减负,给创新创业者更加自由的空间,促进民间创新创业主体和民营经济发展,形成像江浙、福建、广东那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把河南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和发展水平。
2024年10月10日星期四
明斋观察
明斋观察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