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积劳成疾,双目失明,大多跟着我住在部队。我在军区机关工作时,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够互相照顾。大院里还有几位老太太,都是从农村过来带孙子孙女的。母亲与她们相处很好,经常在一起说说话,不觉得寂寞。

后来组织上让我到山东中部一个部队当政委,妻子当医生,儿子上高中,都是早出晚归,照料母亲就遇到了困难。

我和母亲商量,想让她跟着我到师里去住,母亲虽然担忧儿媳和孙子的生活,但还是答应了。

师里工作很忙,早上慌慌张张吃点饭就走了,晚上才回来。我上班以后家中就剩下母亲一个人了。没有老乡,没有熟人,机关干部战士又不好随便到师政委家里来串门。

家中有一个大电视,但母亲看不见。有一个炊事员,一个公务员,都是一二十岁的小伙子,与老太太没多少话可谈,常常是做好饭打扫完卫生就走了。

我给母亲买了一个收音机,她常常一手拿着收音机,一手柱着拐杖,在小院里走来走去。有时候坐在院子中间那棵山楂树下,一座就是大半天。

 一天外出开会回来,我到母亲卧室里把她扶到客厅,把喝水杯子递给她,问她最近身体怎么样?

母亲说:“很好啊,我啥事都没有,你只管放心干工作。”

过了一会,母亲说我:“再过两天就是八月十五了。咱们河南老家的苞谷该收完了,地里的花生也快收了,不知道今年庄稼长得咋样?”

我说:“明天我打电话问一问。”

母亲说:“现在村里的大枣该红了,房后那棵枣树不知道今年结得多不多?过去一到这时候满树都是滴溜溜的大枣,看着真喜人。一刮大风,树上的枣刮落好多,你和弟弟总是满村跑着去捡落地栆,有时候还往树上撂石头打人家的栆,人家到家里来告状。”

母亲说着说着,眼角湿润了。

我突然感到,母亲是想家了,她整天一个人呆在家中,太寂寞了。 正好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好放假了。我给妻子打电话,让她和儿子放假后过来一趟,一起陪同母亲去外面转转,让母亲散散心,高兴高兴。

距离我们师部五十来公里的青州市,有一个五A级的云门山风景区,山顶阴面有一个摩崖石刻的“寿”字,是明朝弘治年间刻的。

据说它是天下第一大“寿”字,仅“寿”字下面的那个“寸”字就有两三米,人们说“人无寸高”,“寿比南山”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我想带着母亲来这里看看,表达心中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两天以后,我们乘车来到云门山下,妻子和儿子拉着母亲的手,沿着山间石路向主峰走去。

 满山松柏苍翠,云雾缭绕,不时传来阵阵鸟鸣,母亲心情很好。

走了一里多路,来到主峰下面。向上看山势陡峭,布满台阶。

我正发愁母亲怎么走上去,忽然有人喊:“坐轿子吧?前面还有六七百个台阶呢!”

路边停放着三个类似四川滑竿的轿子,两根竹竿中间绑了一个竹藤座椅,几个又黑又瘦的中年人向我们招手。

上山的轿子一个70元。我们准备雇一个,但母亲不同意。

她说:“咱们空手走着都这么累,人家抬着咱们该有多辛苦呀!”

妻子给母亲解释说:“前面山很陡,几百个台阶呢,年轻人走着都喘不上气,你别累得犯病了!”

 一个轿夫赶忙过来劝母亲。他笑着对母亲说:“不累,不累。我们天天抬,习惯了,比你重好多的人我们抬着都很轻松。”

母亲只好答应了。我和妻子把母亲扶到座椅上,妻子怕母亲着凉了,把自己带的外套盖到母亲身上。

轿夫说:“老太太坐稳了,我们起步了。”

母亲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辛苦你们啦!”

前面一位年轻点的轿夫说:“不辛苦!你这是帮助农民扶贫啦!”

两位轿夫很尽心,上台阶时,为了保持母亲座椅的平衡,后面一位把竹竿举过头顶,前面那位尽量弯着腰,前额几乎挨着上面的台阶了。

上到一半的时候,母亲说:“停一下吧,你们歇歇脚再走。”

 轿夫连连说不累。

妻子拿杯子过来让母亲喝点水。

母亲问:“有矿泉水没有?”

妻子说:“有。”

母亲说:“给师傅们拿两瓶,喝点水再走吧。”

到山上以后,我拉着母亲的手抚摸着“寿”字下方,给她讲这个“寿”的来历和情况。我们还在“寿”字前给母亲照了几张照片,围在母亲身边照了几张全家福。

下山收费比上山少,只要60元。上山下山加起来130元。

妻子拿两张一百元的钱给轿夫,说:“这是200块钱”。

母亲眼睛看不见但耳朵很灵敏。听到妻子的话后,对轿夫说:“这钱别找了,你们辛辛苦苦真不容易。”

轿夫非要退回多出的钱,妻子坚决不收。推辞了一阵,看到母亲和妻子很真诚,轿夫才收下了。

下山后,我们师驻青州那个团的团长政委打来电话,说青州还有两个很好的景区,希望我们到团招待所住一晚上,明天再到那里看看。

我们出来时就怕打扰部队,有意不告诉他们,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我们过来的消息。

我怕母亲参观游览大半天再接着坐车返回太累了,想让她在这里住一晚上,休息休息再走。

我与母亲商量。母亲说:“还是赶快回去吧。部队那么忙,难得过个节,放个假,人家也该与家人团圆一下,咱们在这里打扰人家不好。”

我们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只好接着返回了。将心比心,体谅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母亲一辈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她经常对我们讲的。

回来以后,母亲很高兴。她笑着说:“今天坐着轿子上山,我真是享福了。这都是享了儿子的福啊!”

母亲的话使我很宽慰,也很内疚。

母亲辛辛苦苦一辈子,把我们兄妹六个拉扯大,一个个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后代,她却得了青光眼,双目失明了。从她65岁失明,到这次陪她出来,已经17年了。

17年来,母亲看不见光明,看不见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看不见自己的儿孙,他的内心是多么悲凉多么痛苦啊!她多么想儿女们能够与自己坐在一起说说话,但儿女们总是天南海北的,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很少陪着她出去转转,很少坐在她的身边,拉着她的手,与她交流交流,听听她的心里话。但母亲从来不吱声,不生气,不抱怨。

陪同母亲出来秋游那一年,母亲已经82岁了。如果活到九十几岁,也只有十来年了。但那时候我从来没想过母亲的年龄,没想过母亲有一天还会离开我们。总想着自己还是小时候的自己,母亲还是我们小时候的母亲,母亲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在忙忙碌碌的奔波中,我也经常想,等以后不忙了一定抽时间陪母亲到全国各地转转,但是,直到母亲八十多岁我才第一次陪她出来转转,这也是此生此世唯一的最后的一次。  

陪同母亲秋游后的第六年,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无尽的悲伤、愧疚与惆怅。

 (作者  可昕  可言)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黑马文化

读完您这篇回忆文,深受触动。陪母亲秋游的点滴,满是深情。每一处细节描述,都透着您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思念,这份情真挚动人。虽母亲已逝,但这份回忆珍贵无比,愿您保重身体,带着与母亲的美好回忆,安然生活。🙏🙏🌹🌹

2024-11-28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