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风尚志杂志 ,作者陈药师
曾几何时,现代社会中,积累财富的能力为人们所重视。那是物质主义带给我们的副产品,成功的尺度变得非常单一,精神生活的丰盈也让位于财富的积累程度。但今天,我们又遇到另一种社会情绪:对成功单一标准的质疑,内心的不安引发了一种强烈的逃遁情绪。奋斗不如躺平,旅行不如隐匿在家中,渴望爱情也逐渐被情感的倦怠所代替。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说,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毫无疑问,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趋于原子化。我们的注意力被极度碎片化,我们渴求所谓的“松弛感”,那是因为我们被紧张、压迫的环境所困扰。
于是,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答案。读书人赵健每天坚持直播,传播知识或许能安抚很多人的内心;而学者、诗人余世存则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还有企业家王石,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高山之巅,他也在书页与文字间安顿自己的灵魂。
本期,我们邀请这三位嘉宾探讨一下经典作品与安顿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的话题从余世存的新作《打开金刚经的世界》开启。
▲余世存新作《打开金刚经的世界》
赵健:余世存先生耗费很多年的时间,把自己一直想说的话倾注在一部古典的文明之上,叫做《金刚经》,我们今天非常荣幸邀请王石老师一起来谈谈《金刚经》。
王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我去过他的家乡,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山区,是一个村庄。2005年,我曾经带着一个车队,从西安出发,一直沿着唐玄奘取经之路开车,途径中亚,再到巴基斯坦、印度,最后到了那烂陀,按照《西游记》的路线走了一遍。我对佛教非常熟悉。
再有,我喜欢登山,多年前曾经到西藏登山,对藏传佛教是比较熟悉的,活佛、喇嘛,到现在还有很多朋友。但是余世存老师写的,是从学术角度来写,属于科普的,让老百姓来认知这方面,他写的东西我不是很熟悉。先请余老师说两句。
余世存:这本书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这个叙述的语言一般是指释迦牟尼老师,大家都以为是释迦牟尼老师,但是你读着读着发现,也可以说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或者就是我在叙述。
王石:读者完全和过去、现在打通了。这是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严格意义上来讲,学术怎么往前做?我80年代到深圳,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来写,像唠家常。
余世存:我写着写着发现人称上可以做一点文章,以前谈论《金刚经》的书都是二传手,像讲课一样,我希望还原现场。
到最后,我发现节奏走得越来越快,我的意思你不需要懂,按照我的节奏来走,而且越走越欢喜。
▲著名诗人、学者、作家余世存
赵健:您写这本书的时候,包括王老师读的时候,觉得和当下的生活,尤其是两位个人的生活,能够产生一些联系?
余世存:我发现,在社会上生活打拼的人都希望从《金刚经》里寻找答案,寻找智慧。在《金刚经》里,是老师跟须菩提两个人聊,听众有1250个人,听的结果是“皆大欢喜,信守奉行”。我的这本书不一样,我是把古今中外,东西方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都融进去了,相当于人类的历史都在这个水晶球里面。
你作为一个佛眼也好,作为一个人类个体的智慧之眼也好,作为释迦牟尼的眼睛也好,都能看到水晶球的流转,这是几千年来的流转。最后,你能感受到一种悲悯和从容。对于人类历史,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的沉浮,兴衰起伏,缘起缘灭,你能感受到一种悲悯,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生活的真相之后有一种从容,这是我的主观之见。
王石:2011年我到美国当访问学者,我在哈佛才发现,真正的本科生,都是才子聚在一块儿,选修课上,中国传统哲学课选修是第三大课,让我感到非常非常意外,你能看到白皮肤、高鼻子、蓝眼睛的人学中国哲学。第一大课是曼昆的基础经济学,第二是桑德尔的论正义,非常非常火,第三门大课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前两门的老师都是很著名的学者,第三个讲师是加拿大汉学家。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到西方去学习,了解西方的东西,就是要和你的文化进行比较,我才发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受的训练不够,我认知不够,学习不够。
我从2011年,60岁开始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那里,谈起这个东西,我是陌生的,真的是一个学生,包括佛教的这些书,我也看,能把《金刚经》,带解释、带注释,带心得,这么一本帛书写下来,就本人来看,了不起,因为我看了半天也得不到概要。
赵健:王老师的评价很中肯,而且很真诚,刚才我看到一个细节挺让我触动的,您在60岁时重新在哈佛做访问学者,学习,让我作为一个90后年轻人来说还是很震撼的,当时您学习的真正动力是什么?
▲著名文化主播赵健和中国企业家王石
王石:想了解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余世存:说到这儿, 我们俩还有一个缘分,你2011年、2012年推荐了一套书《罗马人的故事》,当时出版社请我做过活动,王石老师写的序,所以你刚才说这个话我就想起你写的序里面的话,说明他心里是有想法的,引到我们这本书,其实英美大学的大学生,他们读的书中有一些读了七八十年还在读的有一本书,黑塞的《悉达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方人也读了几十年,是大学生必读的书之一。他的那本书和我这本书规模差不多,五万到十万字,有人说我这个是中国版的《悉达多》,但是我这本书比那本书又更丰富。
赵健:这个书有很多大的关键词,大概是缘起、无助、虚妄、庄严、欢喜、尊重、无我、色相、静心、化无等。咱们从缘起开始,谈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缘起,一个是欢喜,在炎热的夏天谈谈比较开心的事情。先请两位老师谈一谈各自生活当中有没有觉得比较神奇的缘分,尤其是和《金刚经》的经文,或者其中有一些奥义关联的,余老师,您写书的时候应该有很多深入的思考。
余世存:我写书时就交代过,想到我在中文系念书的时候,接触到这本书,但是跟他失之交臂。从1990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15年,读到了这本书,但是把他放下来了,我内心认为还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我也是自视比较高的人,我后来看到唐代年间,中国那些年轻人,包括大师级的,三祖、四祖、五祖,都在十来岁左右读到这本经,就认定了人生的方向。
▲《金刚经》,唐咸通九年(868年)印,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
赵健:就开悟了?
余世存:不一定开悟,就知道我一生要干嘛,我作为一个读书人,多年自恃甚高,大学毕业时候接触到他,却又跟他失去了15年的时间。我2005年重新回到这本书,才知道这是我们的经典,应该日常持诵的,作为我们思想资源,作为养料。
赵健:您重新回到《金刚经》的缘分是什么呢?
余世存:我是在广东的博罗治病时,遇到了当地的普通人,一听说我是中文系出身的,他们拿着经文向我请教,问我是佛说空信,究竟是什么?那时候我完全不懂,我用道德经来做意解,解释之后我觉得其实我不认真,我应该回去再把这本书好好研究。
赵健:为了回答病人的问题,结果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也没有那么透,重新回归到阅读上?
余世存:没错,我从2005年开始,接触这本书,对于他的熟悉程度不亚于《道德经》《庄子》《论语》,甚至超过对《论语》的熟悉程度。
赵健:还是挺有戏剧性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人生不需要担心错过,也许到下一个转点就会重新遇见,不光是一本书,一个人或者一个故事,一份工作,一份事业可能都是这样的,再请王老师来谈谈。
▲著名文化主播赵健和中国企业家王石
王石:缘分,人生当中我个人的体会,你做什么对未来相当于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中找到自己。一直走到现在,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又出现这样的状态,世界整个不安稳,各方各面普遍的不安、焦虑,就我的经历来讲,为什么我这么淡定?各方面相处的这么安心,什么事还兴致勃勃,按照《金刚经》上的说法,可能这方面心定了,心定是非常重要的。
余世存:王老师,我这个书里面有一个很新的东西,一般读者很奇怪,他说为什么你把理想主义放进去了,我不知道你注意没有?同不同意?
王石:我当然注意到了,我当然同意,一定要追求理想主义,正是因为生活不那么理想,理想主义才有价值。没有完善的人,但是你可以追求完善,这不就是佛教讲的逻辑吗?首先你一切都是无的,但是无中要生有,生有当中,又回到了道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这样的说法。但是我觉得说法还是有点远远不够,要融会贯通,道家的,佛家的,基督教的等等。我们要知道,爱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现在讲的福报,真正的福报是你不求回报,不求福报,才是真正的福报,才是真正的欢喜。
赵健:下面我们再来聊聊欢喜这个词,一本书如果能给读者带来一份祝福,一种信心,一种欢喜,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力量,余老师,你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设想过目标人群,读者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想传递给他一种什么样欢喜的力量?
余世存:我的目标人群就是初中文凭以上的人,都可以读我这本书,而且我认为读我这本书,确实对他们自己是有帮助的,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去了解佛经,不是为了了解某种文化,而是一定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帮助。
赵健:这点我有深刻的感受,不知道王老师有没有观察到,余老师这些年越活越年轻,他自己研究《金刚经》,我看过他二十年前的照片,十年前的照片,余世存老师,我二十年前作为一个中小学生听过他的名字,感觉他是特别德高望重的老学者,看那个照片,我前不久跟他见面,发现他很年轻,我想王阳明说的,凡事要自受用,还是很有道理的,先成就你,让您受用,并且这份力量能够油然而发感染影响更多的人。
余世存:我说一个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身心相貌负责,如果不负责是不正义的,这是我的正义论原则。
▲著名诗人、学者、作家余世存
王石:要正视自己的身体,积极乐观地去看待,这很重要。另外,人要正视自己的弱点。比如我为什么登珠峰?就是因为我小时候身体不好,但是我喜欢运动,喜欢踢足球,喜欢打乒乓球,喜欢跳远、跳高、田径,但是都不行,我才发现,周末了,班上出去郊游,登山头,我是第一个上去的,之后我才发现这是我的长项。人还是要找到你的优势。
余世存:王老师刚才说的一个话题特别好玩儿,我前不久看到专门有人写过一篇特别红的贴子,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身体很好,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道理?
王石:《金刚经》 也讲修身, 怎么把握自己呢?两方面,一个是你要有一种付出的贡献,甚至把肉体都贡献出去,为了理想,为了你的追求。怎么保养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对自己都不负责,怎么可能对别人负责,这句话我认同。简单来说,我怎么对我自己的身体,有这样的毛病,那样的毛病,一定是坦然地面对。
赵健:古往今来很多大人物,我们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向上的动力,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遮盖某些东西。比如说我最近读曾国藩的传记,我是第一次知道,我以前总是觉得为什么曾国藩那么勤奋,没有来由的勤奋,他勤奋的动力是什么?他也是因为自卑,曾国藩有非常严重的皮肤病,皇帝宣布下个月看他,他就会非常紧张,他为了把这个皮肤病尽快治好,这辈子不喝酒、 不社交、 不亲近女色、 不沾染恶习, 逼着自己遮盖住这个缺陷,也有类似于这种自卑的情结,看到他这个勤奋,有想象不到的缘分在里面,这种缘分使得他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王石:我非常同意, 把自卑变成一种动力,很容易自卑就放弃了,再就是找比较,你总会发现自己的优势。
赵健:刚才说到欢喜这个词,刚刚的聊天真是皆大欢喜,我第一次读余老师这本书,最后提到皆大欢喜四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对文字是很愚钝的人,皆大欢喜这四个字应该这样读,皆,停顿一下,大欢喜。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小欢喜,小格局,小确幸,而是在人生历经很多,不管年龄如何,经历如何,总会在你的境界中、社会中,值得期待一种大的欢喜,而这个大的欢喜一定是超越于你的个体之外的,是无数群体的力量,命运与之相共存的大的欢喜。像余老师刚才所说的悲悯心,无论您是创业还是运动,还是很多社会活动中,有没有感受到大的欢喜的时刻,登上珠峰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王石:“皆,大欢喜”,我认为都没有错,你说皆大欢喜,更多强调大家一块儿欢喜,你说大欢喜,“皆大欢,喜”,也可以,这个就是语义了。
赵健:我突然发现王石老师和余世存老师作为社会上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登过珠峰的,一种是没有登过珠峰的。珠峰不光是物理空间的一座山,人生有很多山峰,无论是事业、情感,有些人注定很难抵达那个终点。有些人能够不止一次,甚至两次,重复为了体验,和享受登顶的过程。登过顶和没有登过顶的人看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和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
▲著名企业家王石登顶珠峰
王石:我再回应一下,我看到余老师在后记上写道,他写这个东西的一种喜悦,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他本人没有计划登山,更没有计划登珠峰,实际上他在确立他自己人生的珠穆朗玛峰,《打开金刚经的世界》使他登上了其中一座山峰。这本书不能说是他的顶峰,但是对他来讲是新的突破,新的高度。
赵健:余老师这本书 《打开金刚经的世界》,打开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温暖的,人与人之间也能传递一份善意。见得别人好,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一个陌生人。在你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的网络上的符号的名字,对他充满善意的祝福,是让我觉得特别触动的。刚才您说这个话的时候,很坚信,我确实能够感受到,人在那个处境当中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心念就完全不一样了。心念一动,十方随之振动,确实改变很多人。
我刚才听了之后才发现,身受才能感同,如果你有相同的、类似经历的时候,会特别有一种那种出境之中人性善良的温存,今天真的觉得余老师请王石老师作为这本书的读者,来到这个读书的直播间,太值得了。王石老师非常鲜活用他个人的案例和一生的故事,为《打开金刚经的世界》这本书来做注解,确实是传递一种欢喜,传递一种见透世事之后的理性、善良的选择。
作为主持人不免总结一两句,原本今天是闲聊《打开金刚经的世界》这本书的,后来发现王老师的气场实在太强,相当于我们两个人轮流对他进行专访。通过他的故事其实是在讲述这本书的经历,有时候一个人的经历和一本书的逻辑是一样的。
我原本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当然的,作为一个浅薄的、年轻的后生,觉得佛学不过就是劝人向善,不过就是劝人放下,但是我越来越发现,所谓的放下,不是弱者用来逃避生活的一个借口,而是强者的谦辞。经历过很多的峰顶,经历很多低谷之后,他才能够回首往事时,云淡风轻地说一句能够放下这一切,能够超越。并且期待未来能登上更多的顶峰,能够收获欢喜心,并且把善良分享给更多的人。
余世存
学者余世存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