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是苏轼对朋友董传的生动描写,多比喻饱读诗书人的优雅气质。这里,用此句赞誉“厨娘”杨红英,亦不失贴切。
杨红英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永济的一户农家。少年时因兄姊多、家境寒,上完小学便辍学。但聪明伶俐的她没有放弃学习。哥哥学过的课本、大姐家的报刊,都是她如饥似渴学习的资料;收音机的歌曲、电视剧的故事,也是她精神世界的食粮。所有这些,虽然不系统、碎片化,但也使她积累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一些人生向上的道理。
不幸的是,二十五、六岁那年,正值人生大好年华的她,爱人却因车祸撒手人寰,丟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还有需她悉心抚养、年老体衰的婆婆。
刹那间,生命的年轮仿佛定格于此。杨红英几乎崩溃,寝食不安,一度绝望,几经彷徨。
面对突发的灾难,亲友的安慰、灵魂的挣扎,对儿女的母爱、对家庭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使她厘清思想迷茫,鼓起生活勇气,迈向人生新开端。
她深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哺育儿女需要钱,赡养婆母需要钱,自己的生活也需要钱。但金钱不会从天上掉,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必须创出一条生路来!
在哥嫂的鼓励下,她毅然外出开饭店,当“厨娘”。没有本钱,娘家二嫂慷慨相助;人生地不熟,二哥就近相帮。她年轻气盛,有一股钻劲,善于动脑,勤于吃苦,在巧妇会做有米之炊上多动脑筋,在“众口难调”上狠下功夫,渐渐摸出了经营门道。把永济的牛肉饺子,卖到了盐湖,卖到了临汾,卖到了北京。不少回头食客,纷纷为这位心地善良、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巧手“厨娘”点赞。
这样奋斗了二十几年,经济情况逐渐好转。儿女成人,发落婆母,城里买房,儿婚女嫁,完成了人生几件大事。
二十几年的奋斗历程,体力透支,精神重压,身心俱疲。再加之遇不良之人,遭遇生意低谷,杨红英身体大不如前。年届半百,加之更年期,思想抑郁,莫名悲喜。她把自己封闭在家,胡思乱想,无来由哭笑。吃了中药吃西药,做了按摩又理疗,但效果不大。好像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
偶然间,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永济市旗袍协会的活动。出于好奇,前去观看。这一看,她思想为之一震,不觉眼前一亮……作为女人,除了家庭、儿女、养家之外,还有这样一种活法:穿着旗袍,画着淡妆,伴着歌舞,优美从容,在诗情画意中展现靓丽人生,其情洽洽,其乐融融。这短暂的一刻,好似忘记了忧愁,丢掉了烦恼。杨红英决定自己也要参加旗袍秀。这样的想法,得到了永济市旗袍协会会长陈慧、党支部书记章丽和再婚老伴王先生的大力支持。她们不厌其烦耐心地手把手教,她一遍又一遍不耻下问地学;王先生也与她倾情谈心,鼓励她克服困难,要向前看。
在不长的时间,杨红英便掌握了旗袍秀的基本要领,懂得了旗袍是中华女子的传统服饰,能衬托出中国女性心地善良的内在美,彰显出家庭“厨娘”淑雅端庄的气质美。她的性格也随之慢慢纾解,逐渐开朗。
通过几年的训练、演出,杨红英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她一边打工继续做餐饮“厨娘”,一边参加旗袍秀,思想抑郁一扫而光,迷茫情绪全丢脑后。旗袍协会还不时组织大家进行诗歌经典朗诵,她在王先生的帮助下,又学到了不少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精神世界愈加丰富。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普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经过为时五六年的旗袍秀和诗歌朗诵,杨红英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舞姿,融入了群体,焕发了精神。凡是熟悉她的人,都说她像换了个人。
如今的杨红英,爱好更广泛,学习更起劲。去年参加了老年大学文学班、音乐班和永济市朗诵协会,最近又开始学习葫芦丝。在“厨娘”打工之余,忙中有乐,乐而忘忧。物质生活更为用心,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在文学辅导班,她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初步懂得了鲁迅的风骨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意义,基本了解了楹联的对仗、平仄和韵律,并能编写简单的诗联,撰写一些情景交融的散文,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在朗诵培训班,她手抄、脑思、心记,不断强化普通话练习,对一篇篇经典诗文都加深理解,直到脱稿。舞台上、灯光下、表演中,面对观众,从容大方,吐字标准,声音洪亮,气质优雅。
在音乐学习班,她虚心认真,学识简谱,向老师学技巧,与同学探讨气场运用,熟练掌握发音用丹田的诀窍,无论大合唱或小合唱,她都积极参加,成为骨干。
每天清晨,在永济市体育中心西北角,碧绿如茵的广场边,你都能看到一位身着长裙的女子,在一位先生的陪伴下,在那里一丝不苟地、一遍又一遍地吹着葫芦丝,时有时无的微风将成调或不成调的音乐飘向四方……那就是热爱生活、性格开朗、浑身充满正能量的杨红英。
走过五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杨红英深刻感悟到:人有了爱好,才能不断地学习;生活有了目标,人生才有追求。作为新时代的一位女性,只要有了知识,懂得了人生,才能逐步摆脱一些精神枷锁和低级趣味。生活才会不断创造“厨娘”美味,人生才会有意义!
稿件来源:永济市水利局家属院西四排三号
编辑/董应赞
山西影像
山西影像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