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再也没有一个城市像济源一样,给人造成巨大的认知错乱:它是河南的地市,但名字很山东。在河南动辄人口超千万的地市中,它只有区区七十万。可偏偏这小小的地盘,少少的人口,又作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

 
它拥有认死理、不认输的愚公精神,它拥有道教第一洞天的王屋山,它拥有古籍里记载过奔流到海的济水。但这些符号又盖过了城市的名头。


你不能小看了济源,但什么才是济源?
哪个城市没有存在感?来自读者留言
 
初白 | 撰文
 
 
 

01/‍‍‍

王屋
 
说起来有点惭愧,认领济源这个题,我心里是没谱的。
 
我的姥姥姥爷分别来自西留村和东留村,离湨河不过五百米。
 
他俩少小离家,一个上学,一个当兵,随着部队移防,四个孩子出生在大江南北,没有一个会说济源话。后来他俩中年转业,直接来了郑州。
 
至于第三代的我们老表四个,就更别提了。
 
济源老家的宅基地重新盖了房子,却常年空着。我有记忆以来,他俩也只回去小住过几年。
 
在血统上我虽是半个济源人,但对于济源,我的认知还是陌生的。
 
对济源最初的认知是王屋山。
 
二十多年前饮料种类不多,济源的二姥爷和三姥爷来郑州走亲戚,大概会拎上两箱王屋山果茶。
 
啥味道记不得了,只记得外包装纸箱上印着绿树葱郁的王屋山。
 
王屋山在济源市西边百十公里,由于山形像古代帝王乘的车盖而得名。
 
这是最早祭天的地方。相传,黄帝同蚩尤打持久战时,为了鼓舞士气,他登上了王屋的天坛山顶焚香祭天。
 
也许是天命所归,九天玄女便托梦给了黄帝,降下了神书《阴符经》。
 
拿到秘籍的黄帝,分分钟开了挂,KO掉了蚩尤,一统华夏。
 
比天坛祭天更神秘的,是王屋山的道教。它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仙山的代名词。
 
王屋山道境广场
 
唐玄宗非常推崇道教,于是便差人找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士司马承祯,还给他修了一座道观——阳台宫。
 
王屋山天坛的方位,从上往下俯瞰非常像一只飞舞的凤凰,道观建在了这“凤池”的背上。
 
阳台宫建好九年后,大唐老艺术家李白协同好基友高适,还带着小迷弟杜甫,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寻访司马承祯。
 
没成想司马承祯已经羽化登仙,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李白遗憾地写下了25字的观后感——《上阳台帖》。
 
 
 
02/‍‍‍
愚公
 
当然,在王屋山矩阵里,最大的IP还得数愚公。
 
在语文课文中我们都学过《愚公移山》,耄耋之年的愚公一家住在大山区,王屋、太行山阻隔,翻山取水非常不便,就想带领家人一起把山挖开,开辟出一条大道。
 
隔壁山西的老头笑话他,老愚啊,你年纪大了,修路不是你干的事儿。
 
愚公说:害,你咋这么笨呢,我这边不是还多生孩子呢么,我的子孙总有一天能完成。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赶紧向天帝报告。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两个大力神背走了王屋和太行。
 
普通人面对王屋、太行这样的大山,大多要犯智叟的毛病——认命,不但认命,还要嘲笑其他逆天改命的人。
 
愚公精神有两个维度,一是认死理,二是用死力。
 
这些在智叟眼里都是愚不可及的,躲在家里求神帮忙,神会搭理你吗?
 
但死理有时就是真理,死力坚持下来就是翻天覆地的洪荒之力。
 
只有自助者,自己先帮自己的人,才能得到神的尊重,这种人自带神性,神都害怕他们。
 
话说王屋山在两亿多年前,确实和华北平原分离过。
 
260万年以来,这里的地壳活动非常频繁和剧烈,所以这一带地表抬升幅度比较大,再加上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这副地貌。
 
在古大陆碰撞拼接的背景下,王屋山就像一部记录于石头上的、天然的“地质史书”。
 
虽然,有些故事只是传说,但有时候,我宁愿相信这些美丽的故事,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渴望与梦想,代表了一种对大自然,和对一些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你在济源街头能看到各种愚公符号,这是济源人的精神归宿,也是一个城市的性格和气质。
 
如果你认识的济源人性子拗、脾气倔,请不要笑话他,也不要责备他,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可能就是一条道走到黑。
 
愚公这个IP太大,以至于很多人只知道愚公,反而对济源一脸懵,反倒以为它是山东的城市。
 
 
 
03/‍‍‍
济水
 
济源给人造成的认知错乱来源于它的名字。
 
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曾经和黄河、长江、淮河地位均等,是“四渎”之一。
 
但这个名字仅留存于典籍中,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已经湮灭,只留下几个相关称谓。
 
济源,济水之源。济阴,济水之南,是山东定陶旧名。济南,济水之南,避定陶济阴谓之济南。
 
济阳,济水之北,济南属县。济宁,济水汇聚成巨野泽,此城在巨野泽东南,地势较高,可保安宁之意。
 
不带济字的还有菏泽,古菏泽与巨野泽、雷泽皆由济水所汇聚而成。
 
兖州,古代也叫沇州。济水又称沇水,沇水之州,古九州之一,指位于古代黄河和济水之间的州域。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西北以济水为界,以济为名,因封地不止有河,更有地有山有人民,故去水为齐。
 
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
 
唐太宗面对干枯的济水,也曾有过许多问号。
 
他问大臣许敬宗:“天下大江大河这么多,为啥济水被尊为四渎之一?”
 
许敬宗回答说:“渎和独是谐音,它有独立的源头,即便只是涓涓细流,也能汇入大海,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
 
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时来济的感叹。
 
高洁,是古人眼中的济水。虽然济水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
 
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
 
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原因。
 
 
 
04/‍‍‍
低调
 
上世纪50-60年代,国际形势严峻,沿海沿边的工业都迁回内地,也就是人们所知的“三线”建设。
 
济源因为有如此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成了众多三线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上世纪70年代,531工程建设落地济源,这可是当时国内最大,占地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国防工程之一。
 
济源机场、焦枝铁路都是当时的产物。
 
 
几十万工人及家属汇聚济源,给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
 
为了方便管理,建立了地市级机构——-济源工区,并配备了一整套的管理机构。济源县也归工区管辖。
 
再后来,济源工区虽然撤销了,但已建好的工业体系和企业就留了下来。
 
它是全国重要的铅锌深加工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矿用电器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盐化工和特种装备制造基地。
 
中国制造业500强,河南12家,济源就有4家。
 
自建市始,当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很高,一直位于河南省的前列。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人均GDP达到4.57万元,一度超越郑州,成了第一名。
 
这个数据也不是昙花一现,2015年,济源的人均GDP直冲7万,排名第2,几乎是开封、新乡、平顶山的两倍。
 
列出这些数据的时候,我很难想象,这么大的爆发力来自小小的济源——这个河南最小、最嫩的省辖市。
 
如果你觉得王屋山、愚公、济水的内涵理解起来太费劲,不足以让你读懂这座城市。
 
那就去路边买个鸡蛋不翻,加上辣条,你就把济源人对治理黄河的决心握在了手里。
 
积少成多,积弱为强,以小博大。
 
这,就是济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