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座城市,古朴的建筑上到处可见含有“洛阳”两个字的牌子,这座城市的别称,竟然也叫“洛阳”,其建筑仿照唐代洛阳城而建,甚至街道、区域的命名都采用了和洛阳相关的名字,她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千年古都,也一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日本的洛阳和河南的洛阳,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孙辉|文
 
中国人来到日本这座千年古城时,看到比比皆是的汉字“洛阳”,大多都有种穿越回到唐代的时空错乱感,一千多年前的中国都城,大体是这幅模样。不信,请看下面这组图:

作为一个在日本生活了17年的郑州人,我这些年少不了被人问,“来自中国哪里?”,起初会说“郑州”,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即便补充一句“是河南省第一大城市”,对方也一脸茫然,最后只能说,“距离古城洛阳不远,有少林寺”,对方才恍然大悟。洛阳——这个名字对日本人来说无人不晓。

早年来日本时,曾有两年住在大阪和京都之间,乘电车到京都市中心河原町也就半个多小时,虽然也去过京都几次,但那时疲于生计,总是草草看了清水寺,逛逛祇园,并无心细细品味京都的美,也根本没有留意日本京都与中国洛阳有多大关系。

东山魁夷《京洛四季》中收录的画作

直到两年前想在墙上挂上几幅装饰画,打印了东山魁夷的《京洛四季》后,才注意到“京洛”二字。上世纪60年代,东山魁夷绘制了一系列京都风景画,随后以《京洛四季》为总题发表画文集。在东山魁夷创制《京洛四季》之前很久,早已有人画过同名的画作,如森宽斋的《京洛四季》(1874)和望月玉泉的《京洛四季》(1866)。
“京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人的诗词歌赋中,原意为京城洛阳。东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曹丕有《煌煌京洛行》。这一称呼以后成为极普通的连称,有时甚至还是正式用词,如宋设有“京洛招抚使”。
日本文人所说的“京洛”,指代的则是历史名城京都。日本京都旧称平安京,从平安时代的桓武天皇于公元794年定都京都,到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即现在的东京),京都为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千年古都。精巧细致的京都人文与景观,一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京都街景 

日本以“京洛”称首都,当是受唐人影响。有说平安京在建设时仿照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设,城北为皇城和宫城,城南为外郭城。外郭城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称长安(右京),东侧称洛阳(左京),后被废弃因右京低洼潮湿,左京渐渐发展壮大,人们也习惯住在左京,故日本京都又别称“洛阳”。

平安京自然环境和唐代洛阳城更接近,群山环抱,河流穿城而过,街道、街坊的建筑也都是仿照唐代洛阳城建造的,甚至街道、区域的命名都采用了和洛阳相关的名字,如洛阳、洛南、洛京、洛中、洛北、上洛等,到现在仍在使用。
把京都称作“洛阳”“京洛”,在日本自古而然,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京洛运输”“京洛庵”“洛阳工业高等学校”“洛阳病院”“株式会社洛阳”等名称。
几日前陪国内亲友再逛京都,一路上留意了“洛”字出现的频率:在三年坂的路牌上,特意写上“此处曾被《洛阳名所集》(1659年刊行的京都导览书籍)收录”;

和果子老店“藤菜美”,把自家的抹茶饮料取名为“洛水”

著名茶店福寿园,店中出售的丝织物称为“京洛锦”

公交公司,叫“洛BUS”

街边的民艺店,名字叫“洛禅”

寺院中,含有“洛阳”二字的名牌更是频频出现……

由于传统文化中关于“京洛”“洛阳”的意象极为丰富,毫无疑问,当一个深谙于此的人看到这个词,可以发生无数联想,而京都的这一古典代称一直得以延续,大概也由于此吧。
这种称呼,我想少不了的是历史上常有的摹拟心理,一种软性文化影响,通过这种命名,获得心理上愉悦的自我暗示——正如郑州兴建的“大上海城”“曼哈顿广场”“普罗旺世”一样,似乎这种命名给人一种原样移植的满足感。
历经沧桑,京都保存下来了大多数的历史名胜,这也是京都人一直以来引为自豪的所在。即使是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京都也因为它那灿烂的历史而受到庇护。据说,当时美军计划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时,京都曾被作为候选,可是当时美国的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认为京都是一个千年古都,历史遗迹应该保存,才得以逃脱了被轰炸的厄运。

千余年过后,洛阳的原貌早已无处可寻,京都却残存了一丝盛唐余韵,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日本的历史文化,还能追溯中华古文明。由于良好的保护计划,京都古香古色的氛围很强烈,这种风韵没有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不协调。
史料记载,中国北魏末期,洛阳有佛教寺庙1367处,因此被称作“佛国”。而如今日本京都市仍有1600多处寺院(京都府有3000多处寺院),比便利店还多。
(图片来源于孙辉及网络)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